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8年确定每年的12月为“全民读书月”起,至今已经有将近lO年的光景。但前不久有关调查机构的一份调查报告却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当今社会,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国人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书。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7年持续走低,2005年以来,开始出现国民阅读率低于50%以上,“每年至少读一本书”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的比例为48.7‰与全体国民总体的比例则为42.2%。这样一个数字统计,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解释都是不客乐观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增高,人们应该越来越崇尚知识,越来越喜欢读书,但为何国人的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呢?为何半数国人不读书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书价虚高太离谱买不起书。事实上热爱读书的并不在少数,有些人在双休日或出差旅游的时候,都要到书店走走,挑选几本好书或和自己专业对口的书籍。但许多时候是挑来挑去合适的书并不少,而到最后一看定价就又把书放了回去,一本200多页的小书至少也得20元左右,稍厚一点的书就是50元左右。高价图书可以给出版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带来暴利,但同时也抑制了好书者的购书、藏书的欲望。盲目标价的后果是一部分商家从中得利,而大部分嗜书者却深受其害。
特别是一些内容质量并不高的书,却在包装上散文章,导致书价高升,这种不重内容重包装的做法,让一些读书人望而却步。还有些确实是好书,一边是爱不释手,一边又被几百元的定价吓跑。图书价格与多数国人的实际经济收入水平不成正比,这也与出版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各级图书经营销售部门的层层回扣提成有直接关系。这种图书出版发行中的不正之风,无形中给热爱读书的人在经济上设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门坎。
生存压力过重,没有闲暇和兴趣读书。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詹福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读者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是阅读率下降的原因之一。这一结论和某网站调查的数据不谋而合。数据显示,在基本不读书的人群中,选择没时间读书的人为50.6‰超过了一半。
读书是需要心情的。苦闷、抑郁的时候多数人长期很难有心情读书,而工作、生活的压力,也会使读书成为一种“负担”。如令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每天忙忙碌碌,比如,在国企、外企的白领阶层和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除了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有时还要加班加点,外出应酬,且工作任务重,精神压力大,每天除完成自身工作任务以外,已经是累得精疲力尽,疲惫不堪,空暇时间人们或许更愿意打打牌、唱唱歌,钓钓鱼、健健身,自我“放松”一把。根本没有闲暇读书,其实大量的娱乐时间挤占了读书的时间。久而久之习惯性地对读书失去了兴趣。还有人认为,自己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吃了不少苦,读了不少书,自己肚里装的知识已经够用了,所以就长期不与书本接触。
电视、电脑占用了太多读书时间。现在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媒体多元化,报纸,电视,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的普及,给颓废的图书出版业更加致命一击!目前网络空间相对宽松自由,资讯更加丰富发达。因此。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首选!网络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它可以提供给人们相对真实的声音,更重要一点在于它可以为人们提供充分表达自我言论和互动的平台。这也是大量年轻人不习惯读书更习惯于上网的根本原因所在。与网络阅读相比,传统阅读的劣势显而易见:图书价格较高、选购程序麻烦、图书出版时效不强等,这些都是让读者渐渐远离传统阅读的原因。相比之下,网络阅读不仅信息量大,还可以随时获得更新阅读,而且还有不支付费用的免费阅读网站可以提供各种图书。
据媒体调查显示,有80%生活在中下层社会的人们。大都用看电视和网络来打发业余时间。果真是没时间、生活太紧张,挤掉了读书时间吗?不是。各种娱乐的流行是谁都知道的,电视消耗了多数人的精力,以致许多年轻人是通过影视来获取知识的。在历史被戏说、经典被扭曲的背景下,很多人还是看的乐此不疲,造成目前国人只看娱乐不读历史的局面。
有学者分析,生活节奏紧张或许并不能直接导致不读书。节奏加快引发的浮躁、急功近利才是读书的大敌,不少人的阅读和考试、出国、评职称等功利性的目的有关。有许多人尽管读一些书,也是蜻蜓点水,急功近利,很快就想派上用场,取得效益。比如一些人想买卖股票或基金,他们就临时找一些股票和基金方面的书,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后就把书本束之高阁。有些人想经商,就找一些有关经商之道的书籍,不求深度掌握,只求很快学以致用。有些人进入单位和部门的管理阶层,就赶快读一些关于行政和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看了之后,就认为自己是一个懂经营会管理的管理者。还有一些人热衷于读那些街头杂报杂刊和一些不健康的书籍,这类读书方法是浅薄的、浮躁的、功利性的,
而那些能够体现我国五千年文明文化历史,能够提高人的素质,完善人的性格,武装人的思想和鼓舞人的精神的精粹书籍却很少有人去读。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和现代人的悲哀。
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很难说有什么希望和发展,一个子民不爱读书的国家很难说会强大和昌盛,所以说,“半数国人不读书”是一个可怕的信号,危险的信号,不可等闲视之。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什么媒介。电视也好,网络也好,书籍的作用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要想让国民爱读书,有关部门的倡导。新闻媒体的呼吁,当然是必要的,但我们社会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应进一步规范图书市场,坚决打击非法出版物的同时,充分考虑普通人的承受能力和消费水平,多出版一些普通人爱看的书,看得起的书,经济实用的书。动辄就是几百元上千元的豪华图书。甚至金版银版等天价图书,对于更广大的阅读群众来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这种方式只会加重商家为了利益而进行的大肆宣传的噱头!
其次,加强各级图书馆的建设,完善公共图书馆。做好对优秀图书的推介工作,让全民尽快了解优秀图书的出版信息,注重推介工作的多样性、层次性、艺术性,为热爱读书、渴望读书的阅读者提供便利。倡导和鼓动各级各类教育,文化部门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挟持和帮助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建设图书馆、图书室等公共读书场所。
最后,规范图书出版市场。针对目前图书出版市场大量地、低水准地重复出版、跟风出版。甚至“无错不成书,错误百出是好书”的严重现象,出版界应重视图书的品牌建设,引导出版社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出版广大读者喜欢、又具有生命力的系列品牌图书,并且要在读者心中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品牌:比如要买学术类书籍首先想到三联书店,计算机类想到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类想到外研社,文学类想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如此,图书品牌形成了,读者也能读到真正具有含金量,知识理论权威的书了。
“半数国人不读书”,意味着国民对书籍这一“人类文明主要承载者”的轻视和排斥,这不仅是一个国民素质能否提高的问题,更是一个文明断代的问题。有人说,民族的崛起就是文化的崛起,文化的衰落预示着民族的衰落。当一个民族主动放弃传承祖先的灿烂文化并且断绝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吸取,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半数国人不读书”,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创造良好的图书阅读环境,提升国民图书阅读意识,重新树立文化强国应有的地位,是政府、社会及每个国民应尽的责任。
书价虚高太离谱买不起书。事实上热爱读书的并不在少数,有些人在双休日或出差旅游的时候,都要到书店走走,挑选几本好书或和自己专业对口的书籍。但许多时候是挑来挑去合适的书并不少,而到最后一看定价就又把书放了回去,一本200多页的小书至少也得20元左右,稍厚一点的书就是50元左右。高价图书可以给出版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带来暴利,但同时也抑制了好书者的购书、藏书的欲望。盲目标价的后果是一部分商家从中得利,而大部分嗜书者却深受其害。
特别是一些内容质量并不高的书,却在包装上散文章,导致书价高升,这种不重内容重包装的做法,让一些读书人望而却步。还有些确实是好书,一边是爱不释手,一边又被几百元的定价吓跑。图书价格与多数国人的实际经济收入水平不成正比,这也与出版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各级图书经营销售部门的层层回扣提成有直接关系。这种图书出版发行中的不正之风,无形中给热爱读书的人在经济上设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门坎。
生存压力过重,没有闲暇和兴趣读书。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詹福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读者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是阅读率下降的原因之一。这一结论和某网站调查的数据不谋而合。数据显示,在基本不读书的人群中,选择没时间读书的人为50.6‰超过了一半。
读书是需要心情的。苦闷、抑郁的时候多数人长期很难有心情读书,而工作、生活的压力,也会使读书成为一种“负担”。如令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每天忙忙碌碌,比如,在国企、外企的白领阶层和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除了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有时还要加班加点,外出应酬,且工作任务重,精神压力大,每天除完成自身工作任务以外,已经是累得精疲力尽,疲惫不堪,空暇时间人们或许更愿意打打牌、唱唱歌,钓钓鱼、健健身,自我“放松”一把。根本没有闲暇读书,其实大量的娱乐时间挤占了读书的时间。久而久之习惯性地对读书失去了兴趣。还有人认为,自己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吃了不少苦,读了不少书,自己肚里装的知识已经够用了,所以就长期不与书本接触。
电视、电脑占用了太多读书时间。现在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媒体多元化,报纸,电视,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的普及,给颓废的图书出版业更加致命一击!目前网络空间相对宽松自由,资讯更加丰富发达。因此。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首选!网络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它可以提供给人们相对真实的声音,更重要一点在于它可以为人们提供充分表达自我言论和互动的平台。这也是大量年轻人不习惯读书更习惯于上网的根本原因所在。与网络阅读相比,传统阅读的劣势显而易见:图书价格较高、选购程序麻烦、图书出版时效不强等,这些都是让读者渐渐远离传统阅读的原因。相比之下,网络阅读不仅信息量大,还可以随时获得更新阅读,而且还有不支付费用的免费阅读网站可以提供各种图书。
据媒体调查显示,有80%生活在中下层社会的人们。大都用看电视和网络来打发业余时间。果真是没时间、生活太紧张,挤掉了读书时间吗?不是。各种娱乐的流行是谁都知道的,电视消耗了多数人的精力,以致许多年轻人是通过影视来获取知识的。在历史被戏说、经典被扭曲的背景下,很多人还是看的乐此不疲,造成目前国人只看娱乐不读历史的局面。
有学者分析,生活节奏紧张或许并不能直接导致不读书。节奏加快引发的浮躁、急功近利才是读书的大敌,不少人的阅读和考试、出国、评职称等功利性的目的有关。有许多人尽管读一些书,也是蜻蜓点水,急功近利,很快就想派上用场,取得效益。比如一些人想买卖股票或基金,他们就临时找一些股票和基金方面的书,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后就把书本束之高阁。有些人想经商,就找一些有关经商之道的书籍,不求深度掌握,只求很快学以致用。有些人进入单位和部门的管理阶层,就赶快读一些关于行政和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看了之后,就认为自己是一个懂经营会管理的管理者。还有一些人热衷于读那些街头杂报杂刊和一些不健康的书籍,这类读书方法是浅薄的、浮躁的、功利性的,
而那些能够体现我国五千年文明文化历史,能够提高人的素质,完善人的性格,武装人的思想和鼓舞人的精神的精粹书籍却很少有人去读。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和现代人的悲哀。
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很难说有什么希望和发展,一个子民不爱读书的国家很难说会强大和昌盛,所以说,“半数国人不读书”是一个可怕的信号,危险的信号,不可等闲视之。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什么媒介。电视也好,网络也好,书籍的作用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要想让国民爱读书,有关部门的倡导。新闻媒体的呼吁,当然是必要的,但我们社会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应进一步规范图书市场,坚决打击非法出版物的同时,充分考虑普通人的承受能力和消费水平,多出版一些普通人爱看的书,看得起的书,经济实用的书。动辄就是几百元上千元的豪华图书。甚至金版银版等天价图书,对于更广大的阅读群众来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这种方式只会加重商家为了利益而进行的大肆宣传的噱头!
其次,加强各级图书馆的建设,完善公共图书馆。做好对优秀图书的推介工作,让全民尽快了解优秀图书的出版信息,注重推介工作的多样性、层次性、艺术性,为热爱读书、渴望读书的阅读者提供便利。倡导和鼓动各级各类教育,文化部门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挟持和帮助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建设图书馆、图书室等公共读书场所。
最后,规范图书出版市场。针对目前图书出版市场大量地、低水准地重复出版、跟风出版。甚至“无错不成书,错误百出是好书”的严重现象,出版界应重视图书的品牌建设,引导出版社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出版广大读者喜欢、又具有生命力的系列品牌图书,并且要在读者心中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品牌:比如要买学术类书籍首先想到三联书店,计算机类想到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类想到外研社,文学类想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如此,图书品牌形成了,读者也能读到真正具有含金量,知识理论权威的书了。
“半数国人不读书”,意味着国民对书籍这一“人类文明主要承载者”的轻视和排斥,这不仅是一个国民素质能否提高的问题,更是一个文明断代的问题。有人说,民族的崛起就是文化的崛起,文化的衰落预示着民族的衰落。当一个民族主动放弃传承祖先的灿烂文化并且断绝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吸取,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半数国人不读书”,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创造良好的图书阅读环境,提升国民图书阅读意识,重新树立文化强国应有的地位,是政府、社会及每个国民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