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回顾渝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历程,列出1949—1995年水稻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的数据表格。叙述了1976—1995年渝东北地区杂交水稻推广过程。建国以来至2015年的66年中,渝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过程总体可分为高秆良种、矮秆良种、杂交水稻(单一品种、多组合区域集团当家品种)3个重要的推广时期。从“单产逐年增加,面积趋于平稳;杂交水稻面积比重达历史新高;稻瘟病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水稻实现高产稳产”几个方面阐述分析了渝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现状。最后提出展望,认为渝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应坚持“稳定稻田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的发展路径,不断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扶持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做大做强稻米品牌,不断提升水稻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渝东北地区;水稻;杂交稻;生产;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展望
中图分类号:S511.5;S-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2.031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914.1152.001.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9/14 11:52:53
渝东北地区,即原万县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初年就有记载。水稻是该区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历年的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居五粮(水稻、玉米、红薯、小麦、马铃薯)之首。
1 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至2015年的66年中,渝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过程总体可分为高秆良种、矮秆良种、杂交水稻3个重要的推广时期。
1.1 高秆良种推广期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水稻科研人员着重对我国丰富的水稻地方品种进行了整理、鉴定、提纯、选优和推广,同时选育引进了中农四号、滴水珠、麻谷子、南特号、水源300粒、西南粘、二南粘等一批高秆良种,广泛用于生产。各科研单位也加强了水稻杂交育种工作,并育出了南京1号、广场13、莲塘早等高秆良种,迅速示范推广,促进了水稻生产发展。
1958年渝东北地区水稻面积达21.22万hm2,比1950年增加1.19万hm2,增幅5.9%;水稻单产达3.33 t/hm2,比1950年增0.48 t/hm2,增產率16.8%;稻谷总产达70.54万t,比1950年增加13.49万t,增产23.6%,使本地区水稻生产水平达历史新高。1950—1958年的9年间,水稻单产和总产就有7年增产,水稻面积整体也呈上升趋势。1959—1962年的4年间,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1961年该地区水稻单产只有1.74 t/hm2,总产只有30.4 t,比1949年还减产45.8%,到1963年才基本恢复(见表1)。
1.2 矮秆良种推广期
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以矮秆取缔高秆水稻品种为特征,就进入了第二个时期即矮秆良种推广期。渝东北地区陆续引入矮子占、矮脚南特、珍珠矮、广场矮、广陆矮4号、广解九号、南京11号、二九青、湘矮早、2134、矮沱谷151、泸双1011、泸科3号、桂朝2号等高产矮秆良种示范推广,配以湿润秧田、培育适龄壮秧、扁子秧、带肥移栽、疏株密植、重视农家肥、增施化肥、精耕细作、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栽培技术,再一次促进了该区域水稻生产的发展。
1966年本地区推广矮秆良种10多万hm2,占水稻面积的50%以上。水稻单产达3.8 t/hm2,比1958年增0.47 t/hm2,增产率14.0%。稻谷总产达75.74万t,较1958年增加5.2万t,增产率7.4%,使本地区水稻单产和总产再创历史水平。1963—1966年间,本地区水稻单产和总产均连续4年递增。
十年文革期间,该区域水稻生产发展误走“双季水稻夺高产”的路子,而实际情况是:低坝河谷地带可因地制宜适量种植双季稻,但在海拔400多米的梁平坝子也大种双季稻就不适宜了。1974年全区双季晚稻面积达2.83万hm2,其结果是产量2季不如1季。在对待高温伏旱天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上,未能分类指导、积极应对,而是采用麦、玉、稻,麦、萍(浮萍)、稻等耕作制来被动躲避,其结果是水稻减产,粮食总产也保不住。麦、玉、稻三熟制在该区域低坝河谷地带,自然社会条件适宜地方适当使用是能够增加区域粮食总产的,但作为躲避高温伏旱天气危害的技术措施,就不恰当了。70年代中后期还提出过“放干冬水扩小春,水路不通走旱路”等不适当的措施和做法,这些都影响了水稻生产的发展。
由于以上原因,使该区域1967—1980年的14年间稻谷总产在59万~74万t徘徊,其中1971—1976年的6年间就有3年稻谷总产降到63万t以下(表1),而矮秆良种的种植面积也总在6.67万~11.33万hm2间徘徊。
1.3 杂交稻单一品种推广期
杂交水稻在渝东北地区的试验示范推广是与全国同步进行的。1975年试种2.27 hm2,1976年示种24.6 hm2,1977—1979年分别推广0.12万hm2、1.7万hm2、2.94万hm2,是杂交水稻在渝东北地区示范推广的初期,发展较快,成功典型平均667 m2产量都在500 kg以上。但却有相当部分增产不显著,也还有不少减产的试点。以后的4年推广面积总在2万~2.94万hm2间徘徊(见表2)。
对此,农技人员对全区水稻生产作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根据不同的自然、社会资源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明确指出海拔400~850 m的中山稻区(约13.3万hm2,占水田面积的70%以上)是该区域水稻生产的优势区。7—8月晴多雨少,光照充足,正是一季中稻抽穗扬花、结子夺取高产的好季节。400 m以下的低山稻区(约4.8万hm2)生产季节早,可以早育秧,使杂交水稻赶在7月中旬齐穗,夺取高产。而这一稻区双季早晚稻的抽穗、扬花、结子正处在本地区的梅雨和秋雨不利季节之中,加之全区社会经济条件较差,产量较低且不稳定。需要田中有水,改进栽培管理技术,选用优良品种(组合)。所以本区域水稻生产应走“一季中稻夺高产”的路子。850 m以上的高山稻区(约0.13多万hm2),可以推广中早熟型杂交稻(如V优64、汕优64、滇杂25等)和矮秆良种。 1981年,党中央发出发展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指示之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展开。该区域和全国一样,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不但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掀起了农民主动学技术、讲科学、科学种田的热潮,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1981年推广杂交水稻2.01万hm2,本地区水稻平均单产4.49 t/hm2,比1966年增0.69 t/hm2,增产率18.2%;水稻总产82.08万t,较1966年增加6.34万t,增产率8.4%。继1966年的15年后,水稻单产和总产均再创历史新高。
由于该区域水稻地繁县制种子生产体制的建立,因此种子质量得到大大提高。随着汕优2号等当家组合的推出,1983年全区推广杂交稻4.65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5.5%;水稻单产达4.89 t/hm2,比1981年增0.4 t/hm2,增产率8.9%,稻谷总产89.14万t,比1981年增7.06万t,增产率8.6%。单产和总产只隔1年又创历史新高。
1984年,农民大种杂交稻的劲头来了,掀起了一股常规稻抢换杂交稻的热潮,杂交稻推广面积一下子就增加到10.19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6.1%,较上年提高30.6个百分点。全区水稻单产5.31 t/hm2,比1983年增加0.42 t/hm2,增产率8.59%,稻谷总产96.55万t,水稻单产和总产再创历史新高。
1980—1984年,在总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杂交稻面积比重加大,水稻单产和总产增幅分别达46.3%和41.7%,其中有3年连创历史新高。
自1987年汕优63取代汕优2号后,1989年、1990年该区域水稻面积产量均创历史新高。1990年全区推广杂交稻16.27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0.4%,水稻单产5.49 t/hm2,比1984年增加0.18 t/hm2,增产率3.4%,稻谷总产达98.74万t,较1984年增收2.12万t,增幅2.3%。
1.4 杂交稻多组合区域集团当家品种推广期
1993年、1994年,水稻品种感瘟性上升到最高水平,致使渝东北地区稻瘟病大流行,导致大面积严重减产。1995年该区域成功更替汕优63,推广汕优多系1号、岗优多系1号等多个组合,形成了多组合区域集团当家的水稻品种新格局。
1995年杂交水稻推广达17.01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6.3%。全区水稻单产达5.87 t/hm2,比1990年增收0.38 t/hm2,增产率6.8%。稻谷总产达103.59万t,比1990年增收4.85万t,增幅4.9%。该区域水稻单产和总产再创历史新高,成为了渝东北地区多组合区域“集团当家,轮换种植”推广模式的里程碑。
2 现状分析
如今,育种技术日新月异,多质源品种琳琅满目,多组合区域“集团当家,轮换种植”的杂交稻推广技术日益成熟,达到了稻瘟病流行程度可控和水稻高产稳产的新高度。
2.1 单产逐年增加,面积趋于平稳
直辖以来,1997—2008年,重庆市水稻平均种植面积为75万hm2,年度种植面积在 65.21万~80.39万hm2,全市水稻年平均总产量501.69万t[1]。
渝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同全市一样,也呈现下降的趋势,1997—2006年该区域水稻总产量逐步下降。2005—2015年,通过科技进村入户、良种直补和水稻高产创建等项目,有效地实施良种良法配套,加快了新技术推广,提高了大面积水稻单产,渝东北地区水稻单产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除2006—2007年严重干旱特殊情况外)[2-3]。
近3年渝东北地区的4个区县中,水稻单产最高的是忠县,2013年达7.81 t/hm2,最低的是奉节,2013年6.21 t/hm2。4区县3年平均单产6.85 t/hm2,较1995年渝东北地区平均单产5.87 t/hm2提高0.98 t/hm2,增幅16.7%(见表3)。
2.2 杂交水稻面积比重达历史新高
渝东北地区自1977年开始推广杂交稻以来,从推广初期的尝试性种植,之后逐步扩大了推广面积,至1995年杂交水稻面积达到水稻种植面积的96%,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1995—2015年,杂交稻面积稳中有升,除农民种点糯谷满足自己需要外,基本没有其他常规稻种植,目前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面积的比重提高到了98%以上,杂交水稻面积比重再创了历史新高。
2.3 稻瘟病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水稻实现高产稳产
如今多组合区域“集团当家,轮换种植”的杂交稻推广技术日益成熟,达到了稻瘟病流行程度可控和水稻高产稳产的新高度。从1995—2015年的21年间,渝东北地区稻瘟病出现过局部和少数品种重发生的现象,但由于单个品种面积下降,稻瘟病大面积大流行的情况就从未发生。该区域也再未出现过1个县1年大流行的情况,常年流行程度为1~2级,少有年份为3级。这样既延长了水稻品种的使用年限,也降低了稻瘟病大流行的风险,促使水稻能够高产稳产。
3 展望
水稻生产的发展是与品种的更新换代相辅相成的,渝东北地区要选用适宜该区域立体气候特点的水稻优良组合,做好品种布局,充分发挥良种优势,使该区域在现有面积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和总产,让水稻生产跨上新的台阶。
水稻品种选用要在高产抗病的前提下,进一步向优质化方向发展,选用具有抗病、高产及优质等优良综合农艺性状的品种。对表现高产优质、稳定性好的优势品种,要进行重点推广应用,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品牌。
渝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应坚持“稳定稻田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的发展路径,不断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扶持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做大做强稻米品牌,不断提升水稻可持续发展能力。
(特别说明:部分资料来源于重庆市万州区种子管理站已故高级农艺师邹友楠同志。)
参考文献:
[1] 李经勇,唐永群,李贤勇,等.重庆市水稻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福建稻麦科技,2012,30(1):72-77.
[2] 姚雄,段秀建,李经勇,等.重庆市杂交水稻种子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杂交水稻,2016,31(3):1-6.
[3] 王国华,张宁.重庆水稻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稻米,2003(4):38-39.
(责任编辑:丁志祥)
关键词 渝东北地区;水稻;杂交稻;生产;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展望
中图分类号:S511.5;S-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2.031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914.1152.001.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9/14 11:52:53
渝东北地区,即原万县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初年就有记载。水稻是该区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历年的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居五粮(水稻、玉米、红薯、小麦、马铃薯)之首。
1 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至2015年的66年中,渝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过程总体可分为高秆良种、矮秆良种、杂交水稻3个重要的推广时期。
1.1 高秆良种推广期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水稻科研人员着重对我国丰富的水稻地方品种进行了整理、鉴定、提纯、选优和推广,同时选育引进了中农四号、滴水珠、麻谷子、南特号、水源300粒、西南粘、二南粘等一批高秆良种,广泛用于生产。各科研单位也加强了水稻杂交育种工作,并育出了南京1号、广场13、莲塘早等高秆良种,迅速示范推广,促进了水稻生产发展。
1958年渝东北地区水稻面积达21.22万hm2,比1950年增加1.19万hm2,增幅5.9%;水稻单产达3.33 t/hm2,比1950年增0.48 t/hm2,增產率16.8%;稻谷总产达70.54万t,比1950年增加13.49万t,增产23.6%,使本地区水稻生产水平达历史新高。1950—1958年的9年间,水稻单产和总产就有7年增产,水稻面积整体也呈上升趋势。1959—1962年的4年间,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1961年该地区水稻单产只有1.74 t/hm2,总产只有30.4 t,比1949年还减产45.8%,到1963年才基本恢复(见表1)。
1.2 矮秆良种推广期
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以矮秆取缔高秆水稻品种为特征,就进入了第二个时期即矮秆良种推广期。渝东北地区陆续引入矮子占、矮脚南特、珍珠矮、广场矮、广陆矮4号、广解九号、南京11号、二九青、湘矮早、2134、矮沱谷151、泸双1011、泸科3号、桂朝2号等高产矮秆良种示范推广,配以湿润秧田、培育适龄壮秧、扁子秧、带肥移栽、疏株密植、重视农家肥、增施化肥、精耕细作、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栽培技术,再一次促进了该区域水稻生产的发展。
1966年本地区推广矮秆良种10多万hm2,占水稻面积的50%以上。水稻单产达3.8 t/hm2,比1958年增0.47 t/hm2,增产率14.0%。稻谷总产达75.74万t,较1958年增加5.2万t,增产率7.4%,使本地区水稻单产和总产再创历史水平。1963—1966年间,本地区水稻单产和总产均连续4年递增。
十年文革期间,该区域水稻生产发展误走“双季水稻夺高产”的路子,而实际情况是:低坝河谷地带可因地制宜适量种植双季稻,但在海拔400多米的梁平坝子也大种双季稻就不适宜了。1974年全区双季晚稻面积达2.83万hm2,其结果是产量2季不如1季。在对待高温伏旱天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上,未能分类指导、积极应对,而是采用麦、玉、稻,麦、萍(浮萍)、稻等耕作制来被动躲避,其结果是水稻减产,粮食总产也保不住。麦、玉、稻三熟制在该区域低坝河谷地带,自然社会条件适宜地方适当使用是能够增加区域粮食总产的,但作为躲避高温伏旱天气危害的技术措施,就不恰当了。70年代中后期还提出过“放干冬水扩小春,水路不通走旱路”等不适当的措施和做法,这些都影响了水稻生产的发展。
由于以上原因,使该区域1967—1980年的14年间稻谷总产在59万~74万t徘徊,其中1971—1976年的6年间就有3年稻谷总产降到63万t以下(表1),而矮秆良种的种植面积也总在6.67万~11.33万hm2间徘徊。
1.3 杂交稻单一品种推广期
杂交水稻在渝东北地区的试验示范推广是与全国同步进行的。1975年试种2.27 hm2,1976年示种24.6 hm2,1977—1979年分别推广0.12万hm2、1.7万hm2、2.94万hm2,是杂交水稻在渝东北地区示范推广的初期,发展较快,成功典型平均667 m2产量都在500 kg以上。但却有相当部分增产不显著,也还有不少减产的试点。以后的4年推广面积总在2万~2.94万hm2间徘徊(见表2)。
对此,农技人员对全区水稻生产作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根据不同的自然、社会资源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明确指出海拔400~850 m的中山稻区(约13.3万hm2,占水田面积的70%以上)是该区域水稻生产的优势区。7—8月晴多雨少,光照充足,正是一季中稻抽穗扬花、结子夺取高产的好季节。400 m以下的低山稻区(约4.8万hm2)生产季节早,可以早育秧,使杂交水稻赶在7月中旬齐穗,夺取高产。而这一稻区双季早晚稻的抽穗、扬花、结子正处在本地区的梅雨和秋雨不利季节之中,加之全区社会经济条件较差,产量较低且不稳定。需要田中有水,改进栽培管理技术,选用优良品种(组合)。所以本区域水稻生产应走“一季中稻夺高产”的路子。850 m以上的高山稻区(约0.13多万hm2),可以推广中早熟型杂交稻(如V优64、汕优64、滇杂25等)和矮秆良种。 1981年,党中央发出发展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指示之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展开。该区域和全国一样,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不但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掀起了农民主动学技术、讲科学、科学种田的热潮,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1981年推广杂交水稻2.01万hm2,本地区水稻平均单产4.49 t/hm2,比1966年增0.69 t/hm2,增产率18.2%;水稻总产82.08万t,较1966年增加6.34万t,增产率8.4%。继1966年的15年后,水稻单产和总产均再创历史新高。
由于该区域水稻地繁县制种子生产体制的建立,因此种子质量得到大大提高。随着汕优2号等当家组合的推出,1983年全区推广杂交稻4.65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5.5%;水稻单产达4.89 t/hm2,比1981年增0.4 t/hm2,增产率8.9%,稻谷总产89.14万t,比1981年增7.06万t,增产率8.6%。单产和总产只隔1年又创历史新高。
1984年,农民大种杂交稻的劲头来了,掀起了一股常规稻抢换杂交稻的热潮,杂交稻推广面积一下子就增加到10.19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6.1%,较上年提高30.6个百分点。全区水稻单产5.31 t/hm2,比1983年增加0.42 t/hm2,增产率8.59%,稻谷总产96.55万t,水稻单产和总产再创历史新高。
1980—1984年,在总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杂交稻面积比重加大,水稻单产和总产增幅分别达46.3%和41.7%,其中有3年连创历史新高。
自1987年汕优63取代汕优2号后,1989年、1990年该区域水稻面积产量均创历史新高。1990年全区推广杂交稻16.27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0.4%,水稻单产5.49 t/hm2,比1984年增加0.18 t/hm2,增产率3.4%,稻谷总产达98.74万t,较1984年增收2.12万t,增幅2.3%。
1.4 杂交稻多组合区域集团当家品种推广期
1993年、1994年,水稻品种感瘟性上升到最高水平,致使渝东北地区稻瘟病大流行,导致大面积严重减产。1995年该区域成功更替汕优63,推广汕优多系1号、岗优多系1号等多个组合,形成了多组合区域集团当家的水稻品种新格局。
1995年杂交水稻推广达17.01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6.3%。全区水稻单产达5.87 t/hm2,比1990年增收0.38 t/hm2,增产率6.8%。稻谷总产达103.59万t,比1990年增收4.85万t,增幅4.9%。该区域水稻单产和总产再创历史新高,成为了渝东北地区多组合区域“集团当家,轮换种植”推广模式的里程碑。
2 现状分析
如今,育种技术日新月异,多质源品种琳琅满目,多组合区域“集团当家,轮换种植”的杂交稻推广技术日益成熟,达到了稻瘟病流行程度可控和水稻高产稳产的新高度。
2.1 单产逐年增加,面积趋于平稳
直辖以来,1997—2008年,重庆市水稻平均种植面积为75万hm2,年度种植面积在 65.21万~80.39万hm2,全市水稻年平均总产量501.69万t[1]。
渝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同全市一样,也呈现下降的趋势,1997—2006年该区域水稻总产量逐步下降。2005—2015年,通过科技进村入户、良种直补和水稻高产创建等项目,有效地实施良种良法配套,加快了新技术推广,提高了大面积水稻单产,渝东北地区水稻单产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除2006—2007年严重干旱特殊情况外)[2-3]。
近3年渝东北地区的4个区县中,水稻单产最高的是忠县,2013年达7.81 t/hm2,最低的是奉节,2013年6.21 t/hm2。4区县3年平均单产6.85 t/hm2,较1995年渝东北地区平均单产5.87 t/hm2提高0.98 t/hm2,增幅16.7%(见表3)。
2.2 杂交水稻面积比重达历史新高
渝东北地区自1977年开始推广杂交稻以来,从推广初期的尝试性种植,之后逐步扩大了推广面积,至1995年杂交水稻面积达到水稻种植面积的96%,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1995—2015年,杂交稻面积稳中有升,除农民种点糯谷满足自己需要外,基本没有其他常规稻种植,目前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面积的比重提高到了98%以上,杂交水稻面积比重再创了历史新高。
2.3 稻瘟病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水稻实现高产稳产
如今多组合区域“集团当家,轮换种植”的杂交稻推广技术日益成熟,达到了稻瘟病流行程度可控和水稻高产稳产的新高度。从1995—2015年的21年间,渝东北地区稻瘟病出现过局部和少数品种重发生的现象,但由于单个品种面积下降,稻瘟病大面积大流行的情况就从未发生。该区域也再未出现过1个县1年大流行的情况,常年流行程度为1~2级,少有年份为3级。这样既延长了水稻品种的使用年限,也降低了稻瘟病大流行的风险,促使水稻能够高产稳产。
3 展望
水稻生产的发展是与品种的更新换代相辅相成的,渝东北地区要选用适宜该区域立体气候特点的水稻优良组合,做好品种布局,充分发挥良种优势,使该区域在现有面积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和总产,让水稻生产跨上新的台阶。
水稻品种选用要在高产抗病的前提下,进一步向优质化方向发展,选用具有抗病、高产及优质等优良综合农艺性状的品种。对表现高产优质、稳定性好的优势品种,要进行重点推广应用,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品牌。
渝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应坚持“稳定稻田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的发展路径,不断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扶持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做大做强稻米品牌,不断提升水稻可持续发展能力。
(特别说明:部分资料来源于重庆市万州区种子管理站已故高级农艺师邹友楠同志。)
参考文献:
[1] 李经勇,唐永群,李贤勇,等.重庆市水稻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福建稻麦科技,2012,30(1):72-77.
[2] 姚雄,段秀建,李经勇,等.重庆市杂交水稻种子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杂交水稻,2016,31(3):1-6.
[3] 王国华,张宁.重庆水稻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稻米,2003(4):38-39.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