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上篇展现了抗美援朝题材影片《我的战争》的相关历史背景以及在道具方面存在的缺陷;下篇将继续评述影片在志愿军服装及战术方面的表现——
影片中志愿军
服装方面的优点与缺陷
入朝之前的9连,身穿保暖军服
《我的战争》一片中,关于志愿军服装处理得非常到位。我们可以看到,片中的志愿军将士在整个作战期间都身穿没有任何标志的服装(包括没有帽徽、领章和军衔标志,更没有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字样的胸章),到了9连回国时才佩戴志愿军胸章,欢迎9连的先期回国部队则身穿解放军50式服装,女兵统一身穿苏式裙服和无檐帽等等。我们可以逐一来分析一下这些细节。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表明,这是一支由中国人民自愿组成并开赴朝鲜参战的军队,其并非“中国政府”派出参战的军队,更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因此,志愿军决不可身穿解放军军服,这才产生了在解放军军服基础上去除一切解放军标志的服装,也就是志愿军军服。美军在刚刚与志愿军发生接触时,就发现与他们交手的部队是一支完全没有任何标识的军队。
志愿军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都没有佩戴志愿军胸章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志愿军的胸章问题。从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将士都身穿带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字样的胸章,该胸章像是国内解放军胸章的变种,样色、尺寸和用料都与解放军胸章相同。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志愿军在朝鲜作战期间没有佩戴胸章。这种胸章是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之后,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批准,大体于1953年10月开始佩戴的。这种胸章是一块长方形双层布白布条,印有黑色“中国人民志愿军”繁体字样和红色边框,反面印有4个红色表格,分别填写姓名、部别番号、个人职别、使用年度,使用钢笔或毛笔填写内容,佩戴于左胸衣袋上方。因此,影片中志愿军在作战期间没有胸章,而在回国时佩戴胸章的方式是完全正确的。
此外,孟三夏等先期回国的志愿军官兵在欢迎9连等部队回国时身穿解放军军服,也是非常正确的。我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部队入朝时统一穿着志愿军军服,并使用志愿军番号,而一旦回到国内就恢复原有的解放军番号,并换装解放军军服。朝鲜停战之后到1955年之间,我军的制式服装是50式军服,其总体设计以解放战争末期的军服样式为基础,并参考了苏军军服的某些样式,增加了大盖帽和海空军军服。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女军人增加了漂亮的连衣裙,这是一种完全苏式的服装,是“布拉吉”(俄语连衣裙的音译)的军队版。
最初,50式军服的男女军人都佩戴大盖帽,但后来很多部队反映大盖帽不实用,其主要缺陷是行军作战时穿雨衣带斗篷不方便,戴钢盔时无处存放、容易被风吹跑等,所以志愿军最先换回了原来的1949年式的软军帽,后来国内的作战部队也逐渐换成软军帽,大盖帽回收后发给后方机关、学校和警卫部队使用。与此同时,女军人的大盖帽也随之改为无檐帽,就是影片中孟三夏等女兵佩戴的那种。至于9连回国时张浩东仍然戴大盖帽的细节,实际上也是可能的。
如果说影片中在服装道具方面有什么缺点的话,那么9连和宣传队刚开入朝鲜时身穿志愿军军服不太符合历史事实。按照影片的描述,9连是作为最先开赴朝鲜的部队进入朝鲜的。当时,我军首批进入朝鲜的部队实际上身穿的是朝鲜人民军军服,特别是各级指挥员都配发了这种军服,以至于入朝之前潜伏在东北的国民党特务都向上报告说,朝鲜政权和军队都溃退到中國东北了。身着这样的服装主要是为了保密,不使敌军很快知道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情况。当时,志愿军指挥员师级以上军官穿朝鲜人民军将官服,团营级军官穿朝鲜人民军校官服,连排级军官穿朝鲜人民军尉官服,士兵部分换装朝鲜人民军军服。但以上人员全部没有军衔肩章,只有少数前卫部队佩戴军衔肩章,以迷惑敌人。这就是说,作为第一批入朝的部队,影片中的9连应该身穿朝鲜人民军军服,至少军官应该穿这种服装。当然,这种情况毕竟只是极短时间内的特例,如首批入朝部队之后参战的部队就因为中国军队参战已经是公开的事实,而没有必要再这样做了。
孟三夏及其文工团宣传队回国后都换上解放军军服
影片中志愿军的战术表现
有瑕疵
作为军事题材商业影片,战术表现往往是其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薄弱之处。《我的战争》同样如此,片中几处重要的桥段都有明显的瑕疵。
影片开始,9连与宣传队乘坐火车向前线开进,这本身就是非常错误的举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美军为主力的敌军占有绝对的制空权,这在极大程度上遏制了我军白天行动的自由。由此带来的最大的困难,即我军不能在白天进行大规模机动,更不要说火车大白天大摇大摆地开进了。当时,我军进入战场的主要机动方式是徒步行军,而且基本上是夜间徒步行军,各种车辆和火车也都转入夜间行动。曾经有美军飞机猖狂地贴着地面飞行,产生的气流将我军在山沟内隐蔽的汽车上面伪装用的稻草吹跑,导致被美军发现而遭到严重损失的情况。由此可见,当时美军空中优势对我方的严重制约。因此,除了极其个别的情况或者是天气恶劣美军飞机无法出动的时候,我军的汽车和火车都是不轻易白天上路行驶的。
影片中志愿军
服装方面的优点与缺陷

《我的战争》一片中,关于志愿军服装处理得非常到位。我们可以看到,片中的志愿军将士在整个作战期间都身穿没有任何标志的服装(包括没有帽徽、领章和军衔标志,更没有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字样的胸章),到了9连回国时才佩戴志愿军胸章,欢迎9连的先期回国部队则身穿解放军50式服装,女兵统一身穿苏式裙服和无檐帽等等。我们可以逐一来分析一下这些细节。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表明,这是一支由中国人民自愿组成并开赴朝鲜参战的军队,其并非“中国政府”派出参战的军队,更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因此,志愿军决不可身穿解放军军服,这才产生了在解放军军服基础上去除一切解放军标志的服装,也就是志愿军军服。美军在刚刚与志愿军发生接触时,就发现与他们交手的部队是一支完全没有任何标识的军队。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志愿军的胸章问题。从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将士都身穿带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字样的胸章,该胸章像是国内解放军胸章的变种,样色、尺寸和用料都与解放军胸章相同。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志愿军在朝鲜作战期间没有佩戴胸章。这种胸章是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之后,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批准,大体于1953年10月开始佩戴的。这种胸章是一块长方形双层布白布条,印有黑色“中国人民志愿军”繁体字样和红色边框,反面印有4个红色表格,分别填写姓名、部别番号、个人职别、使用年度,使用钢笔或毛笔填写内容,佩戴于左胸衣袋上方。因此,影片中志愿军在作战期间没有胸章,而在回国时佩戴胸章的方式是完全正确的。
此外,孟三夏等先期回国的志愿军官兵在欢迎9连等部队回国时身穿解放军军服,也是非常正确的。我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部队入朝时统一穿着志愿军军服,并使用志愿军番号,而一旦回到国内就恢复原有的解放军番号,并换装解放军军服。朝鲜停战之后到1955年之间,我军的制式服装是50式军服,其总体设计以解放战争末期的军服样式为基础,并参考了苏军军服的某些样式,增加了大盖帽和海空军军服。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女军人增加了漂亮的连衣裙,这是一种完全苏式的服装,是“布拉吉”(俄语连衣裙的音译)的军队版。
最初,50式军服的男女军人都佩戴大盖帽,但后来很多部队反映大盖帽不实用,其主要缺陷是行军作战时穿雨衣带斗篷不方便,戴钢盔时无处存放、容易被风吹跑等,所以志愿军最先换回了原来的1949年式的软军帽,后来国内的作战部队也逐渐换成软军帽,大盖帽回收后发给后方机关、学校和警卫部队使用。与此同时,女军人的大盖帽也随之改为无檐帽,就是影片中孟三夏等女兵佩戴的那种。至于9连回国时张浩东仍然戴大盖帽的细节,实际上也是可能的。
如果说影片中在服装道具方面有什么缺点的话,那么9连和宣传队刚开入朝鲜时身穿志愿军军服不太符合历史事实。按照影片的描述,9连是作为最先开赴朝鲜的部队进入朝鲜的。当时,我军首批进入朝鲜的部队实际上身穿的是朝鲜人民军军服,特别是各级指挥员都配发了这种军服,以至于入朝之前潜伏在东北的国民党特务都向上报告说,朝鲜政权和军队都溃退到中國东北了。身着这样的服装主要是为了保密,不使敌军很快知道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情况。当时,志愿军指挥员师级以上军官穿朝鲜人民军将官服,团营级军官穿朝鲜人民军校官服,连排级军官穿朝鲜人民军尉官服,士兵部分换装朝鲜人民军军服。但以上人员全部没有军衔肩章,只有少数前卫部队佩戴军衔肩章,以迷惑敌人。这就是说,作为第一批入朝的部队,影片中的9连应该身穿朝鲜人民军军服,至少军官应该穿这种服装。当然,这种情况毕竟只是极短时间内的特例,如首批入朝部队之后参战的部队就因为中国军队参战已经是公开的事实,而没有必要再这样做了。

影片中志愿军的战术表现
有瑕疵
作为军事题材商业影片,战术表现往往是其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薄弱之处。《我的战争》同样如此,片中几处重要的桥段都有明显的瑕疵。
影片开始,9连与宣传队乘坐火车向前线开进,这本身就是非常错误的举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美军为主力的敌军占有绝对的制空权,这在极大程度上遏制了我军白天行动的自由。由此带来的最大的困难,即我军不能在白天进行大规模机动,更不要说火车大白天大摇大摆地开进了。当时,我军进入战场的主要机动方式是徒步行军,而且基本上是夜间徒步行军,各种车辆和火车也都转入夜间行动。曾经有美军飞机猖狂地贴着地面飞行,产生的气流将我军在山沟内隐蔽的汽车上面伪装用的稻草吹跑,导致被美军发现而遭到严重损失的情况。由此可见,当时美军空中优势对我方的严重制约。因此,除了极其个别的情况或者是天气恶劣美军飞机无法出动的时候,我军的汽车和火车都是不轻易白天上路行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