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吟诵教学平议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2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吟诵是古代读书人在读书或创作中一种自然而然的诵读方式,从先秦至清末,终未断绝。鸦片战争以后,西学渐入,改革风行,对中国固有之传统冲击甚大。传统吟诵也不免走上式微之路,虽清末之士人意欲起而振之,或结社联吟,或撰文呼吁,或躬身示范,大力强调传统吟诵在创作、教化等各方面之作用,但终将难挽颓势。进入民国,由于“白话文运动”的影响,政府在学校教学、教材编写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吟诵及吟诵教学又面临怎样的挑战,又该何去何从?笔者特撰此文,借此简要介绍民国时期传统吟诵教学的发展情况,以便于我们更好地抢救保护这一份至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民国吟诵教学的提倡
  进入民国后的十多年来,由于政治、文化等种种原因,本来应该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读书方式的吟诵一度转衰,每况愈下。对此,钱基博先生在《黄仲苏先生朗诵法序》中曾感慨道:“近世文章道尽,士不悦学。其粗通古学者,往往专治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曼衍杂说,沾沾自喜;而于词章语言之妙,罕知吟会。其尤甚者,敢为诡诞,自轻家丘,曰:‘彼都人士,治文学者不如是也。’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渐趋异,故喉唇红纷,在昔刘彦和之所深叹,而今有甚焉者。”[1]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一文中也说道:“五四以来,中等以上的国文教学都不兴这一套。”[2]又说:“五四以来,人们喜欢用‘摇头摆尾’去形容那些迷恋古文的人,摇头摆尾正是吟文的丑态,虽然吟文并不需摇头摆尾。从此青年国文教师都不敢在教室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怕人笑话他落伍。”[3]不难看出,在当时否定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私塾的废止、新学堂的改革、白话文教材的推行确实给传统吟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传统吟诵渐行渐远,最终淡出人们的视线。代之而流行的诵读方式则是话剧式的朗诵腔。不论词赋古文、还是白话文,都用这一读腔,使得文言的词赋文章失去了节奏声调上的美感,也缺少了在吟诵过程中涵泳玩味,殊为可惜。
  中国文人几千年传承的读书方式至此面临着衰歇的危机。对于这样的情势,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些有识之士倾力提倡传统吟诵,不忍见到这份文化遗产日渐消亡。1927年赵元任先生在自己的《新诗歌集·序·吟跟唱》中,开始进行吟诵研究,此后几十年间,无论是记谱录音,还是撰写论文,都将心力倾注于对吟诵的提倡上,并开创了以音乐为视角对吟诵进行理论研究之先河,可见其呼吁抢救这门古老艺术的拳拳心意。
  唐文治、钱基博、黄仲苏等人受法于桐城派“因声求气”之法,于吟诵皆有心会,所作所为对当时吟诵的恢复和提倡影响甚大。唐文治先生在无锡国专亲自授课,不废吟咏。他吟诵古文,抑扬顿挫,情感充沛,时称“唐调”。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他曾两次录制唱片,皆为古诗文诵读,发行海内外,至今流传。钱基博先生曾得到曾国藩再传弟子陶大均的指点,认为古文之神理在“因声求气”,即刘大櫆所言之“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4]。黄仲苏则撰专书《朗诵法》,书中将朗读之法分为诵读、吟读、咏读、讲读四类,其中与传统吟诵相关的主要是吟读与咏读。他指出吟读宜用于读律绝与词曲,而咏读宜用于读长篇韵文与古体诗之类,原因在于咏读之行腔使调较吟读为速。书中所言吟诵之法也源出桐城。钱基博曾说:“自吴汝纶以下,传授心法,莫之或异。而以揆诸仲苏所论,如车之合辙,如符之相契;然后知桐城家言因声求气之法。”[5]
  叶圣陶、夏丏尊合著《文心》,在第十四章《书声》中介绍了一套诵读的符码,指导读书的过程中腔调的高低、强弱、缓急。此外,朱自清先生也积极撰文,提倡传统吟诵,在其《诵读的态度》《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朗读与诗》《论朗读》《论百读不厌》等文章中均涉及吟诵,并希望在国文教育中恢复吟诵传统。此间尚有朱光潜、任半塘、朱谦之、俞平伯、吴世昌等先生也加入这一行列之中,为吟诵的恢复摇旗呐喊。可以说,在传统吟诵濒临消失的危机之下,这些前辈学者们以书面论文的形式呼吁吟诵的传承,殷殷情意由此可见。
  二、民国吟诵教学的实践
  这一时期吟诵教学的实践情况主要表现在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写两个方面,援举数例,以见一斑。
  在教学实践中,唐文治、钱基博等人躬身示范,强调这种读书方法的重要性,这在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唐文治先生将吟诵与作文有机结合,创造了“三十遍读文法”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他还制定了更为详尽的读文规则:“学者读文,务以精熟背诵不差一字为主,其要法每读一文,先以三十遍为度。前十遍求其线索之所在,划分段落,最为重要。次十遍求其命意之所在,有虚意,有实意,有正意,有言中之意,有言外之意。再十遍考其声音,以求其神气,细玩其长短疾徐抑扬顿挫之致。三十遍后,自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虽读百遍而不厌矣。能得斯境,方能作文,然实各有其性之所近,至易而无难也。”[6]为了传扬吟诵,使学生了解吟诵之意义,提高学生的国文水平,唐文治先生目疾加深依然亲自授课,从《国文大义》中精选篇目作为范本,教授学生吟诵古文之法。范敬宜回忆起他1945年在国专沪校读书时听到唐先生吟诵自著的《英轺日记》时说:“声震瓦屋,声泪俱下,其忧国之情,使学生无不为之动容。”当时唐文治先生已经八十高龄。钱基博先生同样在教学中重视古文吟诵,一位校友回忆他讲课的一个教学片段就颇能说明这一点:“他讲《昭明文选》,眼不看台下,一坐下来,助教把他的文房四宝一摆开,他便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一面吟诵,一面圈点。我们也跟着他,模仿他亦步亦趋地吟诵圈点,往往一节课不讲话,就在这悠扬的吟诵声中过去,我们也似有所悟,感到是一种享受。”[7]这样的教课方式别具一格,在今天看来完全不合情理,但这种吟咏玩味的方法确实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写作文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吟诵的衰歇,现代的教师学生已经完全不理解这种教学方式的意义了。
  提倡吟诵的学者同时编著教学参考书,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诵读范本,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吟诵。叶圣陶和朱自清合著的《精读指导举隅》就是代表性的教参之一。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深感学生大中学时期就应该掌握诵读各类文章和书籍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于是就编选了供教师指导阅读和学生自己阅读的教学参考书。该书专供中学国文教师参考之用,入选既有白话,亦有文言,选入的古典诗文有唐诗、《封建论》、《泷冈阡表》等。叶圣陶在前言中谈到了他对于吟诵的深刻认识和具体要求:“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8]在当时白话文盛行的环境下,我们可见当时学人在教学上不废吟诵的实践主张。   吟诵在民国所面临之困境和诸位学者的呼吁实践直接促成了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的召开(1946年12月13日),与会专家28人,主要有黎锦熙、朱光潜、冯至、顾随、郑天挺、游国恩、朱自清等,会上讨论当前吟诵之状况、传统吟诵之作用、古诗文诵读方法以及其他文体需要选择的读诵方法等问题,这些议题不仅是经验展示,亦有学理探讨,为吟诵进入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民国吟诵教学的启示
  反观民国时期对于吟诵的提倡和实践,结合当下的情势,我们在提倡吟诵的同时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传统吟诵的方法及其作用,并注重吟诵的示范实践性。传统吟诵是按照古诗文之节奏韵律吟咏诗文,并通过声调之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展现其行文声音上之美感的读书方法。传统吟诵不仅是鉴赏古诗文的一种手段,在古诗文的创作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唐文治、钱基博等人的吟诵教学实践是吟诵作用的最好说明。吟诵介于朗读和吟唱之间,可见吟诵与吟唱是有区别的。当今吟诵界所推广的大都是有着固定曲调的吟唱,多有表演的性质。吟唱固然可以诱发我们对于吟诵的了解和喜爱,但绝对不可以把吟诵等同于吟唱。我们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时,要有一种批判吸收的精神,其前提是对古人之优秀文化有一种深入的了解。比如说古人在吟诵中摇头晃脑,那实在是他们在涵泳玩味中自得的一种表现,而非是一种炫技的表演。
  吟诵是口耳相授的读书方法,具有实践性。我们在正确认识吟诵、提倡吟诵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它的示范实践。研究成果可以使我们认识了解吟诵之前世今生,但更为重要的是吟诵诉之于口的操作方法。
  另一方面,要使吟诵回归到大中小学的古诗文教学中,并加强吟诵师资力量的培养。民国时期,传统吟诵虽然受到极大的冲击,唐文治先生出掌的无锡国专、上海南洋公学依然弦歌不辍,当时江南大批学生受益,至今思之。传统吟诵在课堂上所发挥之作用由此可见。因此,恢复吟诵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将吟诵纳入到大中小学的教学中,让吟诵回归课堂。郑欣淼先生认为:“吟诵归根到底,是一种学习、教育方法。恢复和发展吟诵传统的关键,就是使它进入教育体系,回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9]在一些学者的呼吁下,目前吟诵的传承已经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纳入我们的教育体系,并付诸实践,回归到课堂中。
  吟诵若进入课堂,吟诵师资之难觅则是当前吟诵传承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些热爱吟诵并对传统有着深刻了解和体悟的年轻学子,让他们承担起承传的责任。叶嘉莹先生曾热切地希望:“中小学的教师们,或者目前正在师范学校肄业以后将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青年们,能够首先学会吟诵,如此自然可以在教学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使吟诵的传统能在下一代学童身上扎根下来。”[10]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能够开设吟诵的相关课程,一些教育机构能够定期举办语文教师的吟诵培训班,吟诵学者积极推广吟诵视频音像资料,加强吟诵师资的培养,使吟诵能够正式回归课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重振中国古典诗文的吟诵传统。
  参考文献
  [1][5]钱基博.黄仲苏先生朗诵法序[J].光华大学半月刊,1935(3).
  [2][3]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47,151.
  [4]刘大櫆.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6.
  [6]唐文治.唐文治文选[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264~265.
  [7]伍大希.七十年家与国——伍大希演讲实录[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17.
  [8]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11.
  [9]郑欣淼.让吟诵回到生活中[N].光明日报,2010-05-12.
  [10]叶嘉莹.叶嘉莹自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44.
其他文献
受父叔的影响,加上小学和初中语文老师的引导,我自幼热爱语文。同时也由于家境贫寒,报考大学时,我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在中文系任教。在大量古今典籍、名著的熏陶下,我逐步认识到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后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更认识到了母语教育事业的意义和责任。我提及这些,是想说明,当我后来因多种偶然因素走上国家教育行政管理职位,并兼任中家语委主任职务的时候,语文素养确实为我准备了必要的
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一书,最初由上海文光书店于1947年2月刊行。2002年,三联书店将其纳入“三联精选”书系,修订后再次出版发行。近年来更是被各家出版社不断再版重印,被读者口碑相传。曹先生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一生致力于语言研究和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本书是其代表作,被誉为“与章太炎《国学概论》、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足鼎立的文化经典”,曾是学术泰斗周有光先生最推崇的国学读本,也是民国以来
关于随笔,清朝陆以活在《冷庐杂识》说:“暇惟观书以悦志,偶有得即书之,兼及平昔所闻见,随笔漫录,不沿体例。”这段话说的是,随笔内容是观书、阅世之所得,随笔的文字是随着思路率性而作,随笔的文体是不受传统规矩约束的。钱理群先生也非常明确地提出:“随笔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它所要述说的,是刻骨铭心的个体生存体验,是只属于自己的‘个人的话语’。”正因为随笔在写作时间、写作地点、题材选择、篇幅长短等多方面不受
[教学理念]  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学生从写童话体作文转向写观察作文,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积累鲜明的感性表象。通过观察训练,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比喻、拟人、联想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典型的表象。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文竹”的资料;爱好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一画“文竹”;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而缺乏真情实感正是当前严重影响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之一。本文重点探讨初中学生写作中情感表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表达真情实感是初中学生写作的重要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七至九年级“写作”方面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
目前教材所编选的文本有一些是高于、甚至远离学生生活的。对这些教材,教师如何将文本与生活链接起来呢?前一段时间,观摩《九色鹿》的课堂教学,看到了两种结尾,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    结尾一  师:同学们,九色鹿得救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将这美丽善良的九色鹿送回那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  学生读第一段  师:同学们,《九色鹿》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中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让世世代代的人唾骂;九色鹿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这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这样认识,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抓住古寺环境的破败、察访过程的艰辛、品尝药革的危险等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地品词析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最终对
教育管理是当代教育考察研究的重点内容。对于历史上教育管理沿革与变迁的研究重在抓线索,不仅要在纵向上理清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脉络,还要在横向上将中国教育管理史和外国教育管理史进行对比。《中外教育管理史》一书正是一本全面展示教育管理历史的专著。它不仅阐述了从先秦的奴隶社会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也呈现了从古希腊时期直至西方近代以来的外国教育
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新词语层出不穷。最近,“打call”一词便广为流行。  请看:  (1)我为中国共产党打call,为有一个強大的祖国而骄傲自豪!(《福建日报》2017年10月19日)  (2)迷妹花式打call,体育男神亮相引爆全运。(《广州日报》2017年9月4日)  (3)记者在现场,为节日工作者打call。(《新晚报》2017年10月9日)  “call”在英文中有“电话”“打电话”等意
感悟,往往通过“读”来实现;训练,则往往通过“写”来达成。怎样在语文课堂中把这二者合而为一呢?在《挑山工》的教学中,我有如下一得:    【案例】  (学生自读3~6段,画出挑山工的语言,然后交流)  师:现在,需要在我们班中选一个挑山工,来给我们说说理儿。谁愿意充当这个角色?  (学生很踊跃,教师指名其中一位女生)  师:这是一位女挑山工。(众生笑)有没有挑过东西?  生:没有。  师: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