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的思考研究

来源 :科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nsd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中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各级相关部门推出了以乡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乡村环境等建设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小流域的发展思路,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社会经济的差距,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加强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与环境的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小流域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小流域水资源、土地资源与环境建设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
  生态文明的小流域指的是以小流域社会复合系统作为基本单元,加强水资源、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与利用,提升土地的生产力,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实现乡村社会、经济、文化与资源协调发展的生态链。充分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乡村山水、林田系统的治理,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小流域的绿色健康发展。
  一、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建设概述
  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建设是指对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退化、水土大量流失的小流域,推行一系列保持水土资源的综合治理措施。建设与治理的内容主要以保护、改善、有效利用地区的土地、水资源,缓解因人为因素导致的资源损失,从根源上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山水田林湖草一体化建设与治理的政策,而且,有效地把生态文化的思想渗透于乡村生产、生活,促进小流域经济、政治、生态、社会、文化的“五位”一体。参见下图:
  二、水资源、水环境的建设
  (一)环境建设
  江河的水污染一直成为制约小流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且伴随地区人口的增多,社会的发展而呈现日趋恶化的趋势。总体而言,小流域的水污染大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未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加之,农药、化肥的大量应用。其二,禽畜等养殖业发展与乡村废弃物的不合理堆积。关于小流域的发展问题,政府早在本世纪初已经在北京提出了”以保护水源为中心“的生态建设思路,以此缓解市里水资源短缺、水质差的问题。并推行了“三道防线”的治理思想。随后,各地水利部门开始了相关的试点,将生态小流域列为乡村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的的一项重要载体,以根源治污、过程防控的方式不断强化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治理工作。实际上,小流域的水环境建设必须认真遵循水循环的发展规律,有效地抓住“源头-过程-尾端”等几个关键环节,具体思路参见下图:
  (二)基础设施的建设
  水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是评判小流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乡村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小流域的水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很多,例如:引水工程、水处理工程、水源工程等。充分结合”水需求与水源循环”的思想,加强时空调节与控制,推行水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现阶段,小流域关于水污染的治理问题依然严峻,需要着力加强蓄水工程建设,同时,有效利用蓄水池、水窖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或者修筑库塘、梯田等工程,或者构建“排-蓄-调-引-灌-控”的工程体系。
  (三)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小流域水资源的利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例如:控制水资源损失、节约用水、加强水的循环利用等。现阶段,从河流治理的视角分析,主要分为“坡改梯”的农田建设、保土耕作、恢复林草植被等方式,以降低水流域的耕地土壤、水分的流失,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从农业发展方面,推行集雨灌溉的方案,例如:在某些长年少雨干旱的区域,充分利用房子周围、田间等地修筑水池,用来集合雨水灌溉。
  (五)洪水灾害预防
  第一,加强过程的调控。小流域是指以水为主体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对水资源予以时间、空间的科学分配是维护水流域良性运行的重要基础。在水循环中,有效地结合小流域的入渗、降水、汇流、产流、排泄等过程,通过建设保持水土的工程与非工程等途径,提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缓解水灾危害。第二,水灾的预防。以小流域的治理作为根本,对上-中-下游水域进行总体规划与布局,通过多项措施,对以土地、水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加以有效地保护、改良与开发,综合治理乡村的山水、田林及湖路,构成一个防洪控灾的系统屏障。
  三、土地资源与环境的建设
  (一)加强小流域的空间优化配置
  目前,政府部门已经在小流域的土地配置上展开了一系列工作,旨在保持水土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提升地区经济效益。例如:李月等分析了某个小流域的土地问题后,提出了强化林地、草地的建设,推行退耕还林、还牧等措施。还有的乡村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结合小流域的立体分异的特点,提出了以坡地粮食、经济果木的种植及防护林建设为主体的土地资源立体开发利用方式。
  (二)水土流失的治理
  小流域的土地资源退化的治理方面,大体可以采用加强坡耕地区改造、建设退化林草区域及其他土地改造等工程等。为此,相关学者与机构关于小流域水土流失带来的土地退化的问题已展开了很多的研究,这也是我国目前小流域建设的重点内容。
  (三)土壤污染的防治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土壤肥力及污染程度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现阶段,小流域在发展农业的时候,化肥农药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当地的重金属成为污染土壤的重要因素。关于治理措施,湘江流域已经提出了三种修复土壤的方式,其一,从污染源的视角出发,例如:加强植被的修复;其二,暴露方式。例如:稳定化技术。其三,改变土地的利用模式。然而,怎样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施予可行性的措施,有待于相关部门强化土壤污染的防治研究与修复力度。
  四、促进生态文化建设
  第一,将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有机地融入小流域的社会、生活。例如:在社会、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一种文明的风俗、习惯、民风等,加快新时期小流域治理方案的优化与升级。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后实现全面振兴乡村地区,有利于我国城乡健康、和谐地发展。形成绿色发展、山水田林湖草的生命共同体、绿色生活与人水和谐发展的小流域文化发展的新格局。第二,将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融入小流域生产、生活。在农业发展中,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普及与利用,例如:畜禽粪便、秸秆的有效利用、土壤污染的控制等,既为小流域的农业生产带来了资源,又保护了周围环境,实现小流域经济、生态共赢的发展局面。关于乡村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问题,结合废弃物的化学成分、性质、来源等进行分类管理,周转处理、设施建设等,对秸秆粪便等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将生态文明理念有效地融入到小流域的日常生产、生活,不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求,而且是乡村生产、生活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
  结束语:
  总之,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建设是当前我国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有效地融入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抓住关键环节,不断关注水土资源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目前,我国在小流域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面,依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懈地研究与创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措施,不断提升小流域的生态文明程度,为国家整体生态文明的建设带来可靠的理论、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月,齐实.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S2):14-17.
  [2]吴耀东.水土保持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4):19.
  [3]李爱宗.定西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16(07):73-76.
  [4]劉树林,叶淑华.关于城郊水土保持生态观光小流域建设的一些思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844-845.
其他文献
MnCu合金是一种优秀的高阻尼减振合金,目前采用传统的铸造和锻造方法进行制造,但对于高锰含量和复杂形状的MnCu合金零件制造存在困难。激光选区熔化成形(SLM)技术能够一步直接实现难熔、高强高硬、难加工材料及几乎任意复杂结构金属构件的制造,是解决MnCu合金制造难题的先进方法。因此,本课题基于Mn、Cu元素混合粉末利用SLM技术成形MnCu合金,研究了SLM技术制备MnCu合金的成形性、显微组织、力学性能、阻尼性能及形状记忆效应,并通过热处理对组织和性能进行了优化调控。主要结论如下:
  (1)SL
摘要: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建筑的发展。现阶段中国的建筑项目还是比较多的,并且每个建筑项目都是独立管理的,因此所有的建筑项目综合起来是一项特别复杂的管理系统。如果依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很难实现所有建筑项目的全面管理,因此这个时候就应该将信息技术引入管理中,可以将所有的项目以数据的形式进行管理,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管理;应用措施  
期刊
摘要:智能化建筑是将自动化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及电子技术全面融合到建筑体当中的一种现代建筑。建筑电气为智能化建筑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基础,确保所有电子设備均可独立运行,因此,对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电气的发展和应用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智能建筑;发展影响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的含义  智能化建筑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各种控制技术对
期刊
摘要:电力的需求日益加大,电网配置也趋于复杂。线路的逐渐增多导致电力配线呈现出复杂和变化频繁的不利现象。而对与电力配网的管理和发展较不重视导致其管理水平一直处于相对低下的状况。还有一个方面则是由于大多电力配网的信息资源管理还处于图纸储存和展示的阶段,为此目前的电力配网管理上很难实现合理科学的管理结构。由于GIS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功能,它已经被应用到了配电网管理中,并成为电力系统配网自
期刊
摘要:智能电网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保证电网安全、经济和优质运行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智能电网的发展过程,给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智能电网概念,同时提出了未来智能电网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关键技术,从而明确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关键词:智能电网;发展模式;关键技术;分析  1智能电网的特征与发展模式  1.1智能电网的特征  尽管不同国家对智能电网有不同的
期刊
摘要:水利大坝的建设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我国相继开建了一大批水利大坝工程项目,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逐渐暴露了一些潜在问题,本文就大坝基础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改善意见。  关键词:水利工程;大坝;基础处理  引言  随着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大坝设计与施工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切实把控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意
期刊
摘要:对于中国而言,水利工程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在分析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的同时,也应关注水利工程是如何进行的,如何管理的,毕竟在如今中国的发展速度来看,水利工程是国家的源泉和生命的起点,中国的发展速度越快,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就越高。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信息共享  水利工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水利方面也应该进行更新
期刊
摘要:基于对沥青骨料与沥青混凝土配比的研究,可以更为科学的了解其物理以及力学特性,从而为工程建设等提供必要参考。此次以云南省广南县赛京水库工程为例,就直接拉伸试验、小梁弯曲试验、渗透试验以及静三轴试验了解此次所选用的沥青骨料与沥青混凝土配比性能情况。  关键词:沥青骨料;混凝土;配比  引言  实际沥青混凝土性能情况主要取决于沥青的品类、矿料之间的配比以及骨料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这其中沥
期刊
摘要: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只有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才能够保证拟建场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对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土质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传统的极限平衡法、数值分析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运动单元法以及条分法和有限元法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法,本文详细对这些评价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评价方法;土质
期刊
摘要:农村环境建设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推动农村地区环境建设对于当地生态修复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等均有着重要意义。故本文首先系统性的分析了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情况,随后对应性的探讨了有关防治措施,以期有所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策略  引言  推动农村地区环境建设、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无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1]。除此之外,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