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语文的金钥匙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4433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那么高,学生成绩不那么好,基本功差,表现在写作能力上更为突出,许多学生写作文,文理不通,用词不当,错别字多,错标点多。这种现象,分析起来,原因不止一端。可是不重视朗读,不重视背诵,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其文章学了不少,教师一篇篇讲过去,学生一篇篇听过去,讲也讲了,听也听了,时间一过,也就随之消逝,没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学习的东西积累不起来。这怎么能学好呢?好文章的语汇、句子和表达方法,不靠朗读来揣摩、领会、感悟,也不靠背诵来记住积累知识,有用的时候拿出来,怎么能希望语文学好呢?外文要读、要背,学习我们自己的语言更要读,更要背,更要感悟。
  近些年,背诵往往被忽视,认为背诵就是“死记硬背”。是人们所不欢迎的,因而背诵也被冷落了。其结果熟读课文的要求落空了,理解课文,培养思维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受到很大影响。《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复述和背诵”。因此,语文学习要加强朗读与背诵。这对提高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一、朗读与背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学生在朗读、背诵时,有一种要背诵下来的意识,即强烈的学习动机,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很有好处。同时,在背诵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摸索记忆规律,逐步知道怎样背记得快,记得牢。因此,背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二、朗读与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熟读的结果,也是诵读遍数的积累。学生对语文每读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第一遍读没有理解或理解不深的地方,再读会加深理解,一遍会比一遍有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在反复诵读中,即有诵读者的感情投入,又有促进诵读者边读边想。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一点不假,它揭示了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规律。
  三、朗读与背诵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
  小学生在入学前虽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但由于受方言土语及不良语言习惯的影响,他们的语言不规范,不准确,不精炼。在朗读背诵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书上的规范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吸收,这样日积月累,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及不良的语言习惯逐渐被规范的书面语言所代替。
  四、朗读与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朗读和背诵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他们的材料库会在背诵中不断地被充实,而且在背诵中能够学习一些表达方法。在说话和作文时,材料库中的材料,应会根据需要自然地流露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警句,极其形象地说明了背诵和表达之间的关系。也证实了“多读胸中有本”这一深刻的道理。
  五、朗读与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为了把文章背下来,总要先明确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下来的,某一段又具有怎样的层次,具体的语句又应使用怎样的朗读方法等。进行深入的理解,再进行一下分析、概括、背诵也就有抓手了。如宋代大学问家苏轼三抄《评书》就理解背诵的极好范例。他第一遍抄《评书》,是将每一段概括成三个字,以这三个字为抓手,把一整段背下来,第二遍抄写是将每段概括成两个字,第三遍是将每概括成一个字。归纳概括和程度越高,背诵的熟练程度也越高。他就这样在反复的思维加工中背诵,取得了极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背诵有助于发展思维。
  六、朗读与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学生所背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催人奋进,给人带来鼓舞之作,每背一次都会有各种益处。学生从背诵中不断地尝到甜头,就会激励他们去大量读书,去钻研文章内容。
  从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朗读、背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综合训练,它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对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形成,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朗读与背诵呢?
  (1)朗读的培养
  (一)朗读的目的要明确。如1.感知性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不唱读,不停顿读,不重复,不结巴,发音清楚响亮。2.理解性读。应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主要意思,弄清段与段间的联系。3.欣赏性读。应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语调。做到读一遍有一点提高,有一点收获,有一点享受。
  (二)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如指名读,分小组读,戴上头饰读,分角色读,男女轮读,轻声读,自由读,快速读,默读,接力读,配乐读,齐读等,调剂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三)朗读的技巧培养。要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朗读中如何随着感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读中轻重缓急交替进行,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要边读边思边悟,朗读中动脑子独立思考,活跃思想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课文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培养语感潜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朗读课文的要求标准。要用普通话。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是口头语言的语音、声调、节奏等方面专门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语言格式加以表达,这样既进行了朗读的训练,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背诵的培养
  死记硬背对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文习惯都是不利的,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废除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理解的背诵,背诵是朗读到烂熟的结果。背诵不是一开头读文章就能要求的,一开头只要求朗读,多读,熟读,读一遍,读若干遍,今天读,以后许多天都读,积之既久,水到渠成,就会做到“熟读成诵”,取得背诵的结果。从开始朗读到能够背诵,常见不少学生,为了完成背诵作业,看看书读一句,就掉过头去背一句,一句一句地硬读、硬记、硬背。这样的背诵,学习的人太苦了,一点儿读书的乐趣也没有,而且效果也未必好。记得快,忘得也快,往往“作业”完成之后,记住后又忘了。这种背诵方法,应该改进一下。要引导学生从朗读方法上下些功夫,要强调“熟读”而后“背诵”。只要我们采用正确的方法,背诵的作用就可以充分发挥起来。当朗读背诵在语文教学中大展奇才的时候,语文教学质量、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必然会大放异彩。因此,我们说学习语文,加强朗读背诵的指导,既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又是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
其他文献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孩子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善的老师”。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当对幼儿倾注满腔的爱,理解、触摸、呵护、尊重。因为爱是开启幼儿心灵的金钥匙,他们的心灵是无暇稚嫩的,年龄小,会容易受情感的左右,也最容易接受自己所爱的人的教育,教师的爱能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儿童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所以在幼教工作中需要我们理解幼儿,用心触摸幼儿的心灵
[摘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15个城市的小学的2000名体育教师对学生实施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以解决体育教学中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 小学 体育教学 安全意识 行为培养  1.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全国15个城市的小学的2000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因为现场问卷调查法的回答质量高,所以对2000名教师采用该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20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最新制订的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多识字、多认字,在低年级阶段,识字课的内容围绕每一组的专题,形式多样。可见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 低年级 兴趣 快乐识字  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二年内认读生字2500个左右,打好识字的四大基础:汉语拼音,笔画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的基础,应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作为一名学校的党务工作者,面临着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在新时期,学校党建工作如何实现新的突破。十六大中江泽民同志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党的历史经验作了科学的总结,对党的性质和宗旨作了深刻的概括,对党的建设总目标作了明确的表述,对新形势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切标志着我们党的自身建设
【摘要】有这样一部分家长,第一天领着孩子上学,就对老师说:“老师,这孩子交给你我就放心了!孩子犯了错,你该打就打,该骂就骂!我们家长绝无二话!”家长说这番话的时候,真是一脸的真诚。还有的家长,常常被孩子的坏习惯弄得无可奈何,只好跑到学校向老师诉苦:“老师,你帮帮我吧!我的话他一句都不听,你说的一句话顶我说十句!”  【关键词】家长 教育 孩子  当我面对这样的家长时,我在家长对我信任而感动的同时,
新课程的推进不能只停留于研究层面,而应当向纵深发展。我们必须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如何真正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与校领导和专题组老师的共同研讨下,我在区上了一节阅读研讨课《雨点儿》,现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收获,以此抛砖引玉,待以与大家共同探究。  一、对教材的把握  新课程背景下,非常提倡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并非容易的事情,也出去听过好多的课,却发现许多老师喜欢抛开教材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也是鲁迅自认为写得最好的小说,小说情节生动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环境典型具体,在看似平淡的记叙中寄予了作者对孔乙己深切的同情,集中体现了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小说。然而不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孔乙己形象的分析,只注重讨论"笑声"在情节中的作用,只注重分析酒客对孔乙己的态度,以及体会结尾句子的深刻含义
【摘要】历史教学应创新教法,更新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历史知识讲活,拓展边缘学科,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 与时俱进 创新教法 主体地位 人文精神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总量激增膨胀的今天,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推广,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给历史教师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机遇和挑战,这种挑战,莫过于对传统教学旧角色和旧观
多普勒效应这一节课主要是从声音的现象入手来引入课题——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在笔者的教学中有两个问题,有两个实验方面的收获与读者分享:  一、视听同步分析声音的两个要素  第一是对于声音三要素的介绍,我们一直在设想能否突破初中的文字介绍,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声音三要素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声音效果的。于是设计如下实验,可视听同步观察、感受声音的变化:  将低频信号
牛津小学英语四、五年级的教材每一单元最后的Fun house都有一个Look and read环节。对于这个部分的教学处理,很多老师都会将其视为鸡肋,或让学生自学,或带着学生快速的读一读,走个过场。如何化这如鸡肋般的Look and read为营养价值极为丰富的熊掌?  一、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对于学生来说,一般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已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心中有数,因此在适当的时候会要求他们自主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