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历史作业应突出“四性”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3.07
  作业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作业是检验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历史作业不利于学生转换视角产生创新思维,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全新的“三维目标”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一线教师必须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对历史作业的布置进行改革,以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新课程历史作业应彻底突破旧模式的束缚,体现“四性”:
  一、突破模式性,体现探究性
  传统的历史作业一般只注重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大多是要求学生复述教材中原有的历史结论,如历史意义、历史作用、历史原因、历史特点等等。这样就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更多地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通过简单机械的重复抄写、记忆、复述来达到“填鸭”的目的。新课程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独立思考,以教材内容为依托,结合相关社会素材,自主研究历史结论。
  笔者在讲述必修一专题二——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预先布置一些探究式作业:“国歌中唱到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的?”“日本为什么要不断扩大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当今社会,日本的右翼分子仍然拒绝承认罪行,反思历史,具体表现有哪些?”“身为21世纪的中学生,为了更好的发展中日关系,你觉得应该怎么做?”这样做,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跳出课本的知识局限,联系时事政治和社会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展开探究。在学完抗日战争的历史之后,我还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探究作业:请以“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为主题,提笔给你的同龄人——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字数不少于400字。这样一来,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以致用的效果比较明显。
  二、突破单一性,体现多样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历史作业的呈现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我们要打破传统的那种由几大题型构成的作业结构,将历史作业的外延大大拓宽,让学生走出作业本和练习册,走向社会,走近生活。比如,高中的历史作业可以通过如下的6种方式来拓宽渠道:
  1、阅读历史题材的散文小说或人物传记,写出读后感。
  2、收看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如《汉武大帝》、《康熙王朝》,写出观后感。
  3、提供适当的题材,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
  4、结合历史问题,展开社会调查。
  5、出版历史小报,开办历史学习园地。
  6、舉办历史故事会或历史知识竞赛。
  当然,布置多样性的历史作业,要求教师应及时做好指导、跟踪、帮助、反馈和建议。
  三、突破个体性,体现合作性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崭新要求。以往的历史作业一般都是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缺乏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一般也只是互相参考答案甚至是抄袭对方的答案,合作能力较差。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作业必须彻底打破这种状况,真正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要求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以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为例,本专题介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新课程教学内容中有别于旧教材的醒目特点。然而,如何上好本课,是对教师提出的严峻挑战,因为许多老师对社会生活的历史缺乏了解,遑论研究。而本专题内容虽然在考试大纲中要求甚少,却是考查学生三维目标的绝佳素材。为了上好本专题,我将各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要求他们分别从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通信、传播媒介四个领域入手,研究各领域在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写出历史调查报告。我把班级学生分成四组,选出组长和副组长,安排各组任务分工、调查步骤等具体事宜。这样处理,既“解放”了教师,又“开发”了学生,同时,学生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既提高了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四、突破封闭性,体现开放性
  美国教育专家把以培养思维能力为宗旨的认知性作业称为“开放题”,把以复习知识为目标的检查性作业称为“封闭题”。封闭题定向性强,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必不可少。然而,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作业应该更多地体现开放性的特点,以适应课程标准“能力立意”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如将历史作业分为必做题、能力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重在巩固基础知识,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
  能力题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联系课外知识来完成,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的题目,适合思维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为了完成这类作业,学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在此过程中,他们收集、选择材料、运用知识、调动思维、组织答案的能力将得到提高。
  选做题是让全体学生自主决定做与否。选做题可以是作业练习册上加星号的题,也可以把教材中的思考或议论改编成问题。这类题目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已探讨过,但答案并没有在书本上直接呈现。能力中等的学生,如果对该课的知识掌握得好,理解得全面,就有可能完成,属于“跳一跳摘桃子”的题目。
  开放性作业往往既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又具有较大的思维广度,这就有利于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标新立异”的功效,这种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惰性,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参与新的思维活动,这就体现了开放性作业的创新思维特征。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作业要彻底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的模式,充分体现探究性、多样性、合作性、开放性的“四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加强历史作业的针对性,提高历史作业的有效性,使中学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历史与社会”开放性作业的设计策略与思考》胡志群
  3、《对新课程历史作业的原则把握与设计创新的探讨》焦月清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天然气改革的政策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绩效考核管理的完善对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加强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对外竞争力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
【摘 要】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要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中提高观察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教学;观察能力;培养提高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是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
【摘 要】数学习题蕴藏着强化双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巨大潜在功能,在教学中若能充分的挖掘,即可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关键词】潜能;发散思维;挖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当今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以研究和实施呢?笔者认为深入研究习题的内涵,充分挖掘习题的潜在功能,以求达到举一反三之作用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笔者就以一堂作业讲评课中对一道习题的多解、多变等方面的处理为
【摘 要】通过对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几个优点进行分析,指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若能将传统的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会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效果更好一些。  【关键词】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学;学生  高中数学,知识点多,体系庞大。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上课时对知识的讲解一般以设疑,提问,解答,总结的方式来完成,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把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同时运用肢体
一直以来,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形容为:一根粉笔教到底,一堂课灌到底,缺乏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教学内容程式化,从分析背景、概括过程到总结意义,生硬刻板。有很多教师为改变这种状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钻研。笔者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把历史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历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阐述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方法和益处。  一、把课前交给学生  把课前交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