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 1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是将两个微机房有机结合在一起,两节课连上,每节课一个微机房两个教师,两个班级。增加了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机动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班级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1 1模式;教学;课堂
中国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1-074-02
自从高中信息技术开始实行全省统一会考以来,高中信息技术就与高考有了联系,“身价”的提升直接使得这门学科得到了学校师生的重视,相关教学研究也越来越活跃,越来越丰富。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环境下,信息技术的课堂研究也加入了新课改的队伍之中。合作学习、情景创设教学、自主互相学习、探究式教学、生态教学、生本教学等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06年我们开始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1 1模式”,大胆地将两个电脑房有机合在一起,两节课连上,一个电脑房两个教师、两个班级。四年来的实践证明,“1 1模式”,不仅给学校节约了资金,增加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的机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效果。
一、“1 1模式”中机房的“1 1”,变革了传统机房模式,节约了开支,给管理带来快捷与便利。
传统的机房,一般是56台学生机,一台教师机,一套大屏幕投影设备,一套扩音设备,一套总控设备。但我们的大机房,一共120台学生电脑,从设备上首先实现了“1 1”,而其他的辅助设备却只需要一套,加上采用了网络教学,投影设备也可省略。这样的合并,可直接节省3~5万的学校资金。
机房电脑的“1 1”,使机房的备用机增加一倍,全面杜绝了以前因为备用机不够,被迫两个学生临时同用一台电脑的现象。教师的时间也相对机动起来,不用在上课时间还要忙于维修电脑。学生用机条件得到了保证,教师上课时间不再浪费,课堂教学自然越来越顺利。
机房电脑的“1 1模式”,给机房的维护与维修带来了快捷与便利。机房管理最苦的工作,就是对机房所有电脑进行整机安装调试。会考前期,由于软件的不断地更新,要求不断的变化,考场电脑的安装调试让信息技术老师吃尽了苦头。而“1 1模式”使两个机房的电脑同处一个机房,同处一个局域网,以前两个机房的安装装调试时间缩减到一个机房安装调试的时间。
“1 1模式”中同一配置的电脑相对多了,维护时,可拆装的配件也灵活多了。机房的维护与维修工作也相对简单化,从而保证了机房管理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规范化。
二、“1 1模式”中学生的“1 1”,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氛围,提供师生互动的更大的舞台。
一个由两个机房合并成的大机房内一下子容纳了两个班的学生,表面上看,学生人数的增加,会相应增加课堂管理难度。但实践表明,原先的担心是多余的。
首先,现在网络教室软件的成熟,让我们的教学已不再有距离,人数上的概念也不再成为问题。一个学生一个显示屏,独享教学内容的视觉接收,绝对比电子白板、大屏幕投影看得更真,看得更清。
其次,现代化的扩音设备,能让教师的声音无差别地、清楚地传到每个学生的耳朵里,听觉上的接收问题迎刃而解。
而且,正因为一个教室里有两个班的学生同时上课,利用两个班级来进行师生互动,或学生间互动,班级与班级的互动,更加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加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三、“1 1模式”中教师的“1 1”,加强了教师间的合作能力,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有利于开展信息技术学科中分层次教学。
“1 1模式”课堂教学中配备两名教师同时上课,一名教师负责课堂教学,一名教师负责课堂管理与辅导。这样的配备,使得负责课堂教学的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传统信息技术课中,教师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因为网络的突然掉线,电脑的重启、花屏、死机的故障而不得不中断讲解去处理。而“1 1模式”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负责教学的教师不再会因为这些网络教室的特殊问题而分心。负责管理与辅导的教师,在课间能及时处理机器设备问题、网络故障、个别学生的学习疑问。同时也能直接参与听课学习,对自身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
由于负责课堂教学的教师一次性能给2个班级同时上课,原先10个班20课时的教学任务,只需要分5次、10个课时,就能轻松解决,直接减轻教学上工作量近一半。同时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得到充分的保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再者,由于高中学生来自不同初中学校,条件、环境的不同,自然造成了学生基础上的差异,信息技术学科内容与知识的特殊性加上学习过程中学生即时接收能力的强弱,学生的层次就更加明显。而“1 1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时配备了两名教师,在学生课堂操作练习的过程中,两名教师的优势就更能体现出来了。在保证大多数学生常规学习任务完成的同时,针对能力强的学生可视情况继续增加练习难度与辅导。在我们学校,我们直接可以将参与信息学奥赛的学生通过网络组织起来,由其中一名教师直接进行竞赛知识的辅导。分层次教学在不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也能在课堂上进行竞赛辅导,充分利用了教师与学生的时间。
四、“1 1模式”中课时的“1 1”,更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更有利于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规划,有利于学生课堂知识的巩固。
要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真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保证学生能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堂实践操作练习,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与巩固,是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个课时45分钟,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一个课时至少要花30分钟时间,而真正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15分钟。这种情况下,要么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能充分讲解,要么学生操作时间得不到保证。一个班级50个学生,至少有45个学生报怨没有时间巩固练习。每次教学调研的结果中,要求信息技术少讲多练的建议是最多的。而在“1 1模式”中实施了两节课连排,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将课间时间与学生操作练习的时间有机融合,充分借用了课间的时间,相对延伸了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两节课真正的有效时间足有105分钟。
按照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如果按常规的教学排课,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与课时的规划是有相当的难度的。要想多点时间给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会考前多点时间复习,那么必须要赶进度。如果按正常进度授课,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巩固与复习。“1 1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任务与学生巩固知识时间上的矛盾,有利于制定教学计划,规划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课堂知识的巩固。
四年时间的实践研究证明,“1 1模式”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科学调整教学环境,科学规划教学时间,最大限度地开发与挖掘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潜能,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效率,保证了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保证了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加大了信息技术有效教学量,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1 1模式;教学;课堂
中国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1-074-02
自从高中信息技术开始实行全省统一会考以来,高中信息技术就与高考有了联系,“身价”的提升直接使得这门学科得到了学校师生的重视,相关教学研究也越来越活跃,越来越丰富。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环境下,信息技术的课堂研究也加入了新课改的队伍之中。合作学习、情景创设教学、自主互相学习、探究式教学、生态教学、生本教学等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06年我们开始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1 1模式”,大胆地将两个电脑房有机合在一起,两节课连上,一个电脑房两个教师、两个班级。四年来的实践证明,“1 1模式”,不仅给学校节约了资金,增加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的机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效果。
一、“1 1模式”中机房的“1 1”,变革了传统机房模式,节约了开支,给管理带来快捷与便利。
传统的机房,一般是56台学生机,一台教师机,一套大屏幕投影设备,一套扩音设备,一套总控设备。但我们的大机房,一共120台学生电脑,从设备上首先实现了“1 1”,而其他的辅助设备却只需要一套,加上采用了网络教学,投影设备也可省略。这样的合并,可直接节省3~5万的学校资金。
机房电脑的“1 1”,使机房的备用机增加一倍,全面杜绝了以前因为备用机不够,被迫两个学生临时同用一台电脑的现象。教师的时间也相对机动起来,不用在上课时间还要忙于维修电脑。学生用机条件得到了保证,教师上课时间不再浪费,课堂教学自然越来越顺利。
机房电脑的“1 1模式”,给机房的维护与维修带来了快捷与便利。机房管理最苦的工作,就是对机房所有电脑进行整机安装调试。会考前期,由于软件的不断地更新,要求不断的变化,考场电脑的安装调试让信息技术老师吃尽了苦头。而“1 1模式”使两个机房的电脑同处一个机房,同处一个局域网,以前两个机房的安装装调试时间缩减到一个机房安装调试的时间。
“1 1模式”中同一配置的电脑相对多了,维护时,可拆装的配件也灵活多了。机房的维护与维修工作也相对简单化,从而保证了机房管理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规范化。
二、“1 1模式”中学生的“1 1”,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氛围,提供师生互动的更大的舞台。
一个由两个机房合并成的大机房内一下子容纳了两个班的学生,表面上看,学生人数的增加,会相应增加课堂管理难度。但实践表明,原先的担心是多余的。
首先,现在网络教室软件的成熟,让我们的教学已不再有距离,人数上的概念也不再成为问题。一个学生一个显示屏,独享教学内容的视觉接收,绝对比电子白板、大屏幕投影看得更真,看得更清。
其次,现代化的扩音设备,能让教师的声音无差别地、清楚地传到每个学生的耳朵里,听觉上的接收问题迎刃而解。
而且,正因为一个教室里有两个班的学生同时上课,利用两个班级来进行师生互动,或学生间互动,班级与班级的互动,更加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加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三、“1 1模式”中教师的“1 1”,加强了教师间的合作能力,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有利于开展信息技术学科中分层次教学。
“1 1模式”课堂教学中配备两名教师同时上课,一名教师负责课堂教学,一名教师负责课堂管理与辅导。这样的配备,使得负责课堂教学的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传统信息技术课中,教师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因为网络的突然掉线,电脑的重启、花屏、死机的故障而不得不中断讲解去处理。而“1 1模式”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负责教学的教师不再会因为这些网络教室的特殊问题而分心。负责管理与辅导的教师,在课间能及时处理机器设备问题、网络故障、个别学生的学习疑问。同时也能直接参与听课学习,对自身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
由于负责课堂教学的教师一次性能给2个班级同时上课,原先10个班20课时的教学任务,只需要分5次、10个课时,就能轻松解决,直接减轻教学上工作量近一半。同时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得到充分的保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再者,由于高中学生来自不同初中学校,条件、环境的不同,自然造成了学生基础上的差异,信息技术学科内容与知识的特殊性加上学习过程中学生即时接收能力的强弱,学生的层次就更加明显。而“1 1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时配备了两名教师,在学生课堂操作练习的过程中,两名教师的优势就更能体现出来了。在保证大多数学生常规学习任务完成的同时,针对能力强的学生可视情况继续增加练习难度与辅导。在我们学校,我们直接可以将参与信息学奥赛的学生通过网络组织起来,由其中一名教师直接进行竞赛知识的辅导。分层次教学在不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也能在课堂上进行竞赛辅导,充分利用了教师与学生的时间。
四、“1 1模式”中课时的“1 1”,更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更有利于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规划,有利于学生课堂知识的巩固。
要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真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保证学生能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堂实践操作练习,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与巩固,是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个课时45分钟,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一个课时至少要花30分钟时间,而真正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15分钟。这种情况下,要么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能充分讲解,要么学生操作时间得不到保证。一个班级50个学生,至少有45个学生报怨没有时间巩固练习。每次教学调研的结果中,要求信息技术少讲多练的建议是最多的。而在“1 1模式”中实施了两节课连排,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将课间时间与学生操作练习的时间有机融合,充分借用了课间的时间,相对延伸了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两节课真正的有效时间足有105分钟。
按照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如果按常规的教学排课,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与课时的规划是有相当的难度的。要想多点时间给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会考前多点时间复习,那么必须要赶进度。如果按正常进度授课,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巩固与复习。“1 1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任务与学生巩固知识时间上的矛盾,有利于制定教学计划,规划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课堂知识的巩固。
四年时间的实践研究证明,“1 1模式”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科学调整教学环境,科学规划教学时间,最大限度地开发与挖掘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潜能,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效率,保证了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保证了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加大了信息技术有效教学量,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