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如她的名字一般,在班上是个很安静的女孩,人长得清秀,却总给人一种不自信的感觉。这和她的学习成绩有关,她的各科成绩都不佳,可以说比较差,这可能是她不自信的最主要原因。
听静的爸爸说,静小的时候其实是个很活泼可爱的女孩子,舞蹈跳的蛮好,成绩也不错。但从小学高年段至初中三年,成绩就慢慢下来了,然后整个人都变了。静有个双胞胎姐姐,姐姐各方面都比较优秀,无形中给了妹妹一种压力,而父母有时也会不自觉地表扬姐姐,这可能伤害了静的自尊心。久而久之,静对教师对家长都产生了一种对立情绪,不信任,不能敞开心扉交流。做父母的看到日渐消沉的女儿,心急如焚。而在应试教育仍占统治地位的学校里,静如许多后进生一样,常是处在被冷落的边缘。教师关注的是中层、上层的学生,关注的是成绩。静的生活没有了色彩,整天小心翼翼的,胆怯地度过一天又一天,没有了自信,平时很少听到她的欢笑,连讲话都是细声细语的。
其实静的父母都是当教师的,可能由于工作原因,在一段时间内对静的关心少了些。作为教师,静的父母对静在学校的处境,内心非常清楚,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孩子不可能受到教师过多的关注。一次,静的父母与静的老师们坐在一起交流。席间,静的父亲一直在强调一点,对静的成绩,家长无所求,只盼望静能走出自我,能快乐些,希望老师能给静一个宽松的氛围,能多鼓励孩子,使孩子不受冷落,不被“边缘化”,让孩子找回一些自信,让快乐回到孩子身边。
静的父亲是一位高中教师,为教育事业付出了很多,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却疏忽了。使孩子不被“边缘化”,当听到这位当教师的父亲发自肺腑的对孩子的老师说出这句话时,我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至今,每想起这个情景,每想起这句话和静的父亲近乎哀求的眼神,我仍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我也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也是一名家长,相信每位当教师的都同时又是家长,可能有些教师还年轻,但迟早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孩子。很多教师在做了家长之后,才对教师的职业有了新的理解。在我们自己的孩子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们才发现,作为家长,更关心的可能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教师对孩子怎么样,教师是否关注孩子,是否喜欢孩子,是否经常鼓励、表扬孩子。特别是当孩子的成绩不那么优秀时,教师是否冷落了孩子,孩子在学校过得是否快乐。我做了家长之后,更深切的理解了许多家长的感受,其实更多的时候,家长对孩子、对教师的要求真的不高,只要孩子能过得快乐,能自信、阳光、勇敢地面对生活。
而现实中令人担忧的状况却是:在学校,教师只关心分数,对成绩差的学生,很多教师没有精力去顾及。只关注优生,差生真的沦落到了被“边缘化”的地步,渐渐淡出了教师的视线,失去了自信,没有了快乐。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时常自责,时常感到内疚。是谁夺走了孩子的自信,是谁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相信每个孩子刚入校门的第一天,都是高兴的、快乐的、充满期待和好奇的,都满载着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开始校园生活的。但几年之后,孩子就变了,变化很大,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带来的变化。我们过滤出了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优生,而其余的很多都被考试贴上了后进生甚至“差生”的标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了“陪读生”,孩子经历了从快乐到不快乐、从自信到不自信的“转变”……静只是这许多学生中的一个。
多给孩子一些人文性的关怀,多关注每一个孩子,不让一个孩子受冷落,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尽力追求的目标。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要求我们的也并不多。只要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体贴的话语,孩子都会备受感动。
是的,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教育的本质。而关注生命就要关注生命的差异性,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而这正是当下中国教育所匮缺的,甚至是严重扭曲的。以升学率为评价教育、学校与教师工作的唯一刚性标准与尺度,是人人都明白却又似乎无以疗治的中国中小学教育的痼疾,已经并且正在继续给我们的教育造成致命的伤害:教育成了生存竞争的绞肉机,失败者的生命发展完全被忽视与牺牲,而胜利者的生命在残酷的角逐中也被严重扭曲。这是对青少年生命的摧残,也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本栏责任编辑黄日暖
听静的爸爸说,静小的时候其实是个很活泼可爱的女孩子,舞蹈跳的蛮好,成绩也不错。但从小学高年段至初中三年,成绩就慢慢下来了,然后整个人都变了。静有个双胞胎姐姐,姐姐各方面都比较优秀,无形中给了妹妹一种压力,而父母有时也会不自觉地表扬姐姐,这可能伤害了静的自尊心。久而久之,静对教师对家长都产生了一种对立情绪,不信任,不能敞开心扉交流。做父母的看到日渐消沉的女儿,心急如焚。而在应试教育仍占统治地位的学校里,静如许多后进生一样,常是处在被冷落的边缘。教师关注的是中层、上层的学生,关注的是成绩。静的生活没有了色彩,整天小心翼翼的,胆怯地度过一天又一天,没有了自信,平时很少听到她的欢笑,连讲话都是细声细语的。
其实静的父母都是当教师的,可能由于工作原因,在一段时间内对静的关心少了些。作为教师,静的父母对静在学校的处境,内心非常清楚,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孩子不可能受到教师过多的关注。一次,静的父母与静的老师们坐在一起交流。席间,静的父亲一直在强调一点,对静的成绩,家长无所求,只盼望静能走出自我,能快乐些,希望老师能给静一个宽松的氛围,能多鼓励孩子,使孩子不受冷落,不被“边缘化”,让孩子找回一些自信,让快乐回到孩子身边。
静的父亲是一位高中教师,为教育事业付出了很多,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却疏忽了。使孩子不被“边缘化”,当听到这位当教师的父亲发自肺腑的对孩子的老师说出这句话时,我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至今,每想起这个情景,每想起这句话和静的父亲近乎哀求的眼神,我仍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我也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也是一名家长,相信每位当教师的都同时又是家长,可能有些教师还年轻,但迟早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孩子。很多教师在做了家长之后,才对教师的职业有了新的理解。在我们自己的孩子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们才发现,作为家长,更关心的可能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教师对孩子怎么样,教师是否关注孩子,是否喜欢孩子,是否经常鼓励、表扬孩子。特别是当孩子的成绩不那么优秀时,教师是否冷落了孩子,孩子在学校过得是否快乐。我做了家长之后,更深切的理解了许多家长的感受,其实更多的时候,家长对孩子、对教师的要求真的不高,只要孩子能过得快乐,能自信、阳光、勇敢地面对生活。
而现实中令人担忧的状况却是:在学校,教师只关心分数,对成绩差的学生,很多教师没有精力去顾及。只关注优生,差生真的沦落到了被“边缘化”的地步,渐渐淡出了教师的视线,失去了自信,没有了快乐。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时常自责,时常感到内疚。是谁夺走了孩子的自信,是谁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相信每个孩子刚入校门的第一天,都是高兴的、快乐的、充满期待和好奇的,都满载着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开始校园生活的。但几年之后,孩子就变了,变化很大,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带来的变化。我们过滤出了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优生,而其余的很多都被考试贴上了后进生甚至“差生”的标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了“陪读生”,孩子经历了从快乐到不快乐、从自信到不自信的“转变”……静只是这许多学生中的一个。
多给孩子一些人文性的关怀,多关注每一个孩子,不让一个孩子受冷落,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尽力追求的目标。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要求我们的也并不多。只要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体贴的话语,孩子都会备受感动。
是的,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教育的本质。而关注生命就要关注生命的差异性,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而这正是当下中国教育所匮缺的,甚至是严重扭曲的。以升学率为评价教育、学校与教师工作的唯一刚性标准与尺度,是人人都明白却又似乎无以疗治的中国中小学教育的痼疾,已经并且正在继续给我们的教育造成致命的伤害:教育成了生存竞争的绞肉机,失败者的生命发展完全被忽视与牺牲,而胜利者的生命在残酷的角逐中也被严重扭曲。这是对青少年生命的摧残,也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本栏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