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实现自我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hu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随着学校新课程不断向纵深推进,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为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平台,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开展校本课程。学校已经打造了一批精品校本课程,如思品学科李洋老师开设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属于特色校本课程;物理学科李威老师开设的“物理数字课堂”,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及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有突破之处;语文学科李胜男老师开设的“课本剧”,地理张素芳老师开设的“地理模型制作”,英语学科刘杨老师开设的“英语动画配音”,都是基于学校“三品”育人目标和学情,基于国家课程又高于课标要求的国家课程的拓展;生物学科赵辉老师开设的“植物栽培与微景观”,是与美术学科赵敬老师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学生既学习到了生物学知识,又通过美术老师的指导,提升了审美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梳理总结,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发挥教师的興趣特长,搭建教师开发课程的平台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因此学校要成为教师攀登向上的脚手架、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引力场、教师脱颖而出的孵化器。让教师不断收获,有成就感和存在感,进而提升自身价值,就要给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给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学校的校本课程是由教师自我开发、自主申报的,体现了教师的自主性。在申报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们充分分析和挖掘了自身的特长资源,把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与学科特点紧密结合,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及综合素养紧密结合,生成了一批鲜活、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如新生入学的引桥课程、快板艺术、心理成长、火绘葫芦等都完美地挖掘了教师的自身优势。此外,纤手剪纸、地理模型制作等课程都是教师们主动开发或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的。
  2. 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在课程建设中共同成长
  在“三品”办学目标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研传统和优良的教风。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已有优势,让教师团队发挥作用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将具有相同爱好和特长的教师组合在一起,组成课程建设开发研究团队,互相弥补和协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语文课本剧、英语歌曲演唱、英语同声配音、武术等都是团队成员共同上的团队组合课。物理实验小制作、植物栽培及标本制作也是团队共同上课。
  编辑 _ 李刚刚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与其他抽象绘画作品所不同的是,国画山水写生是相对直观和具体的,可以使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所描绘的对象,因此,山水写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以真实的富春江沿岸景色为写生对象的。虽然有实际背景作为写生对象,但是与富春江的实际景色有所不同,作者所描绘的更像是其心向往的另一片景色,因此,可以说国画山水写生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从更深层次上分析,也就是“心”与“型”的研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笔者结合现实,不仅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对档案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误区
范胜之,西汉时人,既擅长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其著作不仅在当时就享有盛名,而且流传颇广.从是书中可以看出:他着眼于作物生产周期形成了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完整认识与系统表
实施九年一贯制,是从根本上改革现行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义务性、全体性、全面性、平等性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基本一致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也形成了一些想法。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育中没有什么东西的价值能比“生命的成长价值”更为重要。学生生命的成长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性的成长。但是,在学生的不同身心成长和教育阶段,学生的学
期刊
景晓萌撰文《艺术银行——扶持本土艺术新模式》指出,近年来,国内很多银行纷纷涉足艺术品投资,艺术银行风生水起。
当前,学校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在教育新常态下,学校如何找到教育变革的有力支点?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以课程变革为突破口,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实施多元授
期刊
[摘要]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必然会受社会因素、政治向导、生活环境、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影响,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郭秋英,在很大一部分雕塑创作中也必然会留有鲜明的印记本文通过对郭秋英雕塑作品的描述,结合创作者的艺术发展历程,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其作品中艺术语言的运用。  [关键词]雕塑;材质;造型;意象  在雕塑作品所运用的艺术语言中,捕捉物象形体在开放空间中展现出来的艺术影像,使其呈现不同曲面转折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