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血CD34+/CD19-细胞与体外培养集落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ub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两种单克隆抗体(单抗)标记脐血造血祖细胞表面抗原(HPCA,CD34)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并比较两种单抗标记的CD34+细胞与体外培养的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和混合集落形成单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脐血有核细胞中,抗HPCA-2-FITC阳性的细胞占1.05 ±0.72%,Tük3(纯抗体)阳性细胞占2.06±1.25% ,差别显著(P<0.05),每μl脐血两种单抗标记的CD34+细胞分别为96.56±56.64和231.40±163.93(P<0.05),变异系数依次为58.47%和68.43 %。尽管抗HPCA-2-FITC阳性细胞与Tük3阳性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但前者与CFU-GM,BFU-E,CFU-Mix以及CFUs(CFU-GM+BFU-E+CFU-Mix)均呈正相关,而后者仅与CFU-GM,CFUs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在检测造血祖细胞时,用抗HPCA-2-FITC代替Tük3可降低假阳性,获得较好的CD34+细胞与CFU间的线性关系。

其他文献
期刊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过量骨吸收在骨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13例MM患者的骨髓有核细胞短期培养上清,被用来检测骨吸收活性(BRA)和白细胞介素I(IL-1)水平。所有MM患者培养上清具有BRA, 8/10例广泛骨损伤患者有较高的BRA和IL-1活性,而少数部位骨损伤和无骨损伤病例BRA值较低,患者有较高BRA与IL-1浓度间有较好相关性。体外骨吸收实验证实IL-1具有显著BRA。我们的结果提示,
应用DNA Southern印迹杂交法,检测了23例M2b、4例M2a,、l例M4a和1例M6的ETO基因重排。发现至少74%的M2b患者,包括15例有t(8;21)异常和2例核型正常的M2b有ETO基因重排。研究结果表明检测ETO基因重排可作为M2b基因诊断及疗效监测的手段之一。
期刊
期刊
报告1例伴有毛细胞的脾淋巴瘤,并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文献复习。其特点为脾脏肿大,外周血出现数量不等的绒毛状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示这类细胞属B淋巴细胞。脾脏病理示以白髓浸润为主。
研究了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对诱导人白细胞介素6(IL-6)依赖性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自分泌IL-6的作用。结果表明:人MM细胞系XG-1培养上清(SN1)没有可检测水平IL-6活性;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MF-L培养上清(SN2)仅有低水平IL-6活性(100U/ml); XG-l细胞和MF-L细胞/上清共同培养上清(SN3,SN4)均含极高的IL-6活性(1050U/ml),并可被IL-6单抗BE-
期刊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了3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血清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其中25例作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后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APL患者治疗前血清G-CSF检出率为11.43%(4/35),18例正常人对照均未能检出G-CSF。25例APL患者ATRA治疗后第6天血清G-CSF检出率即明显升高,直至12天(P<0.05),15天后逐渐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