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往往作为一个被忽视的学科存在,不仅学生们不重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教师本身往往也对其掉以轻心。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互联网的进步,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是高速发展的社会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们应当转变观念,教师也应当重视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实用知识的教学,通过高效、有效的教学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文以高一阶段的具体课程《智能信息处理》为例,探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大数据时代,飞速发展的科技背后是智能信息处理的支撑。而科技的进步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也应该顺应时代,基于此情况,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相关的必要知识的掌握,以保证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对于教师来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在高一阶段的《智能信息处理》章节的教学中,为促进教学有效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保证严谨教学
传统的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受到了巨大的偏见,教师与学生都没有给予信息技术课程足够的重视,因此若想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师应当首先从自身做起,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并加以贯彻落实,保证教学的严谨性。只有教师自身认真严肃的对待课堂教学,学生们才能够得到鼓励与监督,从而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
在《智能信息处理》这一章节的学习中,不仅要实现让学生们初步掌握信息智能处理相关操作的目的,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当设立相关的目标,其中就包括教授学生知识的目标以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标。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具体的案例或是直观的视频等形式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对刻板的信息技术课堂有所改观,乐于接受信息技术知识,以此来保证半节课高效、有效的进行。其次,也要保证教学的严谨性,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们智能信息处理的相关方法,监督学生们对其进行掌握,让学生能感受到智能信息处理乃至信息技术的魅力之余,又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置现实情境,深化背景导入
由于信息技术是抽象性,以往的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往往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的计算机数据以及复杂的操作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造成了课堂沉闷不活跃的现象,同时还难以引起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视。基于此情况,教师应当采取相应的方法及时改变,从课堂导入环节做起,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导入来提升学生们的兴趣,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们更易对复杂的课堂内容进行理解,从而促进了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智能信息处理》这一章节的学习中,通过设置现实情境来进行情景导入就是能够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本节课可以首先围绕人工智能展开,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到人工智能的含义。对于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和生活常识的高中学生来说,“人工智能”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许多学生并不能深刻理解其具体的意义,教师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这一现实中存在的、且与本节课知识密切相关的案例来作为背景,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出发,以手机的“语音助手”为例,对学生们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手机“语音助手”进行提问。学生们通过提问,会发现“人工智能”是在设备中按照客观现实或人的逻辑人工设置了大量的问题,设备通过对于外界信息(即学生发出的指令、提出的问题)进行处理,“智能”作出反应或是回答、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就对“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对本章节“智能信息处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加大课堂指导,及时解决问题
在高中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跨度大、课程内容难以理解且对于计算机操作具有较高的要求,学生们往往难以跟上教师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宣导,更要及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增加学生们在课堂上自主练习的时间,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密切观察学生们对于所讲授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们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除了当堂对学生们进行答疑并纠正学生们的错误之外,教师也要有意整理学生们出错率较高或易出错的知识,让学生们进行强化练习,同时配合以适当的情感引导,促进学生们观念的正确塑造,以此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在《智能信息处理》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进行单向的知识讲授,更要引导学生们成为学生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切身体会到智能信息处理的奥秘。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布置难度适中的任务让他们自由完成,学生们进行相关操作的同时教师应当审查,对于学生们不理解的知识进行及时的讲解,让学生们真正掌握智能信息处理以及信息技术的必要相关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互联网登陆某些语言翻译网站,对中国的古诗词进行翻译,体会智能信息处理中“机器翻译”的含义,同时,教师也要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例如“翻译成英文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不变”等。通过这个实践过程以及问题的引导,学生们会产生相关的疑问,教师也可以顺势进行答疑,先对学生们的错误操作进行讲解,同时又可以向学生们解释“人工智能的强大之处”以及“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差异”,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面临着极大的升学压力,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们可以放弃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了各行各业都必须掌握的实用工具之一。因此教师应当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以促进学生们适应社会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迪 ,生龙 ,高艳芬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探索 [J].教育教学论坛 ,2017(32):114-115.
[2]张俊 ,宁博 ,白梅 ,等 .基于智能课程群的”智能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探讨 [J].计算机教育 ,2018(10):16-21.
鞏义市第四高级中学河南郑州 451200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大数据时代,飞速发展的科技背后是智能信息处理的支撑。而科技的进步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也应该顺应时代,基于此情况,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相关的必要知识的掌握,以保证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对于教师来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在高一阶段的《智能信息处理》章节的教学中,为促进教学有效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保证严谨教学
传统的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受到了巨大的偏见,教师与学生都没有给予信息技术课程足够的重视,因此若想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师应当首先从自身做起,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并加以贯彻落实,保证教学的严谨性。只有教师自身认真严肃的对待课堂教学,学生们才能够得到鼓励与监督,从而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
在《智能信息处理》这一章节的学习中,不仅要实现让学生们初步掌握信息智能处理相关操作的目的,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当设立相关的目标,其中就包括教授学生知识的目标以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标。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具体的案例或是直观的视频等形式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对刻板的信息技术课堂有所改观,乐于接受信息技术知识,以此来保证半节课高效、有效的进行。其次,也要保证教学的严谨性,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们智能信息处理的相关方法,监督学生们对其进行掌握,让学生能感受到智能信息处理乃至信息技术的魅力之余,又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置现实情境,深化背景导入
由于信息技术是抽象性,以往的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往往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的计算机数据以及复杂的操作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造成了课堂沉闷不活跃的现象,同时还难以引起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视。基于此情况,教师应当采取相应的方法及时改变,从课堂导入环节做起,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导入来提升学生们的兴趣,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们更易对复杂的课堂内容进行理解,从而促进了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智能信息处理》这一章节的学习中,通过设置现实情境来进行情景导入就是能够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本节课可以首先围绕人工智能展开,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到人工智能的含义。对于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和生活常识的高中学生来说,“人工智能”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许多学生并不能深刻理解其具体的意义,教师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这一现实中存在的、且与本节课知识密切相关的案例来作为背景,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出发,以手机的“语音助手”为例,对学生们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手机“语音助手”进行提问。学生们通过提问,会发现“人工智能”是在设备中按照客观现实或人的逻辑人工设置了大量的问题,设备通过对于外界信息(即学生发出的指令、提出的问题)进行处理,“智能”作出反应或是回答、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就对“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对本章节“智能信息处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加大课堂指导,及时解决问题
在高中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跨度大、课程内容难以理解且对于计算机操作具有较高的要求,学生们往往难以跟上教师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宣导,更要及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增加学生们在课堂上自主练习的时间,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密切观察学生们对于所讲授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们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除了当堂对学生们进行答疑并纠正学生们的错误之外,教师也要有意整理学生们出错率较高或易出错的知识,让学生们进行强化练习,同时配合以适当的情感引导,促进学生们观念的正确塑造,以此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在《智能信息处理》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进行单向的知识讲授,更要引导学生们成为学生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切身体会到智能信息处理的奥秘。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布置难度适中的任务让他们自由完成,学生们进行相关操作的同时教师应当审查,对于学生们不理解的知识进行及时的讲解,让学生们真正掌握智能信息处理以及信息技术的必要相关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互联网登陆某些语言翻译网站,对中国的古诗词进行翻译,体会智能信息处理中“机器翻译”的含义,同时,教师也要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例如“翻译成英文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不变”等。通过这个实践过程以及问题的引导,学生们会产生相关的疑问,教师也可以顺势进行答疑,先对学生们的错误操作进行讲解,同时又可以向学生们解释“人工智能的强大之处”以及“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差异”,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面临着极大的升学压力,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们可以放弃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了各行各业都必须掌握的实用工具之一。因此教师应当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以促进学生们适应社会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迪 ,生龙 ,高艳芬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探索 [J].教育教学论坛 ,2017(32):114-115.
[2]张俊 ,宁博 ,白梅 ,等 .基于智能课程群的”智能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探讨 [J].计算机教育 ,2018(10):16-21.
鞏义市第四高级中学河南郑州 45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