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其对学生的发展不仅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审美体验价值,而且还有创造性发展价值。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新的音乐教学理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更有效的推进音乐新课程改革。
一、重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
1.民族传统音乐课程资源。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掘民族的传统课程资源,实现“古为今用”,使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为今天的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创作服务。
2.社区音乐课程资源。不同社区具有不同的音乐文化资源,音乐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时,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3.网络音乐课程资源。随着校园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成为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重要环节。音乐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二、关注音乐课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音乐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而言:
第一,音乐课程评价目标多维化。音乐课程评价目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程度等诸多方面。
第二,音乐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音乐课程评价主体需要实现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第三,音乐课程评价方法多样化。音乐课程评价方法实现多元化,需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结合。
三、加强音乐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教育是离开不生活的。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加强音乐课堂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一,关注学生的音乐生活经验。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的审美情感经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在音乐生活中进行教学,做到“活教书、教活书、教书活”,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改变过去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弊端,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让学生关注和热爱音乐生活。
第二,音乐教学贴近生活。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科学的客观世界。所以音乐课堂教学是在音乐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进行,音乐教师的教学需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
四、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第一,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音乐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
第二,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体现出音乐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中的一员,“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音乐教师指导学生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音乐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以及合作学习实现教学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五、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形成“主体间性”,音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而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教学相长”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一种结果,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目标,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提高与发展。在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需要音乐教师爱护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才会有学生尊重教师。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对话与交流的互动关系,才能使师生相互理解,共同发展。
六、推进音乐教师专业化
推进音乐新课程实施,需要更加专业化的音乐教师,所以音乐教师的专业化问题首当其冲,具体而言:
1.增强音乐教师的知识素养。音乐教师需要标准的音乐专业技巧和音乐专业知识的。中学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理论和技能,必须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这是中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加强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音乐课堂需要音乐教师的管理,如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科学地管理课堂,需要音乐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
一、重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
1.民族传统音乐课程资源。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掘民族的传统课程资源,实现“古为今用”,使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为今天的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创作服务。
2.社区音乐课程资源。不同社区具有不同的音乐文化资源,音乐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时,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3.网络音乐课程资源。随着校园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成为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重要环节。音乐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二、关注音乐课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音乐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而言:
第一,音乐课程评价目标多维化。音乐课程评价目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程度等诸多方面。
第二,音乐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音乐课程评价主体需要实现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第三,音乐课程评价方法多样化。音乐课程评价方法实现多元化,需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结合。
三、加强音乐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教育是离开不生活的。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加强音乐课堂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一,关注学生的音乐生活经验。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的审美情感经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在音乐生活中进行教学,做到“活教书、教活书、教书活”,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改变过去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弊端,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让学生关注和热爱音乐生活。
第二,音乐教学贴近生活。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科学的客观世界。所以音乐课堂教学是在音乐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进行,音乐教师的教学需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
四、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第一,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音乐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
第二,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体现出音乐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中的一员,“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音乐教师指导学生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音乐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以及合作学习实现教学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五、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形成“主体间性”,音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而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教学相长”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一种结果,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目标,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提高与发展。在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需要音乐教师爱护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才会有学生尊重教师。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对话与交流的互动关系,才能使师生相互理解,共同发展。
六、推进音乐教师专业化
推进音乐新课程实施,需要更加专业化的音乐教师,所以音乐教师的专业化问题首当其冲,具体而言:
1.增强音乐教师的知识素养。音乐教师需要标准的音乐专业技巧和音乐专业知识的。中学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理论和技能,必须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这是中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加强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音乐课堂需要音乐教师的管理,如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科学地管理课堂,需要音乐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