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羊肚菌树下栽培新技术

来源 :农家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12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肚菌是与冬虫夏草一样的珍稀食药用菌,免疫强身、延缓衰老、健脑壮阳等功能显著。迁西县开发的仿野生树下栽培羊肚菌技术简单易于掌握,投入少产出高。亩投6000-7500元,一般亩产鲜菇180-200kg,按收购价90-110元/kg,亩收益10000元以上。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生物学环境
  1.温度、湿度
  羊肚菌属低温高湿型真菌,喜欢冷凉湿润条件。京津冀区域4~5月雨后多发生野生菌,8~9月也偶有发生。生长期需较低气温外,还需要8-10度温差,以刺激菌丝体分化。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3~22℃;冬季-20℃菌丝不会冻死,子实体形成与发育温度为8~18℃,空气相对湿度为65%~85%。人工栽培首先考虑临近水源。京津冀区域杨树林4-5月多发生野生羊肚菌,是其适宜环境。但干燥条件下容易幼菇死亡。人工栽培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昼夜温差过大,有时超过20度。因此,需要采取建反射膜棚或泡沫膜棚适度提高早晚温度,并棚外微喷水降低白天中午温度等措施。人工树下栽培播种时间应选择在10月中~11月,才能确保冬前菌丝饱满和4月及早出菇。
  2.日照
  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适度提高光照有利于提高品质。但忌强烈的直射光,树龄较小、缺乏树木或者树荫不足需要增补遮荫网。露地栽培最好在五月就需要双层六针遮荫网,且要求每层间隔50厘米以上。
  3.土壤
  土壤富含有机质,七粘三沙的沙壤,pH值宜为6.5~7.5,中性或微碱性有利于羊肚菌生长。京津冀区域杨树林树下常年落叶杂草积累,腐殖质较为丰富,成为羊肚菌适生地。
  4.空气
  在暗处及过厚的落叶层中,羊肚菌很少发生。足够的氧气对羊肚菌的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柔和的通风是羊肚菌高产的关键,喷水后和高温条件都要增加通风,低温时节利用中午通风增加温度,高温季节需要晚上通风。风大的时候就要关闭通风口,压紧薄膜和遮荫网减少进风。一天之内根据晴天成度按照八点、十点、十二点三个时间点,需要实施三步通风法,逐步加大通风量和逐步减少通风量。狂风大作和干热风是羊肚菌栽培的死敌,容易毁坏幼菇造成干尖或死菇。目前室内栽培产量较低也可能是因为空气数据没解决。2017年春季由于不通风、通风不当和风大倒棚造成的死菇和畸形菇将近60%,成为重要因子之一。树下仿野生环境下与陆地风情不一样,还需要专人不间断管理,针对实际展开。
  二、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做畦、治菌虫、施肥
  在室外选择三分阳七分阴或半阴半阳、土质疏松潮湿、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周围环境清洁的林荫地作为栽培场地。最好是树龄3年以上的杨树林,树木整齐,株行距一致.八月份,提前一个月用草甘膦除净杂草。然后每亩地表面均匀撒200斤熟石灰粉杀菌,8斤辛硫磷颗粒治虫,然后耙入土内搅拌均匀,耙土厚度以15-20cm为宜。深翻有利于菌丝发育,使用微耕机最好耕地2-3次,注意要把树间部分横向竖向都深翻到位,不留空地直到树根附近10厘米。如果土层硬或粘性强就需要深翻一次。砂壤土层可以不深翻,保持表层有机质较多。
  根据具体情况用犁张起垄作过道,道宽30-40cm(具体宽度根据林间实际情况决定), 长度根据具体情况定,道与道之间留宽100-120cm畦面作为羊肚菌生长床。五米杨树林可用0.75-0.3-1.0-0.9(含排水道和棚间地)-1.0-0.3-0.75做畦。4米宽栗树林可用1.1-0.35-1.1-0.35-1.1做畦,树龄较小或树干偏低考虑隔行利用,轮换种植羊肚菌。地面干燥时需要提前1天浇水一次保墒。然后施肥,畦面按照每亩地均匀撒施颗粒三元素长效硫酸钾(N;P;K=15:15:15)的化肥25-30斤,最后轻轻用微耕机耙平或者用土覆盖肥料。
  2.播种覆土
  (1)播种用的所有器具用3‰的高锰酸钾或食用菌消毒剂溶液清洗,再用干净纱布擦干。播种前菌种外皮洗净也有利于减少杂菌危害。
  (2)播种量为每亩350-400袋(斤),平均每平米菌床1-1.2斤即可。挖出菌种掰碎成花生粒大小,加纯净水拌湿后均勻散播在畦面内。播种面积较大时可以考虑用脱袋绞龙机器打碎菌种节省劳力。也可以专业户购买一台机器轮流为大家服务。精细管理的农户可以考虑穴播技术促进边缘效应发生,实现高产。生产量较大的地方也可以考虑用改进小麦或大豆播种机(播种间距不超过10cm)来提高播种效率。
  (3)可以先将菌种均匀撒入畦内,再用三角锄拉钩成为坡浪型,并用掀起的泥土覆盖菌种,厚度均匀为2—5cm,保持菌种盖严即可。也可以先开沟深5-8厘米,撒种入沟,然后距离8-10厘米开下条沟覆盖菌种,逐步实施。有条件的可以覆盖一薄层草木灰增加肥力和防治虫害。
  (4)适度镇压,用脚踩实菇床或者用碌碌碾压,促进菌种与土壤紧密。需要注意的是不再需要耙平床面,坡浪型增加出菇面积。也不需要镇压过度或多次碾压,体重较大的不能做脚踩人员。
  (5)然后用黑色的地膜覆盖在厢面,在地膜上每隔15-20厘米扎一透气孔,透气孔2-3厘米直径,6-8厘米深即可。可以考虑制作狼牙棒铁桶与镇压一并实施。这个透气孔很关键,凡是透气孔位置都是出菇集中营,驴蹄牛蹄印和人的脚印通常都是出菇营。播种后3-4天内喷一次水保持表土湿润(墒情好可以不喷),此后20天内畦面不能喷水,但需保持畦面湿润。如果遇晴天日久缺水可以加盖遮阳网保湿或者畦内灌少量水。注意黑色地膜可用0.5厘米的透明泡沫塑料或者地暖用的反射膜代替,但也需要打孔透气,保持土表疏松透气和延长冬季温暖期,减小白天化晚上冻的损害。最后用遮阴网覆盖地面,树下栽培可以用与树行距等宽的6针遮荫网。
  冬前可以考虑在地膜上顺畦布设微喷带,两米左右1道,用于天气干燥补水2-3次。主管道需要三寸以上的,微喷带1.2寸的七孔带。但要注意冬季防冻裂。因此也可以考虑用人工水管补水,防止冻裂微喷设施。   林下栽培不需要建设双层拱棚,只建设单层抗风保温小拱棚用于支拱膜。小拱外需架设微喷带或吊喷头用于降温,一般在春季三月才架设降温水微喷设施,冬前不用。
  露地栽培需要双层遮荫,一般用6米宽遮荫网遮盖4米棚面,八米宽遮荫网遮盖5米外棚。外棚高于内棚50厘米。但冬前覆盖不需要双层遮荫,只需要内棚遮荫就可以。露地栽培所需双拱棚适宜先播种后建棚,便于播种机械操作节省人力,不过需要棚间距2.0米以上确保建棚需要和修建棚间排水沟。建设双荫棚注意棚长度不要超过70米。便于排设水带和走路摘菇。露地菇床排布如下2米垄和棚间距-1米畦-0.35米垄-1.3米畦-0.35米垄-1米畦。垄高30-50厘米较好。棚上设施采用配件组装,可以拆卸,便于次年搬迁。
  3.触合摆放营养袋
  播种10-15天以后,菌丝基本成熟像蛛网一样长满厢面,揭开地膜需要触合摆放营养袋。先把营养袋剪开宽约2-3cm的长条口,每畦两排菌袋相隔30cm倒扣于畦面,轻按菌袋使其条口充分接触畦面。然后仍将地膜或遮阳网覆盖表面保湿培养,并保持均匀适量通风透气。需要注意气温和地温不要高于17°C。此时遮荫网外面有落叶可以顺便将落叶稀疏撒入畦内增加湿润度和地表温度。高温时摆放营养袋容易感染霉菌,发现后需要及时捡走补上新的无菌营养袋。营养袋摆放3-5天后,菌床二次出现较浓菌霜并保持20-30天。其中所扎透气孔部位聚集菌霜较多。天气较冷,菌霜不容易在表面体现,但土壤内部生长没有停止。
  4.越冬
  冬季地温低于2°C就需要越冬管理,保持地膜或遮阴网覆盖,预防日光晒干和极低气温危害。如果长时间没有雨雪,需要每隔10天喷水1-2次保持田间湿度。天气干旱或者播种后遇到寒冷天气较长,可以覆盖草帘保温增加生长期。一般地温低于2度就冬眠了,此时夜间气温可能低于-10度。越冬不是必然要素,如果在温室栽培可以直接利用增温设施进入出菇,目前出菇期最好在营养袋后25-30天进行。
  5.出菇管理
  气温稳定通过15°C,地温稳定5°C以上开始出菇管理,一般在3月底--5月初开始。出菇温度适宜时,首先高高挂起遮阴网,距离地面2.5米以上。抓紧时机浇一次满畦大水,4-5天后再撤掉地膜,或者起拱架设泡沫塑料或反射膜,内部铺设微喷袋两米宽一条保湿补水,根据田间湿度掌握1-2天喷水3-6分钟,保持地表湿润,空气相对湿度70%。棚外架设降温吊头微喷,晴天气温高超过25°C时开启晴天中午喷水降温,持续1-2小时。
  坚持每天晴天通风,进行出菇管理。注意春季风沙大时关闭通风口,加设压膜线压牢棚膜防止胡达风和风筝风。温度低的时候中午通风,高温的时候早晚通风。通风的时候还要学会渐进通风,就是不要一次性扒开封口,要一个小时一次逐步加大通风。切忌晴天中午发现温度高猛地打开通风降温,容易风猛或干热毁坏小菇。一般10-15天后可以现蕾,再8-15天长成采摘。管理较好,每平米菇畦成菇数量80-100个都属于正常。但林下栽培环境变化大,初蕾期较长,可能会陆续出菇。
  京津冀区域春天短暂,早春升温快,管理注意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温差深至超过25度。需要减小菇棚内温差措施,减小到10度之内。
  三、日常管理注意事项
  羊肚菌喜湿喜凉爽,生长环境必須保持荫蔽和湿度。冬季尤其是早春,温度合适,风和日丽,则菌丝体、子实体生长良好。如早春遇干旱,必须适时浇水。早春在几周之内有8~16℃的地表温度,能刺激羊肚菌子实体的形成;如果这时温度变化剧烈(地表低于5℃或高出20℃),都会影响子实体的发育。温度过低会冻死幼菇,温度过高还容易发生病虫害或者畸形菇。温度湿度和通风需要综合考虑,并根据现实气候和田间情况灵活运用。
  四、病虫害防治
  菌丝与子实体生长都会发生病虫害,应以预防为主,保持场地环境的清洁卫生。后期如发生虫害,可在子实体长出前喷除虫菊或10%石灰水予以杀灭。也可以用粘虫板捕杀蚊蚁类成虫。
  五、采摘、加工及保藏
  子实体出土后10~15天成熟,颜色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或褐黄色,进而变成黑色菌盖,菌盖表面蜂窝状凹陷充分伸展时即可采收。采菇用小刀或剪刀在距地面1厘米左右割取。采收后应及时清理泥土,放入篮子。注意避免用塑料袋踩摘蘑菇,容易揉搓菇面,造成质量缺陷。按质量分等级及时出售或者晒干加工,干燥加工时勿弄破菌帽。将成品装于塑料袋密封,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保存。北方低温期出菇肉厚质量好,一次适宜发展。
  羊肚菌品种差异很大,其中尖顶、黑面品种价格较高。生产商要求每个品种单独存放,在采摘和干制加工时需要注意品种不要混杂。另外,虫蛀、感染杂菌、破碎、弱小菇品需要与正品的不同级别分开存放。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藏灵菇是一种植物研究对象,在发酵之后能够产生酸乳,这和普通的酸乳进行营养性的对比分析能够看到,藏灵菇当中的特定是多糖,经过提取和发酵之后制成酸奶以及酸奶粉,本文对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