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二十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引入了“素质教育”的观念,高等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新人才。落实素质教育,首先应对考试进行改革,在考试目的上,要实现育人为本的转变,确立正确的考试目的;在考试的过程上,要确立能力立意为主的思路;在考试方法上,要实现从一元化向多样化的转变,做到灵活多样、综合运用。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素质教育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232-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做到与国际化接轨,笔者认为,首先应对高等院校的考试进行改革。
一、考试改革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见,当今素质教育已被高度重视,高校中仍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等课程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已很不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也很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人才的整体素质是若干相关因素的函数,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其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它使学校根据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强化教员追求教学目标的意识,督促教员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敦促巩固深化,增进学后保存量,促进智能发展”。因此,考试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动力,其核心问题是这一手段的运作者的价值取向。适度而科学的考试有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督促、激励、鞭策的功效,并对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挑战自我的心理也是一种锻炼。因此为了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考试方式及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当前高校考试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是重知识轻能力。传统的认识是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唯一方法就是考试,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反映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体现在靠考试成绩上。因此,目前高校考试命题过程中,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而轻理解、综合运用和深层分析,致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尽管学生的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术和经验,以及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有新观点、新见解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二是考试形式、内容单一。目前平时性评价不作为考试内容,课终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单一闭卷考试模式我国高校大部分采取一种考试模式,它的弊端在于其偶然性较大,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难考查,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严重阻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此外,在现行的考试中,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核少,统一考试要求多,因材施考要求少;一次性考试定结论多,综合性评价多,形成性评价少。使用的题型多为填空、简答、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等可以简单作答的题,考记忆性的东西的题型较多,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而侧重于测量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灵活性的客观性、综合性试题很少,致使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是削弱了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作用。高校考试一般在期末进行,教师的教学活动已经结束。通过考试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考试被弱化了,这不利于教师根据考试结果总结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削弱了考试的反馈作用。
三、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实施中考试改革的思路
(一)从“考知识”变为“考能力”
考试改革,首要的是转变思想,确立正确的考试目的。传统的教育注重培养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反映在考试上侧重于书本知识的考试,主要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度、数量、速度等,即使所谓的发挥题也都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先有定义、概念的综诉再进行发挥。所以,传统的考试实际上考的是人脑知识储备能力,而不是知识的应用能力。为此,考试要更好的适应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要求,积极做到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有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达到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
(二)从“唯智育”转向德智体全面发展
考试的内容要从培养德、智、体的复合型人才出发,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以往只“重知识”而“轻能力”、“重智育”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做法。此外,在“智育”方面,传统的考试又侧重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轻视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素质教育既是“全体发展”的教育,又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既要普遍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防止学生两极分化,又要使每个学生各种素质能得到协调发展。对学生及其基本素质的评价,一方面要坚决摒弃“一好”代替全好的片面认识,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能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智育”的检测要由传统的侧重评价“知识和技能”转向着重考评“态度和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坚决摒弃评价“唯知识和轻能力”的观点。
(三)从“方式单一”变为“灵活多样、综合多样”
传统的考试以纸笔考试为主,采取百分制计分,这样的单纯方式无法适应考试内容方面日益重实践、重创新等的变化。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仅凭考卷是无法说明的,它必须在实际的环境中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评价。倡导考试方法的灵活多样,应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采取辩论、论文、演练、情景测验、网上考试、开卷或闭卷考试等方式,运用多种手段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采取等级制并加以评语注释进行等级评定。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成绩评定模式,一方面适应了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如何适应和参加这种开放、动态的考试方式就已对学生提出了超出“知识和技能”范畴的更高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考试方式的变革也同样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这也要求教员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1999年6月13日.
[3]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杨学为.考试与教学的关系.中国考试.1995(5).
[5]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教育部考试中心.能力考试的研究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素质教育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232-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做到与国际化接轨,笔者认为,首先应对高等院校的考试进行改革。
一、考试改革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见,当今素质教育已被高度重视,高校中仍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等课程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已很不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也很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人才的整体素质是若干相关因素的函数,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其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它使学校根据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强化教员追求教学目标的意识,督促教员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敦促巩固深化,增进学后保存量,促进智能发展”。因此,考试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动力,其核心问题是这一手段的运作者的价值取向。适度而科学的考试有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督促、激励、鞭策的功效,并对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挑战自我的心理也是一种锻炼。因此为了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考试方式及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当前高校考试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是重知识轻能力。传统的认识是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唯一方法就是考试,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反映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体现在靠考试成绩上。因此,目前高校考试命题过程中,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而轻理解、综合运用和深层分析,致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尽管学生的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术和经验,以及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有新观点、新见解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二是考试形式、内容单一。目前平时性评价不作为考试内容,课终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单一闭卷考试模式我国高校大部分采取一种考试模式,它的弊端在于其偶然性较大,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难考查,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严重阻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此外,在现行的考试中,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核少,统一考试要求多,因材施考要求少;一次性考试定结论多,综合性评价多,形成性评价少。使用的题型多为填空、简答、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等可以简单作答的题,考记忆性的东西的题型较多,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而侧重于测量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灵活性的客观性、综合性试题很少,致使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是削弱了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作用。高校考试一般在期末进行,教师的教学活动已经结束。通过考试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考试被弱化了,这不利于教师根据考试结果总结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削弱了考试的反馈作用。
三、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实施中考试改革的思路
(一)从“考知识”变为“考能力”
考试改革,首要的是转变思想,确立正确的考试目的。传统的教育注重培养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反映在考试上侧重于书本知识的考试,主要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度、数量、速度等,即使所谓的发挥题也都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先有定义、概念的综诉再进行发挥。所以,传统的考试实际上考的是人脑知识储备能力,而不是知识的应用能力。为此,考试要更好的适应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要求,积极做到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有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达到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
(二)从“唯智育”转向德智体全面发展
考试的内容要从培养德、智、体的复合型人才出发,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以往只“重知识”而“轻能力”、“重智育”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做法。此外,在“智育”方面,传统的考试又侧重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轻视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素质教育既是“全体发展”的教育,又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既要普遍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防止学生两极分化,又要使每个学生各种素质能得到协调发展。对学生及其基本素质的评价,一方面要坚决摒弃“一好”代替全好的片面认识,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能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智育”的检测要由传统的侧重评价“知识和技能”转向着重考评“态度和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坚决摒弃评价“唯知识和轻能力”的观点。
(三)从“方式单一”变为“灵活多样、综合多样”
传统的考试以纸笔考试为主,采取百分制计分,这样的单纯方式无法适应考试内容方面日益重实践、重创新等的变化。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仅凭考卷是无法说明的,它必须在实际的环境中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评价。倡导考试方法的灵活多样,应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采取辩论、论文、演练、情景测验、网上考试、开卷或闭卷考试等方式,运用多种手段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采取等级制并加以评语注释进行等级评定。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成绩评定模式,一方面适应了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如何适应和参加这种开放、动态的考试方式就已对学生提出了超出“知识和技能”范畴的更高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考试方式的变革也同样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这也要求教员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1999年6月13日.
[3]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杨学为.考试与教学的关系.中国考试.1995(5).
[5]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教育部考试中心.能力考试的研究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