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曲安萘德在假体隆胸术中的运用及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cl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醋酸曲安奈德对预防假体隆胸术后乳房硬化的效果。方法:将104例实行假体隆胸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治疗组在术中置入假体前,进行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手术腔内直接浸润注射;对照组直接放置假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成功病例共48例(92.31%)明显优于对照组43例(82.69%),术后纤维包膜挛缩治疗组中发生率为0.96%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为6.2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曲安奈德可以明显降低假体隆胸术后的乳房硬化发生率。
  【关键词】假体隆胸术;醋酸曲安奈德;乳房硬化;纤维包膜挛缩
  【中图分类号】R92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14-01
  乳房纤维包膜挛缩是施行假体隆胸术后最常见也最难处理的并发症之一[1],其病理表现为置入假体周围纤维包膜的增厚、变硬、挛缩,引起包裹假体过紧,导致乳房变形、变硬、疼痛、甚至乳头、移位,乳房皮肤坏死、假体外露等乳房畸形的严重后果,如何有效的预防纤维包膜挛缩,降低其发生率是保证隆胸手术效果的关键举措之一。我科在术中运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进行腔隙内注射防治包膜挛缩,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其2010年1月-2013年1月相关病例的临床治疗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接受假体隆胸术患者104例,按照随机的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其中年龄19-54岁,平均(32.5±6.4)岁。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实行隆胸术。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血常规、胸透、心电图及凝血功能检查等,以排除手术禁忌症。
  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所用假体为毛面硅凝胶假体,手术经经乳晕切口,假体均置于胸大肌后间隙下。手术步骤如下:分析并确定切口设计线,麻醉成功后,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逐层分离胸大肌肌膜并沿着肌纤维钝性分离胸大肌至后间隙。暴露间隙并按原设计置入假体大小进行充分钝性分离至足够大小,创面彻底止血后,治疗组在腔隙内注射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5m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后置入乳房假体,并将创口分层缝合固定,术后给予弹性胸带加压包扎72小时,切口在7~10天后拆线。指导患者术后第5开始按摩,维持至少3个月。所有病例均未放置引流管。
  1.3 疗效观察[2] 我们采用1980年J.Baken提出的隆胸术后纤维挛缩、乳房变硬的四型分级诊断标准比较两组患者隆胸术成功率及包膜纤维包膜挛缩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標。具体判定标准日下:
  Ⅰ型:置入乳房假体后质感柔软、触诊不易触及,外观感觉自然,近似正常组织;
  Ⅱ型:触诊能触及置入的乳房假体轻度收缩,但视诊不明显,受术者无任何不适;
  Ⅲ型:触诊置入的乳房假中度收缩,受术者能察觉乳房变硬;
  Ⅳ型:乳房高度硬化,视诊时,可以看出乳房假体的形状,受术者感觉有疼痛,压之不适。
  其中Ⅰ型+Ⅱ型为成功病例,Ⅲ型为欠满意病例,Ⅳ型为失败病例,应该取出假体,重新更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或( ±s),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的比较 术后治疗组双侧Ⅰ型42例(84.52%),双侧Ⅱ型6例(11.54%);对照组双侧Ⅰ型30例(57.69%),双侧Ⅱ型13例(25%),治疗组成功病例共48例(92.31%)明显优于对照组43例(82.69%),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薄膜纤维挛缩发生率比较 术后两组并发症出现情况:治疗组中单侧Ⅲ型2例则发生率为0.96%;对照组为单侧Ⅲ型2例、双侧Ⅲ型4例、单侧Ⅳ型3例共13侧乳房,发生率为6.25%,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3 讨论
  因置入假体而引起的乳房硬化(纤维包囊挛缩)是最常见也是影响隆胸术效果的最大并发症,据统计,约有1.3%~30%的假体隆胸术可发生纤维包膜挛缩,而92%的纤维包膜挛缩在隆胸术后1年内发生,其病情严重者不但影响手术效果,甚导致皮肤坏死、假体暴露,患者不得不经历二次手术取出假体,所以如何有效的预防纤维包膜挛缩的发生成为患者与临床医生共同关注的难题[3]。医学科学家们对隆乳术后包囊挛缩的产生原因研究很多,主要可归纳为①异物的存在,②出血较多,出现假体周围血肿,③假体的类型和大小,④手术剥离腔隙不充分,放置假体空间小,⑤切口类型及置入层次,⑥感染及术后护理等 [4]。但是尽管医学日益进步,但包囊挛缩的防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目前乳房硬化不实行纤维包膜切开松解术难以解决,这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因此,对此项并发症的预防仍是美容外科的一项重点。置入乳房假体后,假体周围必然会产生一个创面愈合瘢痕化的过程,这是人体机体应对外来异物的正常生理反应。在本次研究中,对部分患者尝试在术中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浸润注射腔隙。结果显示:隆胸手术成功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两组包囊挛缩发生率比较疗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醋酸曲安奈德具有抑制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减少胶原纤维的合成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结缔组织病理增生;术中使用曲安奈德注射液的方式是一次性注射使用,并使其均匀分布于假体腔隙内,一可直接起效,二是避免局部的大剂量沉积,可有效避免类固醇激素的副作用;其次,醋酸曲安奈德的消炎止痛作用,可以帮助患者及早进行锻炼和按摩,尤其胸大肌下植入者,尽早锻炼是预防包囊挛缩的最有效方法;再者,若局部创面渗出严重,存在血肿,机体通过机化吸收,导致纤维化增厚加重,针对此情况,曲安奈德可有效抑制创面的炎性渗出,缓解局部组织的肿胀与炎性粘连,从而减低包囊挛缩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假体隆胸术中及时注射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减轻和预防假体包囊挛缩,并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而无明显副作用,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彭红华.隆乳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研究进展[J].大众科技,2013,15(165): 137-138.
  [2] 蔡茂季,袁雪芬,费跃等. 醋酸曲安萘德在假体隆胸术中的运用及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128-130.
  [3] 廉锋,张国锦. 隆乳术后纤维包膜挛缩21例诊疗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1,8(9):94-96.
  [4] 孙中生,陈光平,汪海滨. 隆乳术后包膜挛缩处理方案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4):1482-1485.
  [5] 张红艳,余力,刘琳琳等.醋酸曲安奈德与维生素E胶囊在假体隆胸术中的运用及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3,3(3):14-16.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讨早期人工通便及腹部按摩干预,促进早产儿肠蠕动,加速胎便的排出,干扰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及早控制黄疸的发生;减少腹胀,避免喂养不耐受;减少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减低患儿家长的住院费用。方法:将7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将符合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按摩灌肠组(50例)。单纯按摩组(50例)和空白对照组(40例),按摩灌肠组、早期分别给予按摩灌肠和单纯按摩连续2周后评价效果。结果:按
【摘 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要求医院从单纯医疗型向预防医疗、康复综合服务型转变。目前不少医院为适应医院分级管理的要求均成立了康复科,一般在理疗科、中医科的基础上建立的。本文就此类康复科开展康复工作提出几点看法  与建议。  【关键词】医院康复工作;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3.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16-02  临床康复是指在临床的环境和条
【摘 要】目的:对经皮肾镜取石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肾结石的系统进行探讨和评价。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80例,并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观察组的患者通过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则使用开放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康复时间和住院费用,将记录结果对比分析。结果:使用PCNL进行治疗的患者在手术用
目的:研究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法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将其随机性分成对照组(应用
目的:探讨尼莫同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症状自评量表(SDS)对17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症状态的评定,对其中80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分别给予
【摘 要】目的:探讨沟通间歇洗胃法在急诊洗胃中的应用。方法:将105例口服中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给予沟通间歇洗胃法,对照组给予传统洗胃法。观察两组病人首次插管成功率、配合程度、洗胃中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两组首次插管成功率、配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沟通间歇洗胃配合舒适护理,可提高首次插管成功率,病人配合程度好,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少,使洗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09-01  临床给药方案的设计一般基于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具体给药方式。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发现相同剂量、相同剂型、相同产地、相同批号的同一药物在不同的给药时间, 其产生的治疗效果不一样。逐渐地在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 时辰药理学” , 其主要研究根据机体自身的节律变化, 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 以达到最小剂量、最佳疗效、最小毒性, 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