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存在主义的教育哲学
(一)存在主义教育的本质:人的自由
在教育的本质上,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出于代表所有个人利益的假定的"个人本位",教育的本质即人的自我实现。萨特曾指出,"重估一切价值。"存在主义把人的存在的基本特点归结为绝对的自由,把实现人的自由作为教育的最高本质,教育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存在,帮助人去把握存在的命运。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2]存在主义教育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的存在为逻辑起点,强调学生对自我的自由、选择、责任感,进而提倡教育过程中学生个体的自由选择,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存在主义教育的目的:培养全人
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是典型的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以个人的自我发展、完成为目的;教育的任务在于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使学生获得自由、选择、责任的权利。存在主义教育目的的价值在于服务个人,强调个人发展的意义和个人危机的克服。
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教育是个人的事。萨特的名言:"存在先于本质。"他将这句话称作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原理,并对其解释为,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場,后来才说明自身……世间并无人类本性……人,不仅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人的本质,也就是人将要成为什么样子,要由他自己负责,由他自己选择。因此,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人认识到选择的重要性和认识到自己的独特的存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存在和人生意义是个人自由建构的结果。正像美国研究存在主义教育理论的教育理论家乔治·奈勒所强调的那样:"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样的自发而真诚地生活。"[3]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真诚、选择和决定以及责任感。教育通过文化对人的导向,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能,启发人的天资,从而自由地选择并建构自己的人生存在,确立自己的人生追求,探讨人生目的与意义。存在主义把教育的目的理解为在教育者的文化导向下,发展学生的个人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并自由地发展自我和形成自己的人格。
(三)存在主义的教育过程和方式:对话与交流
存在主义认为,教育的过程在于人与人的交流,在于使年轻人自由的成长,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天性。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自我生成以及自我表达的过程。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赋予受教育者以适当选择的自由,"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包括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和受训练"。[4]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三种教育:一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一种客体的对象,进行一种动物性的训练;二是由于人具有可塑性,教育要去努力的陶冶人;三是使每个人与存在自由的交流。
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主义者反对学科课程,力主活动课程。在存在主义者看来,理想的教材将强调:1、活动性课程;2、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计划与活动的根据;3、学生在分组和个人单独活动中有完全自由;4、课程以即时需要为根据;5、承认个人在经验上的差异。
在师生关系上,存在主义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平等。存在主义教育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体现出在师生关系方面的独特见解。存在主义者认为在传统教育制度下,学生只能象商品的原料一样被当成加工的对象,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主体性,得不到自由的发展。鉴于此,存在主义者提出了具有促进学生自我生成之特殊功能的教学形式--"对话"和"我与你"的师生关系观。"对话"是具有同等资格、同等权利的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的方式。也就是说,对话不仅仅指二者之间的言谈,而且指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和彼此接纳。
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存在主义反对理性,反对永恒不变的知识体系,因此,存在主义者对于"怎么教"的问题比对于"教什么"更重视。存在主义主张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直接的将已有的知识以某种方式传授给学生,也不是让学生一味的服从教师的权威,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唤醒学生内部的潜在能力,从学生那里引出知识,并由学生自己决定和选择,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这是真正实现存在主义理想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并认为个人毫无顾虑地发挥他的选择能力,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二、存在主义的教育哲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实现学生心灵的开放和自由,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学认为: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人的个体心理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人的个性具有独特性。第二,人的个性心理具有综合性。第三,人的个性心理具有稳定性,即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东西。
我国的"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和教师都把精力投向学生中的优秀者,而大多数普通学生则被忽视甚至放弃,导致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使学生的心理黯淡无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以人道主义的精神,使全体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开放,从学生的个性心理角度出发,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素质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去获得良好的个性心理,使学生"自由的生成,并启发其自由的天性"。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己任,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人本价值。从历史发展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沿着以人为本的方向演进;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承载者,其心理的复杂性决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向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价值则体现在个体全面发展上,只有树立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观,才能真正实现其人本价值。爱因斯坦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人和价值有所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只能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5]因此,让学生自由成长,自我发展的同时,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就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对话"为途径,以"交流"为方式,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育心,以人格育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教育。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情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尊敬和热爱学生,用爱心赢得爱心,用真诚换得真诚的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是通过教师高尚、积极、健康的情感介入来增进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的过程。教师要有民主意识,走近学生,了解学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融合的过程,是学生的创造与生成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分享的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和成长的过程。只有牢记学生是有自由、有思想、有感情、独立存在的个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尊重人、关注人、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培养全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02.
[2]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3]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43.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社,1979:287-288.
[5]张远华.高校须走人文与科技教育交融之路[N].光明日报,2003 -07-03.
(一)存在主义教育的本质:人的自由
在教育的本质上,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出于代表所有个人利益的假定的"个人本位",教育的本质即人的自我实现。萨特曾指出,"重估一切价值。"存在主义把人的存在的基本特点归结为绝对的自由,把实现人的自由作为教育的最高本质,教育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存在,帮助人去把握存在的命运。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2]存在主义教育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的存在为逻辑起点,强调学生对自我的自由、选择、责任感,进而提倡教育过程中学生个体的自由选择,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存在主义教育的目的:培养全人
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是典型的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以个人的自我发展、完成为目的;教育的任务在于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使学生获得自由、选择、责任的权利。存在主义教育目的的价值在于服务个人,强调个人发展的意义和个人危机的克服。
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教育是个人的事。萨特的名言:"存在先于本质。"他将这句话称作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原理,并对其解释为,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場,后来才说明自身……世间并无人类本性……人,不仅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人的本质,也就是人将要成为什么样子,要由他自己负责,由他自己选择。因此,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人认识到选择的重要性和认识到自己的独特的存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存在和人生意义是个人自由建构的结果。正像美国研究存在主义教育理论的教育理论家乔治·奈勒所强调的那样:"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样的自发而真诚地生活。"[3]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真诚、选择和决定以及责任感。教育通过文化对人的导向,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能,启发人的天资,从而自由地选择并建构自己的人生存在,确立自己的人生追求,探讨人生目的与意义。存在主义把教育的目的理解为在教育者的文化导向下,发展学生的个人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并自由地发展自我和形成自己的人格。
(三)存在主义的教育过程和方式:对话与交流
存在主义认为,教育的过程在于人与人的交流,在于使年轻人自由的成长,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天性。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自我生成以及自我表达的过程。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赋予受教育者以适当选择的自由,"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包括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和受训练"。[4]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三种教育:一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一种客体的对象,进行一种动物性的训练;二是由于人具有可塑性,教育要去努力的陶冶人;三是使每个人与存在自由的交流。
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主义者反对学科课程,力主活动课程。在存在主义者看来,理想的教材将强调:1、活动性课程;2、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计划与活动的根据;3、学生在分组和个人单独活动中有完全自由;4、课程以即时需要为根据;5、承认个人在经验上的差异。
在师生关系上,存在主义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平等。存在主义教育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体现出在师生关系方面的独特见解。存在主义者认为在传统教育制度下,学生只能象商品的原料一样被当成加工的对象,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主体性,得不到自由的发展。鉴于此,存在主义者提出了具有促进学生自我生成之特殊功能的教学形式--"对话"和"我与你"的师生关系观。"对话"是具有同等资格、同等权利的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的方式。也就是说,对话不仅仅指二者之间的言谈,而且指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和彼此接纳。
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存在主义反对理性,反对永恒不变的知识体系,因此,存在主义者对于"怎么教"的问题比对于"教什么"更重视。存在主义主张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直接的将已有的知识以某种方式传授给学生,也不是让学生一味的服从教师的权威,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唤醒学生内部的潜在能力,从学生那里引出知识,并由学生自己决定和选择,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这是真正实现存在主义理想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并认为个人毫无顾虑地发挥他的选择能力,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二、存在主义的教育哲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实现学生心灵的开放和自由,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学认为: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人的个体心理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人的个性具有独特性。第二,人的个性心理具有综合性。第三,人的个性心理具有稳定性,即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东西。
我国的"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和教师都把精力投向学生中的优秀者,而大多数普通学生则被忽视甚至放弃,导致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使学生的心理黯淡无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以人道主义的精神,使全体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开放,从学生的个性心理角度出发,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素质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去获得良好的个性心理,使学生"自由的生成,并启发其自由的天性"。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己任,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人本价值。从历史发展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沿着以人为本的方向演进;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承载者,其心理的复杂性决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向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价值则体现在个体全面发展上,只有树立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观,才能真正实现其人本价值。爱因斯坦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人和价值有所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只能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5]因此,让学生自由成长,自我发展的同时,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就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对话"为途径,以"交流"为方式,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育心,以人格育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教育。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情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尊敬和热爱学生,用爱心赢得爱心,用真诚换得真诚的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是通过教师高尚、积极、健康的情感介入来增进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的过程。教师要有民主意识,走近学生,了解学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融合的过程,是学生的创造与生成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分享的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和成长的过程。只有牢记学生是有自由、有思想、有感情、独立存在的个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尊重人、关注人、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培养全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02.
[2]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3]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43.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社,1979:287-288.
[5]张远华.高校须走人文与科技教育交融之路[N].光明日报,2003 -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