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重文学史知识,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时代号召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本文提出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评论创作能力和媒介素养能力三种具体解决思路和应该措施,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应用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直是各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该课程改革的探讨和研究一直在进行。2014年,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在教育界有了一个公认,即汉语言专业的应用型应该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有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从事语文教学、文化策划、秘書等工作的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新要求,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恰恰是近年来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中以“文学史”为主干的教学模式倾向于对文学的知识性讲解,不仅使很多同学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脱节,因此,转换课程教学方法,从知识传授型课堂转变成能力应用型课堂显得由为迫切。
一、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汉语言文学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它担当着传承、普及、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责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别是很多师范类学生毕业后都会走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岗位。语文教材里面精挑细选的经典名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知识系统,更是一种价值谱系,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反观。中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是从文学史和文学常识的维度出发简单了解作者生平和文章段落大意,把名篇教学当成一件枯燥而机械重复的事情,特别考验教师单篇文本的鉴赏能力。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上,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足够的热情和能力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使学生在文学名篇讲解时更好的体味作品,旁征博引,具有思辨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摆脱的就是“教师说讲义,学生记笔记”的单一模式,应该多花时间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带领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对学生普遍关注的文学作家或作品采取读书座谈等方式进行专题研讨,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其中,培养独特的文学审美趣味和人文精神。
二、评论创作能力培养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读”和“写”的能力都必不可缺,写作能力主要分为评论写作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阅读文本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最直观的阅读体验,而作为受专业训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不能仅停留于这种浅显的表层阅读,而是要运用自身文学理论素养,经过知识的转换,整理、总结、提炼,融汇学习的形成一套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系统,简而言之,要把浅显的表层阅读转换成深层次的阅读,文学评论的功底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对于具体的文学创作能力培养,很多人在教学上存在一个误区,觉得这是写作课程要明确的目标,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关系不大。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文本中,许多创作技法和创作经验是可以被直接借鉴的,从最初简单的临摹到后来的自由创作,这也是一个写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为把学生塑造成综合应用型人才,必须改变现如今以文学史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期末考核形式,变试卷标准答案为参考性评分细则,适当加重课堂读书笔记考核和期末写作能力考核的分量。
三、媒介素养能力培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与时代紧密联系的特点,文学格局呈现由一元向多元开放发展的局势,文学的艺术生产与传播以及文学形态随之发生了改变。比如文学传播的方式由传统的纸媒传播转向网络、影视传播等,文学的图像化和电子化转向毋庸置疑。在新媒体的参与下,许多经典文学作家如沈从文、钱钟书、老舍、汪曾棋以及金庸、古龙、王朔等作品都被搬上荧屏,形成一种文学与新媒体融合的趋势。文学的阵地也逐渐发生转移,比如起点中文网、榕树下等文学网站,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都开辟了专门的读书版块,豆瓣阅读、掌阅阅读等各大读书APP的盛兴,新媒体的出现,给文学留下更多的阐释空间。
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也不可规避这个问题,应该把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看成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识媒、触媒、用媒、制媒的媒介素养能力。特别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必须保有对新媒体的敏锐认识度,才能抓住问题症结,对新时代背景下文学的意义、发生、变革和发展有更全面认识,使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紧贴时代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新媒体的利用也是必不可少,比如通过课堂观影的方式了解《红楼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体会鲁迅笔下阿的人生哲学,欣赏曹禺笔下繁漪的痛苦与悲哀,通过检索网络数据库了解現当代文学的最新研究动向、查阅豆瓣书评功能了解读者阅读喜好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文学阅读从传统的读者与文本之间的阅读关系外延为读者与文本、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既增强学生了对于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也能够通过新媒体的交流与碰撞引发专业问题意识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用行之有效的方式鲜活教学资源、创新多样化教学模式,创新专业考核方式,因时制宜切实推进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评论创作能力、媒介素养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适应高校深化改革和整体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韩巧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探析[J].新西部,2016,(26):43.
[2]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72.
[3]李子跃.电子时代的文学媒介场构成论[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何杭娟(1990—),女,汉族,湖南郴州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直是各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该课程改革的探讨和研究一直在进行。2014年,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在教育界有了一个公认,即汉语言专业的应用型应该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有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从事语文教学、文化策划、秘書等工作的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新要求,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恰恰是近年来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中以“文学史”为主干的教学模式倾向于对文学的知识性讲解,不仅使很多同学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脱节,因此,转换课程教学方法,从知识传授型课堂转变成能力应用型课堂显得由为迫切。
一、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汉语言文学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它担当着传承、普及、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责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别是很多师范类学生毕业后都会走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岗位。语文教材里面精挑细选的经典名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知识系统,更是一种价值谱系,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反观。中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是从文学史和文学常识的维度出发简单了解作者生平和文章段落大意,把名篇教学当成一件枯燥而机械重复的事情,特别考验教师单篇文本的鉴赏能力。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上,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足够的热情和能力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使学生在文学名篇讲解时更好的体味作品,旁征博引,具有思辨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摆脱的就是“教师说讲义,学生记笔记”的单一模式,应该多花时间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带领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对学生普遍关注的文学作家或作品采取读书座谈等方式进行专题研讨,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其中,培养独特的文学审美趣味和人文精神。
二、评论创作能力培养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读”和“写”的能力都必不可缺,写作能力主要分为评论写作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阅读文本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最直观的阅读体验,而作为受专业训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不能仅停留于这种浅显的表层阅读,而是要运用自身文学理论素养,经过知识的转换,整理、总结、提炼,融汇学习的形成一套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系统,简而言之,要把浅显的表层阅读转换成深层次的阅读,文学评论的功底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对于具体的文学创作能力培养,很多人在教学上存在一个误区,觉得这是写作课程要明确的目标,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关系不大。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文本中,许多创作技法和创作经验是可以被直接借鉴的,从最初简单的临摹到后来的自由创作,这也是一个写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为把学生塑造成综合应用型人才,必须改变现如今以文学史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期末考核形式,变试卷标准答案为参考性评分细则,适当加重课堂读书笔记考核和期末写作能力考核的分量。
三、媒介素养能力培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与时代紧密联系的特点,文学格局呈现由一元向多元开放发展的局势,文学的艺术生产与传播以及文学形态随之发生了改变。比如文学传播的方式由传统的纸媒传播转向网络、影视传播等,文学的图像化和电子化转向毋庸置疑。在新媒体的参与下,许多经典文学作家如沈从文、钱钟书、老舍、汪曾棋以及金庸、古龙、王朔等作品都被搬上荧屏,形成一种文学与新媒体融合的趋势。文学的阵地也逐渐发生转移,比如起点中文网、榕树下等文学网站,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都开辟了专门的读书版块,豆瓣阅读、掌阅阅读等各大读书APP的盛兴,新媒体的出现,给文学留下更多的阐释空间。
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也不可规避这个问题,应该把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看成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识媒、触媒、用媒、制媒的媒介素养能力。特别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必须保有对新媒体的敏锐认识度,才能抓住问题症结,对新时代背景下文学的意义、发生、变革和发展有更全面认识,使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紧贴时代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新媒体的利用也是必不可少,比如通过课堂观影的方式了解《红楼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体会鲁迅笔下阿的人生哲学,欣赏曹禺笔下繁漪的痛苦与悲哀,通过检索网络数据库了解現当代文学的最新研究动向、查阅豆瓣书评功能了解读者阅读喜好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文学阅读从传统的读者与文本之间的阅读关系外延为读者与文本、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既增强学生了对于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也能够通过新媒体的交流与碰撞引发专业问题意识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用行之有效的方式鲜活教学资源、创新多样化教学模式,创新专业考核方式,因时制宜切实推进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评论创作能力、媒介素养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适应高校深化改革和整体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韩巧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探析[J].新西部,2016,(26):43.
[2]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72.
[3]李子跃.电子时代的文学媒介场构成论[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何杭娟(1990—),女,汉族,湖南郴州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