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并为其增添了不少美学价值。即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随处可见,可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殊不知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体验另一种事物的认知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本文以弗米尔为代表的目的论的指导下,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出发研究《围城》英译本中具体的隐喻汉英翻译实例。
【关键词】 目的论;隐喻汉英翻译;《围城》
【作者简介】周露,武昌首义学院。
一、引言
《围城》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钱钟书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他以风趣犀利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众生百态图,尤其是将国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千般滋味描述得淋漓尽致。书中有许多讽刺但不乏幽默的隐喻,让读者感受到钱钟书先生的博学智慧及幽默风趣。Jeanne Kelly和Nathan K.Mao翻译的英文版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已被收入英国企鹅经典文库。《围城》中有大量的隐喻语言,其对应的英文译文也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围城》中的隐喻大多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如果只采取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目标语读者可能会难解其中奥义。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隐喻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翻译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隐喻翻译也不例外,本文将在目的论视角下以目的论三原则为切入点探究《围城》隐喻翻译的翻译策略。
二、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它是由德国学者Katharina Reiss, Hans J. Vemeer, Justa Holz - Manttari和Christiane Nord提出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并非从方法论入手,而是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思考“为什么要翻译?”。Vemeer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翻译目的论包括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在目的论三大原则中目的性原则是核心原则,指每一个文本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产生的,而译文文本应为这个目的服务。目的性原则有三个基本假设。第一是文化之间的翻译互动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第二是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翻译目的会发生变化;第三是目的性原则可能会模糊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概念联系。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考虑目标读者的实际情况。因此,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翻译出对目标文本接受者有意义的译本,即在译本中充分发挥语义的连贯性,使其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同时,连贯性原则还强调译本对目标文本接受者的可理解性,要求译本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特征。两种不同的文化对一个对象的认知表达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两个客体分别存在于各自的文化中,且具有相似的表达方式。(2)一个对象只存在于某一文化中,它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隐喻翻译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忠实性原则要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它与其他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忠实度相似。但是,在保证实现连贯性原则的前提下,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和形式不仅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受翻译目的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忠实的程度和形式会因为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译者会对原文进行加工,难免会出现字面上不完全忠于原文的版本。
总而言之,目的论三原则之间的关系是,忠实性原则是基础,连贯性原则为前提,这二者都服务于目的性原则。接下来本文会从《围城》中选择相应的隐喻实例,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来分析英译本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
三、目的论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翻译策略分析
1.从目的性原则的角度。从目的性原则的角度来看,任何形式的翻译都有特定的目的,同时,这个目的决定了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充满讽刺意味的小说,它的目标群体是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者。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保留原作的文学意义。由于目标读者是与我们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所以译本要符合他们阅读时的需求,不应让他们感到困惑,而要引起他们对这本书的兴趣。
(1)有些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才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又有人称她为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钱钟书,2013)
Some called her a charcuterie-a shop selling cooked meats-because only such a shop would have so much warm-colored flesh on public display. Others called her “Truth”, since it is said that “the truth is naked.” (Jeanne Kelly
【关键词】 目的论;隐喻汉英翻译;《围城》
【作者简介】周露,武昌首义学院。
一、引言
《围城》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钱钟书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他以风趣犀利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众生百态图,尤其是将国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千般滋味描述得淋漓尽致。书中有许多讽刺但不乏幽默的隐喻,让读者感受到钱钟书先生的博学智慧及幽默风趣。Jeanne Kelly和Nathan K.Mao翻译的英文版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已被收入英国企鹅经典文库。《围城》中有大量的隐喻语言,其对应的英文译文也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围城》中的隐喻大多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如果只采取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目标语读者可能会难解其中奥义。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隐喻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翻译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隐喻翻译也不例外,本文将在目的论视角下以目的论三原则为切入点探究《围城》隐喻翻译的翻译策略。
二、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它是由德国学者Katharina Reiss, Hans J. Vemeer, Justa Holz - Manttari和Christiane Nord提出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并非从方法论入手,而是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思考“为什么要翻译?”。Vemeer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翻译目的论包括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在目的论三大原则中目的性原则是核心原则,指每一个文本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产生的,而译文文本应为这个目的服务。目的性原则有三个基本假设。第一是文化之间的翻译互动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第二是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翻译目的会发生变化;第三是目的性原则可能会模糊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概念联系。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考虑目标读者的实际情况。因此,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翻译出对目标文本接受者有意义的译本,即在译本中充分发挥语义的连贯性,使其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同时,连贯性原则还强调译本对目标文本接受者的可理解性,要求译本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特征。两种不同的文化对一个对象的认知表达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两个客体分别存在于各自的文化中,且具有相似的表达方式。(2)一个对象只存在于某一文化中,它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隐喻翻译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忠实性原则要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它与其他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忠实度相似。但是,在保证实现连贯性原则的前提下,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和形式不仅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受翻译目的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忠实的程度和形式会因为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译者会对原文进行加工,难免会出现字面上不完全忠于原文的版本。
总而言之,目的论三原则之间的关系是,忠实性原则是基础,连贯性原则为前提,这二者都服务于目的性原则。接下来本文会从《围城》中选择相应的隐喻实例,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来分析英译本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
三、目的论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翻译策略分析
1.从目的性原则的角度。从目的性原则的角度来看,任何形式的翻译都有特定的目的,同时,这个目的决定了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充满讽刺意味的小说,它的目标群体是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者。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保留原作的文学意义。由于目标读者是与我们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所以译本要符合他们阅读时的需求,不应让他们感到困惑,而要引起他们对这本书的兴趣。
(1)有些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才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又有人称她为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钱钟书,2013)
Some called her a charcuterie-a shop selling cooked meats-because only such a shop would have so much warm-colored flesh on public display. Others called her “Truth”, since it is said that “the truth is naked.” (Jeanne Ke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