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多糖刺激下的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放射受体分析法的建立

来源 :国际呼吸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一种脂多糖(LPS)刺激下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ATR1)与其配体AngⅡ结合的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RLBA).方法 体外培养的HPMEC接种于24孔培养板,当细胞达到80%~90%融合,饥饿24 h后用浓度为100 ng/ml的LPS刺激8 h,用0.025、0.05、0.1、0.2、0.4、0.8、1.6、2.0 fmol 8个不同剂量的放射性配体125I-AngⅡ(TL表示其放射性)在板孔中与ATR1结合 (存在或不存在5 μg AngⅡ),然后γ计数仪计数,测定ATR1的总结合 (TB) 与非特异性结合 (NSB),TL减去TB得游离放射配体 (F),TB减去NSB得ATR1的特异性结合 (B).由TB与TL作图得ATR1饱和曲线;由B/F与B作图得出Scatchart曲线.结果 随放射性配体125I-AngⅡ加入量的增加,NSB也相应逐渐增加,且由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得到NSB与加入125I-AngⅡ剂量呈直线关系(r2=0.9929);Scatchart作图得B/F与B也呈直线关系,其相关系数r2=0.9514.HPMEC上仅存在单一亲和力的AngⅡ受体,反应亲和力的Kd值为109 pmol/5×105细胞,从Scatchart曲线与X轴截距得到ATR1的最大结合位点Bmax为29 pmol/5×105细胞;ATR1饱和曲线分为两段,前段斜率较大,随125I-AngⅡ加入量的增加TB增加明显;后端曲线较为平坦,TB随125I-AngⅡ的增加变化不明显,125I-AngⅡ在1600 pmol/5×105细胞与2000 pmol/5×105细胞之间TB的增加与NBS增加基本相当,能使ATR1饱和的125I-AngⅡ剂量为1600 pmol/5×105细胞.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RLBA方法能得到ATR1的Kd与Bmax两个基本参数,可用于LPS刺激下HPMEC的ATR1功能研究。

其他文献
1病历摘要  男,22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3 d入院.查体:T 39℃、P 102次/min.右下腹压痛,麦氏点为重,未扪及包块,反跳痛明显.Rovsing征及腰大肌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6×109/L,N 0.88;尿常规正常.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局限性腹膜炎.当日施行手术。
目的 探索改良的子宫颈部分切除术治疗子宫颈中高度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2例病变面积大的CIN Ⅱ级9例、CIN Ⅲ级 27例、CIN Ⅲ级及原位癌累腺16例行改良的子宫颈部分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分析手术的安全性.结果 52例患者中除1例改全子宫切除术外其余均一次性子宫颈切除,手术前后病检结果一致35例,病理结果级别下降11例,上升6例.术后随访3~48个月
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治疗主要采用内分泌治疗,而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在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过氧化物酶体
高血压倍受心脑血管临床和基础研究者的重视.已有足够证据表明,积极有效的降压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能显著延长高血压患者的寿命。
期刊
可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化疗的价值尚未肯定,局部晚期NSCLC同期化放疗后巩固化疗仍需进一步验证.贝伐单抗与化疗联合应用一线治疗晚期NSCLC优于单用化疗,目前尚无证据显示吉非替尼二线治疗晚期NSCLC的总生存优于多西紫杉醇.细胞分子信号通路和药理基因组学的研究结果可能指导肺癌的个体化治疗.伊立替康与铂类联合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优于EP方案,所有化疗取得缓解的广泛期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尽管现在已有多个物种的基因组被测序,但在这些基因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
目的 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探讨其血液保护措施.方法 选择20例择期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测定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t)、全血激活凝固时间(A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D-二聚体(D-Dimer).分析各凝血指标的变化规律.结
近年来,通过对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抗白三烯治疗反应的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对抗白三烯(LT)治疗反应的差异与个体间的基因变异与基因多态性有关.在哮喘患者中存在5-LO基因启动子区SP1结合部位(-GGGCGG-)多态性、LTC4S基因启动子区A-444C多态性、FLAP启动子区21A重复片段多态性以及CysLT1受体基因的变异.具有上述多态性的基因组的个体对抗LT治疗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就上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