论德育视野下的学生“网络语言攻击”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plu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青少年学生网络上以发帖的形式表达不满、委屈,借以发泄和释放负面情绪的现象日益引起德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语言攻击”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德育 青少年学生 网络语言攻击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43-01
  1 “网络语言攻击”在青少年学生中正成为一种潮流
  当前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使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学生成为了“无标识”的网络主体,网络给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新的言论自由空间,但也为放纵随意的网络言行提供了便利。“网络语言攻击”主要是指在网络上以发帖的形式表达不满、委屈,借以发泄和释放负面情绪以博取网友同情的一种情绪的表达方式。自古以来,师生关系的存在必然会引发学生对老师的评头论足、背地里发牢骚、私下里嘀咕,但似乎学生不敢把老师说的太坏,担心不小心传到老师耳朵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进入网络时代,随着论坛和贴吧的出现和普及,为学生原来私下里关于老师的牢骚话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泄平台。“网络语言攻击”似乎成为了青少年学生中的一种潮流,有的学生甚至“以此为荣”。这些青少年学生之所以选择在网上攻击老师,是因为他们相信了网络的隐匿性带来的安全性,其实网络的匿名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当前网络的追踪定位技术非常成熟,有时只需要简间单单的搜集资料和逻辑推理就可以确定学生的身份甚至姓名。
  2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2.1 “网络语言攻击”折射出学生的心理失衡
  俗话说:“凡事都有前因后果,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纯粹而没有理由的谩骂是不存在的,一切谩骂都有其内在原因。当前青少年学生对老师的“网络语言攻击”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或个人原因,有的学生是因为对现实生活中老师对待自己或其他同学的不公平所产生的不满和愤怒,用“网络语言攻击”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也有的纯粹是为了体验新奇的感觉,寻求另类的语言表达,寻求刺激来体验快感,幻想从辱骂老师中得到一种很“爽”、很“酷”的感觉;当然有的“网络语言攻击”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相关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网上骂老师属于一种偏激情绪的爆发,充分体现了处于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学生由于自我情绪较强,过于注重自我需求和感受,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非常关注自己的优点,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当这种期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得满足或由于老师的忽视而导致希望破灭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失衡,继而诉诸“网络语言攻击”宣泄心中的不满。加之网络的匿名制使青少年学生毫无顾忌,甚至用骂老师来显“酷”,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也有的青少年学生是由于学业紧张,课余活动不够丰富,处在心理“断乳”期,一旦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释放,就会出现不良心态,网络正好为他们提供了通过极端方式“泄压”的平台。
  2.2 “网络语言攻击”显示出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和学校德育实效欠佳
  青少年时期正处在关键的社会化时期,逆反心理固然存在,但其网络道德观念的缺乏也是不争的事实。据相关调查显示,许多青少年学生认为,在网络上随意发帖、跟帖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意识肆意诋毁别人甚至搞人身攻击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伤害他人的,甚至是违法的。
  在网络世界里中西方文化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冲突也很激烈。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一定的政治辨别力,难免会在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传播中迷失方向,如果缺乏正确理论和信念的指导,很难控制自己的网络道德。网络世界的人际关系看似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交流也少了很多障碍,实质是人与人心的距离的疏远,使人感到越来越孤寂。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学生在网上无拘无束,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其交际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会大大折扣,甚至出现道德人格的扭曲,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网络语言攻击”正是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淡薄和道德人格扭曲的集中表现。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目中无人”,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缺少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不能使青少年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德育内容,并将其内化和外铄,无法真正实现德育目标。从“网络语言攻击”产生的原因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令人担忧。
  3 切勿“以骂还骂”:教师要用爱化解“网络语言攻击”
  我们可以把“网络语言攻击”看做一个“安全阀”机制,为了避免一些过激的身体接触造成青少年的人身伤害,通过“网络语言攻击”抒发一下情绪也未尝不可,况且我们也看到了教师教育责任的缺失,即使是优秀的教师也不一定会被所有学生喜欢,所以,教师首先要保持冷静。面对学生的“挑衅”,激动、生气、发火,都是正常的反应,但作为教师必须顾及自己这些感情会带来的后果,千万要冷静处理。
  挨骂时一般有三种选择。第一种采取鸵鸟政策,对外界的责骂和批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保守的做法。第二种“以骂还骂”,跳起脚来反驳,不管骂的有理无理,一律以更犀利、更充满战斗气息的语言显示自己的力量。第三种采取理性分析的方式,把合理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分析、归纳、研究,用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面对学生的网络语言攻击,在通过正常途径制止这种不尊重老师的行为之余,更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更多的爱,用爱心化解学生的“网络语言攻击”。
  我们教师被学生“网络语言攻击”后除了“对号入座”、激动愤懑外,也应该尽快平静下来思考一下:为什么自己会被学生骂?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行为有所不当?是师生之间存在着误解?是学生想以这种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还是我们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面对“网络语言攻击”,我们不应该匆忙想对策应对,更需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认真反思,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胸襟,更应该理性面对。
  当代青少年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青少年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人际及发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日益呈现多样性、层次性、差异性和多变性,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把他们当作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价值追求的现实的人。同时教师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切实解决青少年现实生活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调动他们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树立自信心。在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教师更要通过人文关怀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宽容心,将宽容心的培养渗透到青少年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创设能使其充分感受关爱和支持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其情感,以此强化青少年学生尊重老师、信任老师、理解老师的理念,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真正化解“网络语言攻击”。
  参考文献
  [1]党志平.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6-8.
  [2]白雅琴.新形式下中学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技风,2008(24):95.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阴道自凝刀微创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分析我院85例接受自凝刀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中肌壁间肌瘤51例,浆膜下肌瘤11例,黏膜下肌瘤19例,宫颈肌
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较多,但对甲型H1N1流感并发支气管肺炎的报道少见。为了解甲型H1N1流感并发支气管肺炎的情况,我们将2009年我院收治的80例甲型H1N1流感并发支气管肺炎
目的 探讨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1264例普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4例外科手术患者有7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554%。结论
目的 研究基层医院的X线设备临床应用情况及防护情况.方法 对某区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X线对环境、对人是否有影响、X线检查的阳性率、X线检查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