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一些问题,尝试讨论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国际化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化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已成为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要课题和历史任务。
1 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在综合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将高等教育国家化定义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根据调研,我国学者普遍都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立足本国,面向世界,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进而吸收、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从而达到本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实现人类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发展趋势。由此可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的国际化:指高校在教学的内容、方法、思想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应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学习借鉴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优良特征,甚至开设具有国际化特点的课程,进而促进本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际化评估标准。
(2)科研工作的国际化:高校的科研工作要与国际接轨,体现在科研选题、立项切入点等要有创新,要参考国际所涉及领域的学术前沿,科研方法及成果达到国际水准。
(3)管理方法国际化:学校内部的各项管理要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论,借鉴成功大学的管理方法,以达到好的管理效果。
(4)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所培养的学生需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襟,能够掌握国际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达到国际水准,具备国际竞争力。
(5)合作交流的国际化:高校间合作交流的国家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特征,包括校际间互派留学生、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培养办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共同承担研究课题或项目等方面,它是培养具有国际化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2 国际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化背景为学生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极大地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其对外部世界,尤其是对各种思想政治现象的认知和理解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然而国际化的发展潮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国际化背景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冲击。面对多元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青年学生由于对其内涵缺乏甄别能力而盲目追求自由化,加之自身缺乏约束力,容易导致言行过于自由,这就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2)国际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载体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管理和说教,但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的发展,外来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逐渐增大,且新环境下学生接收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增强,所以对于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需要通过转变观念、改变方式、丰富载体等方法才有可能提高教育效果。
3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
(1)提高思政教育者本身的国际化素质。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固守工作方法,需要根据实际不断进行优化创新,因此国际化背景下思政教育者需要强化自身国际化理念,了解国际各领域信息、积极参加相关社会实践和对外交流,逐步完善和提高自身国际化素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国际化思维。
(2)开拓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机会。以学校为单位签署的国家交流项目,包括选派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学习、海外实习以及暑期游学、调研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国际语言,感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同时,增强国际化意识,因此学校要多途径开拓灵活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建立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为学生出国创造机会,同时要注意在学生归国后及时将其国外的所见所闻总结宣传,以出国学生的实际经历帮助提升更多学生的国际化意识。
(3)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校园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国际化校园环境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以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外部环境方面学校可通过开展国际化主题的校园活动,如举办外语演讲比赛、外语话剧、外语文化节等,营造多元文化氛围,在提升学生外语水平的同时,增强师生对校园环境国际化的认识与参与度;内部环境方面可以通过专门开设宣传栏、设立国际交流场地以及校园广播、电视等方式,开辟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地,结合当前信息网络发达的现状,也可搭建网上交流互动平台,用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校园舆论阵地,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持久助动力。
(4)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工作效率。结合自身实际,条件成熟时可选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出国学习和借鉴国外同类院校成熟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创新工作模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5)创新大学生实践机制,在实践中促进人才培养。在当前国际化背景下,学生思想受到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学校更应该创新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这里的社会实践一方面指国内实践,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走向社会,加深对社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于国际公司的相关社会实践,或者开展与国际学生交流与合作,到跨国公司实习等,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同时,开拓思路,提升国际化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Jane Knight.Ashared vision. Stakeholders’ perpectives on the internationalzation of Higher eudcation in Canada[J].J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997, Spring.
[2] 贾新华.高职教育国际化与思想政治创新——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09(35).
[3] 梁晋,陈碧琼.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9).
[4] 谢守成.立足国际化人才培养 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J].德育与党建,2012(2).
[5] 仲兆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创新研究[J].江苏高教,2010(1).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国际化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化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已成为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要课题和历史任务。
1 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在综合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将高等教育国家化定义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根据调研,我国学者普遍都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立足本国,面向世界,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进而吸收、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从而达到本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实现人类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发展趋势。由此可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的国际化:指高校在教学的内容、方法、思想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应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学习借鉴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优良特征,甚至开设具有国际化特点的课程,进而促进本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际化评估标准。
(2)科研工作的国际化:高校的科研工作要与国际接轨,体现在科研选题、立项切入点等要有创新,要参考国际所涉及领域的学术前沿,科研方法及成果达到国际水准。
(3)管理方法国际化:学校内部的各项管理要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论,借鉴成功大学的管理方法,以达到好的管理效果。
(4)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所培养的学生需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襟,能够掌握国际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达到国际水准,具备国际竞争力。
(5)合作交流的国际化:高校间合作交流的国家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特征,包括校际间互派留学生、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培养办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共同承担研究课题或项目等方面,它是培养具有国际化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2 国际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化背景为学生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极大地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其对外部世界,尤其是对各种思想政治现象的认知和理解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然而国际化的发展潮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国际化背景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冲击。面对多元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青年学生由于对其内涵缺乏甄别能力而盲目追求自由化,加之自身缺乏约束力,容易导致言行过于自由,这就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2)国际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载体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管理和说教,但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的发展,外来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逐渐增大,且新环境下学生接收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增强,所以对于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需要通过转变观念、改变方式、丰富载体等方法才有可能提高教育效果。
3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
(1)提高思政教育者本身的国际化素质。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固守工作方法,需要根据实际不断进行优化创新,因此国际化背景下思政教育者需要强化自身国际化理念,了解国际各领域信息、积极参加相关社会实践和对外交流,逐步完善和提高自身国际化素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国际化思维。
(2)开拓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机会。以学校为单位签署的国家交流项目,包括选派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学习、海外实习以及暑期游学、调研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国际语言,感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同时,增强国际化意识,因此学校要多途径开拓灵活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建立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为学生出国创造机会,同时要注意在学生归国后及时将其国外的所见所闻总结宣传,以出国学生的实际经历帮助提升更多学生的国际化意识。
(3)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校园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国际化校园环境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以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外部环境方面学校可通过开展国际化主题的校园活动,如举办外语演讲比赛、外语话剧、外语文化节等,营造多元文化氛围,在提升学生外语水平的同时,增强师生对校园环境国际化的认识与参与度;内部环境方面可以通过专门开设宣传栏、设立国际交流场地以及校园广播、电视等方式,开辟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地,结合当前信息网络发达的现状,也可搭建网上交流互动平台,用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校园舆论阵地,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持久助动力。
(4)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工作效率。结合自身实际,条件成熟时可选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出国学习和借鉴国外同类院校成熟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创新工作模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5)创新大学生实践机制,在实践中促进人才培养。在当前国际化背景下,学生思想受到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学校更应该创新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这里的社会实践一方面指国内实践,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走向社会,加深对社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于国际公司的相关社会实践,或者开展与国际学生交流与合作,到跨国公司实习等,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同时,开拓思路,提升国际化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Jane Knight.Ashared vision. Stakeholders’ perpectives on the internationalzation of Higher eudcation in Canada[J].J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997, Spring.
[2] 贾新华.高职教育国际化与思想政治创新——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09(35).
[3] 梁晋,陈碧琼.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9).
[4] 谢守成.立足国际化人才培养 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J].德育与党建,2012(2).
[5] 仲兆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创新研究[J].江苏高教,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