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政策对语言景观的影响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nao7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连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港口城市,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与日本交流频繁。在大连的日本人、日企数量很多,大连街上经常能看到使用日文招牌的店铺。本文对大连的日文招牌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明确大连日文店名的实态,分析语言政策对大连日语语言景观的影响,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
  关键词: 语言景观 语言政策 大连 日语
  一、引言
  Landry和Bourhis将“语言景观”的概念定义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这是语言景观研究中最经典、引用最广泛的定义。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如今经常能看到使用各种各样的外语来标示的现象。语言景观通过分析公共空间语言标牌上的语言使用情况,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地的社会语言生态,而且可以看出该区域内的语言权势、政策取向及族群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地位,并为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提供参考性建议(尚国文,赵守辉,2014)。之前有多位学者对语言景观与语言政策进行过研究,如Trumper-Hect以以色列多民族居住地的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话采访调查了群众对官方标识和私人标识的认知,结果显示,虽然政府的官方语言是希伯来语,但是由于历史和当地社会的影响,犹太语也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语言,语言景观的认知情况与语言政策的规定并不一致。夏娜以丽江古城区为例,进行了对多语言地区语言景观的研究,结果表明,丽江市的两条路的语言景观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政策的影响。俞玮奇、王婷婷、孙亚楠从语言景观的视角关注韩国侨民聚居区的社会语言生态及其语言服务问题,结论是由于人口、所在国、政府管理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中文仍是最强势的语言,而韩文由于当地的韩国侨民的支持和使用,在外侨社区里也经常可见。
  目前关于大连的语言景观的研究以语言的使用倾向和语言的组合为主(张焱,孙莲花,2013;孙莲花,林乐青,2014等),对语言景观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政策分析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次调查以大连市为例,调查目的有两个,一是明确大连日文店名的语言使用状况,二是分析语言政策对大连日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以大连的日文店名的店铺招牌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月到2016年4月主要拍摄了大连市锦华街、高明街、人民路、民生街、民主广场附近、开发区五彩城附近的日文店铺招牌。共拍摄了129张招牌照片,按照行业分布总结如表1所示。
  三、调查结果
  1.日文店名上的语言使用状况
  把收集到的照片加以整理后如表2所示,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日文店铺招牌,从得到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日文店铺招牌上不仅有日语,还有不同的语言组合。单独使用日语的店铺牌占一半,达到52.7%。其次是日语和英语的组合,所占比例为26.3%。余下占有比例较高的依次是日语和中文的双语招牌(7.8%),日语中文英语三语的招牌(7.8%)。其他店鋪名上都结合了其他语言,如中文、英语、韩语等。在所有招牌里,多语和双语招牌占47.3%。因为调查的是日文店铺名,共计有100%的招牌上出现日语,18.6%的招牌上出现了中文,43.7%的招牌上出现了英语,5.4%的招牌上出现了韩语。可以说大连的日文语言景观中出现了多语言景观现象。
  2.双语或多语招牌中的优势语言
  据标牌上语言所在位置、大小和所占空间,可以确定每块语言标牌上的优势语言。表现特定语言的优势地位的指标如下:一般从左往右的书写方式中,在左表示优势;自上而下的书写方式中,在上表示优势(Kress
其他文献
(1陕西理工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汉中市教育局,陕西 汉中 723001)  摘 要: 职业教育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文章以陕西汉中为例,对其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调研和深入剖析,找出差距,从六个方面提出改善的措施以促进汉中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这对与汉中相似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是一种参考,具有借鉴意义。  关
摘 要: 自中国都市文明兴起,关于农村青年如何融入都市的问题得到许多作家的重视。在三十年代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青年奋斗失败标本,展现底层青年在社会中苦苦挣扎的辛酸图景。七十年代的高加林逡巡于城乡之间,反映出改革时期农村“知识青年”的两难选择。到了新世纪,时代迅猛发展,青年的出路问题依然是作家关注的重要命题之一,在《世间已无陈金芳》中的陈金芳身上,折射除作家对于农村青年奋斗的关注,也反映着底层青
摘 要: 张承志的《心灵史》自1991年问世以来有过多种版本,本文以1999年版《心灵史》与2012年版《心灵史》为范本,通过对2012年版《心灵史》版本修订的梳理,探究张承志对新世纪的思考,在流变中理解张承志对哲赫忍耶(或译作“哲合忍耶”)的文化立场及其思想意义。  关键词: 张承志 心灵史 版本  “回忆从那个冬天(1984年——笔者注)起,至执笔的整整六年、再至此次重新修正之间的三十年
摘 要: 本質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是新世纪以来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展开的一场极为重要的学术争鸣,各派学者对其理解也可谓是大相径庭。以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基点,以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本文将建构主义作为本质主义的他者——即“镜面反照物”进行论述,探究两者辩证关系,进而研究文学“本质”的多向生成特质,探索文学理论未来发展的方向所在。  关键词: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镜
摘 要: 随着艺术院校专业国际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教育培养的质量问题不断凸显,面临汉语与专业学习的双重困難,而且国内艺术院校全英文授课及专业建设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南京艺术学院从多年培养国际学生的经验出发,通过多种措施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提出培养模式的改进目标及措施。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国际学生 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来华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选择
摘 要: 本文以严复信达雅的翻译理论为指导,从“信”、“达”、“雅”三个方面对《美丽中国》的官方字幕译本和网络字幕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字幕长句的翻译应兼顾长句字幕与多个媒体画面对应的特点,采取“顺序为主、逆序为辅”的翻译方法,以期为字幕翻译从业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 《美丽中国》 字幕翻译 信达雅翻译理论  《美丽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联合英国广播公司(BBC)历时四年制作的纪录片
(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作为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文学使命感的先锋作家余华新作《第七天》,以死观生,直逼生活,在绝望与温情的交织中,揭露底层小人物生之苦难。本文主要从“反讽”切入,解读余华新作的反讽叙事及突破。  关键词: 结构反讽 情境反讽 《第七天》  “反讽”一词古已有之,且这种“现象先于它的名称而存在”①,拥有悠久的艺术生命力。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修辞
摘 要: 在认知语言学下,隐喻是一种美丽而生动的修辞方式,对其解读应该从喻体分析本体,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描述的客观事物及其表达的情感。本文从隐喻这一概念入手,在分析其特征等相关问题的基础上,以《茵梦湖》为例解析其中隐喻手法的使用,并对其中相关段落中隐喻手法的具体应用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 外国名著 隐喻 写作手法  一、隐喻写作手法相关释义  隐喻是英语等外国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汉语中这种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重庆 404000)  摘 要: 历史探究以求真求实为目标,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形成对历史的科学、客观的认识。文章以“唐朝秘色瓷”教学片段为例,说明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对收集的史料进行筛选、鉴别、辨析、归类、展示,同时对展示的史料进行解读、分析、比较、概括、论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合作探究意识、实践研究能力。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摘 要: 本文以江西某高校在校本科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围绕在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状况,着重考察了在校大学生的政治观、就业观、集体观、时间观、金钱观、婚恋观、公德观、公益观和环保观等价值观。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价值观总体较为健康,体现出了一些典型性规律,为高校管理者引导在校大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提供了决策依据。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价值观 实证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当前全面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