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下,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首先要从思想上承认学生个体客观上的差异,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策略,让每一个学生能从不同的层次上体验到成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键词:分层教学 实践探索 语文教学
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人给予教育,而在于给不同的受教育者以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孩子得到自生应有的发展;不在于一枝独秀,而在于各擅其长;在丰富的体验中各不相同,在机会多多中各得其所。分层教学法指在了解、熟悉学生的基础上,从高、中、低各类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将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成若干小组,各类学生合理搭配,积极探索问题,以好生带后进生,共同研究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多层次的问题,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及时给予指导的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的。
《新课标》提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不难看出,这里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那么,我们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去落实这一点呢?我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承认学生个体客观上的差异,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策略,让每一个学生能从不同的层次上体验到成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一、目标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我们成人总是说“不做没把握的事情”,实际上,学生对于学习也不去做没把握的事情。他们如果觉得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时,通常会主动放弃,懒得取尝试。如果我们这时能根据学生客观的差异,采取目标分层的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他们可能达到的目标,就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尝试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文言文时,对于文意的疏通,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便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落实每个字词的意思,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只需要大概说出每句话的意思即可。将目标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来进行选择。这样做,使每一个学生能看到自己成功的曙光,而且他们通过努力也的确能获得成功。于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认为原来我能行!
二、训练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用同一标准,则势必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分层训练的方法,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而且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学的主动性,提高整体水平。 同样以教学文言文为例,在进行“当堂训练”时,我往往会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必做题的难道较低,学生动动脑就可以解答出来;选做题则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做。这样的设计,既能保证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吃不了”,又避免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从根本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动起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评价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再次成功
评价是具有导向、激励功能的,它能让学生渴望或乐意去再次学习。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一直都是以学生考试的成绩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种种表现的评价,这实际上是一种漠视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公正的评价。久而久之,势必打消了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主动性,磨灭了他们的进去精神,使他们逐渐对学习丧失了热情。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新课标》更注重的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评价,这种关注能使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更注重自己的学习过程,更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们可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对于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只要能开口,就是成功的;对于经常发言的同学,只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那就是了不起的……从多个角度地去对学生表示赞同或鼓励,让他们树立起更强地自信心和进取心。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就在身边,就在每节课中,就在每一次的动手、动口、动脑中,让他们能在这次成功之后更加期待下一次的到来,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分层教学是以学生获得成功为前提的,是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为目的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为学生预设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再次渴望成功的过程,教师如果把这个过程把握好了,那么教师便也成功了。
关键词:分层教学 实践探索 语文教学
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人给予教育,而在于给不同的受教育者以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孩子得到自生应有的发展;不在于一枝独秀,而在于各擅其长;在丰富的体验中各不相同,在机会多多中各得其所。分层教学法指在了解、熟悉学生的基础上,从高、中、低各类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将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成若干小组,各类学生合理搭配,积极探索问题,以好生带后进生,共同研究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多层次的问题,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及时给予指导的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的。
《新课标》提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不难看出,这里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那么,我们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去落实这一点呢?我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承认学生个体客观上的差异,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策略,让每一个学生能从不同的层次上体验到成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一、目标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我们成人总是说“不做没把握的事情”,实际上,学生对于学习也不去做没把握的事情。他们如果觉得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时,通常会主动放弃,懒得取尝试。如果我们这时能根据学生客观的差异,采取目标分层的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他们可能达到的目标,就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尝试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文言文时,对于文意的疏通,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便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落实每个字词的意思,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只需要大概说出每句话的意思即可。将目标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来进行选择。这样做,使每一个学生能看到自己成功的曙光,而且他们通过努力也的确能获得成功。于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认为原来我能行!
二、训练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用同一标准,则势必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分层训练的方法,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而且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学的主动性,提高整体水平。 同样以教学文言文为例,在进行“当堂训练”时,我往往会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必做题的难道较低,学生动动脑就可以解答出来;选做题则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做。这样的设计,既能保证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吃不了”,又避免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从根本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动起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评价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再次成功
评价是具有导向、激励功能的,它能让学生渴望或乐意去再次学习。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一直都是以学生考试的成绩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种种表现的评价,这实际上是一种漠视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公正的评价。久而久之,势必打消了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主动性,磨灭了他们的进去精神,使他们逐渐对学习丧失了热情。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新课标》更注重的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评价,这种关注能使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更注重自己的学习过程,更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们可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对于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只要能开口,就是成功的;对于经常发言的同学,只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那就是了不起的……从多个角度地去对学生表示赞同或鼓励,让他们树立起更强地自信心和进取心。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就在身边,就在每节课中,就在每一次的动手、动口、动脑中,让他们能在这次成功之后更加期待下一次的到来,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分层教学是以学生获得成功为前提的,是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为目的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为学生预设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再次渴望成功的过程,教师如果把这个过程把握好了,那么教师便也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