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教学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学生心智,直接促进学生精神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导入后,教学变数增大,此时,老师的教学语言调控就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师评价语、课堂环节过渡语、课末总结语,这三种在不同时间使用的关键性语言。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课堂开始后,教师如何进行以上“三语”呢?
一、春意融融——评价语催燃自信火种
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有时令人拍案叫绝,有时则不尽如人意。但学生的表现无论好孬,教师的评价语言都应积极而充满热情,像盎然的春意一样,使学生自信的火种迅速升温,并热烈燃烧起来。如一次借班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我问:“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儿童多?”一学生回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讲了儿童多。”我请他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并说说这一自然段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儿童多。但这位学生读得结结巴巴,引得其他同学忍不住笑起来。但经过指导,他终于把书读流利了。于是我问:“说说看,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表现儿童多?”他又看了看课文,才低声说:“我从‘成千盈百’、‘闹嚷嚷’这两个词语中看出了儿童很多。”我微笑着鼓励他:“还有吗?”他嗫嚅了半天,没有回答,羞愧与自卑同时写于脸上,其他同学也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虽然时间很紧,但我没有仓促结束与他的对话,而是热情评价了他的表现: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他很积极,敢于表现自己,由体会到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儿童多,到读熟这一自然段,再到进一步感悟课文,并努力找出表现儿童多的词语,虽然期间经历了辛苦的劳动,但这难道不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吗?这,应值得我们报以微笑.为他叫好!
我真诚的态度,热情的话语,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消解了那位学生的羞愧与自卑,使他露出了笑容.流露出自信,而且这样处理还一下子增强了其他同学的自信心。
二、顺风而导——过渡语延续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在某一个环节,学生的表现出乎我们意料的情况,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好,常常会影响学生下一个环节的学习热情。此时,顺“风”而导的过渡语便显示了它的魅力。例如,教学《夹竹桃》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从花期长、不张扬、不畏气候季节变化、一年四季迎风吐艳等方面,感悟了夹竹桃的韧性。冲击视听的课件演示,声情并茂的激情朗读,使学生情绪空前热烈,大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这样的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教学即将进入下一个环节——体悟夹竹桃在月光下朦胧瑰丽的美,我原本设计的过渡语是:“夹竹桃的妙处不仅仅表现在它的韧性,还表现在哪一方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但直觉告诉我,这样冷静而又简单的过渡,是不能平息学生激动的情绪,吸引他们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所以,我顺“风”而导,这样进行过渡:同学们,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这就是夹竹桃的这种毫不张扬、不畏季节环境变化、一年四季无日不迎风吐艳的韧性,这就是夹竹桃这种可贵的品质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觉,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享受!(停顿一下,教师语调变得舒缓起来)然而,夹竹桃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还不止于此,美丽的夜晚来了,同学们又能领略到一种怎样奇妙的感觉呢?请听老师随着优美的音乐读课文……
这一过渡语,通过语调的变化,巧妙地将学生的情绪转变了过来,学生的心境由“热烈”转为“宁静”,而探究、感悟文本的热情,却像平静的湖面下不息的涌流一样,继续前行。
三、不期而然——总结语提升感悟境界
课末总结语,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从而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境界。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在课前设计好总结语,到课末直接使用。例如教学《灰椋鸟》这篇课文,在一起欣赏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凄美动听的歌曲之后,我原本打算这样总结课堂:“同学们,徐秀娟烈士用生命表达了对鸟类的喜爱和爱护,这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投身到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吧!”突然,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找到了徐秀娟的日记,并当场动情地读了起来,孩子们对徐秀娟的情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于是我应时修改了总结语:同学们,在徐秀娟烈士面前,一切大自然的生物都闪耀着生命的光泽,跃动着生命的灵性。她是多么的热爱这充满生命的大自然,正如她在日记中所说,她甘愿变成一棵小草,她要为大自然增添一片绿的生机……回首课文,那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对灰椋鸟的喜爱;回味歌曲,那年轻生命的飘逝,不正是她对于大自然这一片真挚情感的表白么?面对这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课始韵即生,课结韵犹存。”建立在以学生主体为导向的课末总结,其韵味更具生命力。所以,不期然而然的总结,有时却更能打动学生,促进他们对课文感悟境界的升华,强化了教学效果。
一、春意融融——评价语催燃自信火种
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有时令人拍案叫绝,有时则不尽如人意。但学生的表现无论好孬,教师的评价语言都应积极而充满热情,像盎然的春意一样,使学生自信的火种迅速升温,并热烈燃烧起来。如一次借班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我问:“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儿童多?”一学生回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讲了儿童多。”我请他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并说说这一自然段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儿童多。但这位学生读得结结巴巴,引得其他同学忍不住笑起来。但经过指导,他终于把书读流利了。于是我问:“说说看,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表现儿童多?”他又看了看课文,才低声说:“我从‘成千盈百’、‘闹嚷嚷’这两个词语中看出了儿童很多。”我微笑着鼓励他:“还有吗?”他嗫嚅了半天,没有回答,羞愧与自卑同时写于脸上,其他同学也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虽然时间很紧,但我没有仓促结束与他的对话,而是热情评价了他的表现: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他很积极,敢于表现自己,由体会到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儿童多,到读熟这一自然段,再到进一步感悟课文,并努力找出表现儿童多的词语,虽然期间经历了辛苦的劳动,但这难道不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吗?这,应值得我们报以微笑.为他叫好!
我真诚的态度,热情的话语,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消解了那位学生的羞愧与自卑,使他露出了笑容.流露出自信,而且这样处理还一下子增强了其他同学的自信心。
二、顺风而导——过渡语延续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在某一个环节,学生的表现出乎我们意料的情况,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好,常常会影响学生下一个环节的学习热情。此时,顺“风”而导的过渡语便显示了它的魅力。例如,教学《夹竹桃》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从花期长、不张扬、不畏气候季节变化、一年四季迎风吐艳等方面,感悟了夹竹桃的韧性。冲击视听的课件演示,声情并茂的激情朗读,使学生情绪空前热烈,大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这样的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教学即将进入下一个环节——体悟夹竹桃在月光下朦胧瑰丽的美,我原本设计的过渡语是:“夹竹桃的妙处不仅仅表现在它的韧性,还表现在哪一方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但直觉告诉我,这样冷静而又简单的过渡,是不能平息学生激动的情绪,吸引他们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所以,我顺“风”而导,这样进行过渡:同学们,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这就是夹竹桃的这种毫不张扬、不畏季节环境变化、一年四季无日不迎风吐艳的韧性,这就是夹竹桃这种可贵的品质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觉,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享受!(停顿一下,教师语调变得舒缓起来)然而,夹竹桃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还不止于此,美丽的夜晚来了,同学们又能领略到一种怎样奇妙的感觉呢?请听老师随着优美的音乐读课文……
这一过渡语,通过语调的变化,巧妙地将学生的情绪转变了过来,学生的心境由“热烈”转为“宁静”,而探究、感悟文本的热情,却像平静的湖面下不息的涌流一样,继续前行。
三、不期而然——总结语提升感悟境界
课末总结语,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从而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境界。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在课前设计好总结语,到课末直接使用。例如教学《灰椋鸟》这篇课文,在一起欣赏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凄美动听的歌曲之后,我原本打算这样总结课堂:“同学们,徐秀娟烈士用生命表达了对鸟类的喜爱和爱护,这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投身到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吧!”突然,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找到了徐秀娟的日记,并当场动情地读了起来,孩子们对徐秀娟的情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于是我应时修改了总结语:同学们,在徐秀娟烈士面前,一切大自然的生物都闪耀着生命的光泽,跃动着生命的灵性。她是多么的热爱这充满生命的大自然,正如她在日记中所说,她甘愿变成一棵小草,她要为大自然增添一片绿的生机……回首课文,那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对灰椋鸟的喜爱;回味歌曲,那年轻生命的飘逝,不正是她对于大自然这一片真挚情感的表白么?面对这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课始韵即生,课结韵犹存。”建立在以学生主体为导向的课末总结,其韵味更具生命力。所以,不期然而然的总结,有时却更能打动学生,促进他们对课文感悟境界的升华,强化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