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菌MLVA分型技术及其应用

来源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ma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是鼠疫的病原菌,鼠疫曾在历史上引发3次世界范围的大流行,给人类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鼠疫仍在动物和人群间有散在流行,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列为近20年来重新流行的急性传染病之一.鼠疫菌可分为4个古老的变种,即古老变种(Antiqua)、中世纪变种(Medievalis)、东方变种(Orientalis)及田鼠型(Microtus).根据生化特性以及地理区域的差异,中国的鼠疫菌分为18个生态型[1].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从基因的角度对鼠疫菌进行分型已成为可能.近年来,有很多分子生物学方法被用于鼠疫菌的分型研究,任何分子分型方法都是建立在病原菌一定的基因组结构特点上.由于指纹图谱的溯源优势使其得以有效推广也因此衍生出大量分型方法[2-3].但是,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实验需综合考虑分型能力、重复性、结果解读、可操作性和经费预算等诸多因素.任何实验方法都是为了服务实验目的,传统的诊断方法存在许多弊端,例如:耗时、低通量、重复性差等缺点.分子分型以其高通量著称,实验结果易于重复,省时、省力,相对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而言,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具有显著的低廉、省时的优势,因此,非常适合基层工作开展和普及.例如:核糖体分型(Ribotyping)、插入序列100(IS100)、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PFGE、MIST、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分析(CRISPRs)和MLVA[4-9]等,都已经获得了预期的结果.本文中,作者将详细介绍有关MLVA方法的原理、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前景等. 关键词:鼠疫菌;分子分型;VNTR;MLVA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了解曲靖市碘缺乏病病情、居民碘营养水平及防治措施落实情况,2011年按照国家《2011年度地方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中疾控地病发[2011]13号)及《云南省2011年度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项目技术方案》要求,于2011年9月在云南省曲靖市开展了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调查地点:选择曲靖市下辖的会泽县、宣威市、富源县、陆良县,每个县(市)各抽取1所行政村小学、3个
氟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其主要生理功能是预防龋齿以及参与骨骼的矿化,但若长期摄入过量氟会导致全身慢性中毒.高氟对机体骨骼、牙齿的骨相损害的研究已得到了确认.近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越来越关注高氟对非骨相组织引起的损害,很多研究报道涉及全身的或针对一定的系统器官.自1937年印度学者Shorrt等[1]首次报道地方性氟中毒患者有神经系统表现以来,研究者陆续报道高氟可累及其他系统
截至2010年,贵州省在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病区累计改良炉灶398.35万户,改良炉灶率达到99.34%[1].在病区炉灶改良后通过健康教育,指导病区家庭户正确使用改良炉灶和及时维修更换损坏的炉灶,并养成正确干燥粮食和坚持食前淘洗等健康生活行为是地氟病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务[1-3].为此,作者于2011年在贵州省已经落实改良炉灶措施的3个病区村开展为期1年的健康教育干预.现将结果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