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在新课标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引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践证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教学实践,注重设疑、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等各种教学策略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合作;探究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新课标下,有效地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能善于引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而,实施新型的课堂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需树立如下的理念。
一、注重激趣教学,展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学生个体潜能
新一轮课改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转变教育观念、探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语文教师教学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要注意兴趣的引导和激发,善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体潜能。
1.营造质疑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俗话说:学贵有疑。疑问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主要元素。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要善于设疑,正确把握好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能有效地。因而教师课堂上的问题设计的质量要逐步趋向有价值、有深度、有创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教师“设疑”之前,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质疑导入新知,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巴老的《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结合课文结尾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质疑:这句话中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上加上了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没有加引号?两个“鸟的天堂”意思一样吗?为此,教师需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1)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第二去“鸟的天堂”与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疑问,通过阅读思考,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只看到了一株大榕树,产生了“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的遗憾。而第二次去鸟的天堂,却看到了众鸟在大榕树上愉快生活的情景,所以感到“有一点儿留恋”。“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表达了作者对小鸟天堂的赞叹之情。老师在引导学生解答困惑的同时,着力训练学生质疑的阅读方法,层层设疑,这对他们今后的质疑能力的提高来说,将会是一种有力的帮助和鼓励。
2.以趣引趣,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及教师的“教”时曾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触类旁通”这个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趣味点,切实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申到对于文本知识的学习,做到以趣引趣,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最终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教师通过出示奥运图标,简要介绍奥运会及北京申请奥运的情况,并播放北京申奥成功时举国欢庆的录像,创设问题情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北京申奥成功时的见闻感受。在此基础上,出示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1)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当过整整十年体育记者的作者哪些特殊的感受?(2)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课题中“向往”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向往着什么?(3)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你对课文哪些内容感受最深,在课本空白处写写你的体会。学生将回忆体验举国人民和自己在北京申奥成功时的强烈感受开始,很自然地进入到想了解和体味作者对北京申奥的特殊感受,激起了学生主动阅读课本,深入探究作者独特感受的欲望。
3.以情融文,培养理解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师让学生在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再有机地让学生反复的地朗读,分角色地读,自由读(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的三个段落)从中真正体会抗美援朝时期那血浓于水的亲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那比海深,比天阔的深厚情谊,体会抒发出那种伟大的国际主义人文情感,从真正意义上把握理解课文的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启动参与合作策略,引导学生探索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启动参与合作策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交流。
1.巧設小组,自由合作,优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例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教师发问:(1)扬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怎样知道的?各小组自由交流预习的成果,小组汇报。(2)为什么说扬科是是一位小音乐家?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在课文里面划出有关的语句)学生根据已有的写人文章的知识对扬科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进行分组学习,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
2.设“问”有“度”,交流学习体会。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除了要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分组学习讨论的任务。
如《飞夺泸定桥》,就抓住“飞夺”这两个词,指导学生提问。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为什么在“夺”的前面加上“飞”这个词?为什么不用“强夺”或“抢夺”而用“飞夺”等。这样仔细推敲之后,再要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合作,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
3.让小组合作紧密联系生活,走出课堂。《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里面也必须也遵循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原则。在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中切实把握其核心。小组学习活动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机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例如,教学《燕子》关于描写春天景色段落时候,教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同学们热情高涨的大好时机,为了更好的激发起他们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真正体现分组合作的灵活性。于是,我因“时”抓“点”,把学生都带出教室,来到校园里,让学生分小组的观察,体会、体验大自然,每个小组成员根据学习任务,分工协作,各小组成员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再回教室里面深入交流,谈感受,谈体会等,大伙各抒己见,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学习,既能体验春天的美丽和特点,也使学生彻底的走出教材的束缚,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实践证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教学实践,注重设疑、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等各种教学策略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最大程度发挥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符合了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合作;探究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新课标下,有效地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能善于引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而,实施新型的课堂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需树立如下的理念。
一、注重激趣教学,展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学生个体潜能
新一轮课改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转变教育观念、探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语文教师教学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要注意兴趣的引导和激发,善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体潜能。
1.营造质疑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俗话说:学贵有疑。疑问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主要元素。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要善于设疑,正确把握好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能有效地。因而教师课堂上的问题设计的质量要逐步趋向有价值、有深度、有创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教师“设疑”之前,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质疑导入新知,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巴老的《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结合课文结尾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质疑:这句话中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上加上了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没有加引号?两个“鸟的天堂”意思一样吗?为此,教师需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1)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第二去“鸟的天堂”与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疑问,通过阅读思考,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只看到了一株大榕树,产生了“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的遗憾。而第二次去鸟的天堂,却看到了众鸟在大榕树上愉快生活的情景,所以感到“有一点儿留恋”。“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表达了作者对小鸟天堂的赞叹之情。老师在引导学生解答困惑的同时,着力训练学生质疑的阅读方法,层层设疑,这对他们今后的质疑能力的提高来说,将会是一种有力的帮助和鼓励。
2.以趣引趣,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及教师的“教”时曾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触类旁通”这个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趣味点,切实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申到对于文本知识的学习,做到以趣引趣,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最终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教师通过出示奥运图标,简要介绍奥运会及北京申请奥运的情况,并播放北京申奥成功时举国欢庆的录像,创设问题情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北京申奥成功时的见闻感受。在此基础上,出示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1)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当过整整十年体育记者的作者哪些特殊的感受?(2)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课题中“向往”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向往着什么?(3)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你对课文哪些内容感受最深,在课本空白处写写你的体会。学生将回忆体验举国人民和自己在北京申奥成功时的强烈感受开始,很自然地进入到想了解和体味作者对北京申奥的特殊感受,激起了学生主动阅读课本,深入探究作者独特感受的欲望。
3.以情融文,培养理解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师让学生在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再有机地让学生反复的地朗读,分角色地读,自由读(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的三个段落)从中真正体会抗美援朝时期那血浓于水的亲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那比海深,比天阔的深厚情谊,体会抒发出那种伟大的国际主义人文情感,从真正意义上把握理解课文的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启动参与合作策略,引导学生探索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启动参与合作策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交流。
1.巧設小组,自由合作,优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例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教师发问:(1)扬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怎样知道的?各小组自由交流预习的成果,小组汇报。(2)为什么说扬科是是一位小音乐家?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在课文里面划出有关的语句)学生根据已有的写人文章的知识对扬科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进行分组学习,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
2.设“问”有“度”,交流学习体会。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除了要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分组学习讨论的任务。
如《飞夺泸定桥》,就抓住“飞夺”这两个词,指导学生提问。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为什么在“夺”的前面加上“飞”这个词?为什么不用“强夺”或“抢夺”而用“飞夺”等。这样仔细推敲之后,再要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合作,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
3.让小组合作紧密联系生活,走出课堂。《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里面也必须也遵循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原则。在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中切实把握其核心。小组学习活动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机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例如,教学《燕子》关于描写春天景色段落时候,教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同学们热情高涨的大好时机,为了更好的激发起他们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真正体现分组合作的灵活性。于是,我因“时”抓“点”,把学生都带出教室,来到校园里,让学生分小组的观察,体会、体验大自然,每个小组成员根据学习任务,分工协作,各小组成员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再回教室里面深入交流,谈感受,谈体会等,大伙各抒己见,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学习,既能体验春天的美丽和特点,也使学生彻底的走出教材的束缚,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实践证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教学实践,注重设疑、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等各种教学策略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最大程度发挥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符合了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