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跨界思维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互联网 ”时代,中学政治教师基于跨界思维实现专业成长的策略是:跨界学习,丰富政治教师的专业知识;跨界融合,提升政治教师的专业能力;跨界合作,构建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关键词:跨界思维;政治教师;专业成长
“互联网 ”迅猛发展,不但给教育行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也给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新的思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互联网 ”的“ ”就在于跨界思维,即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跨越自身专业学科、行业领域界限,多视角、多关联、多样化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式。跨界学习、跨界融合与跨界合作,都是跨界思维的表现。
跨界思维既是教育适应“互联网 ”时代、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保证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教育更加多元性和综合化的背景下,跨界思维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用更广阔的视野、更综合的知识、更多元化的体验来整合教育资源,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从而适应“互联网 ”的教育要求。
“互联网 ”时代,中学政治教师如何基于跨界思维实现专业成长?笔者试从跨界学习、跨界融合与跨界合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跨界学习:丰富政治教师的专业知识
“跨界学习”要求政治教师跨越日常教学的边界,摆脱政治学科的局限,根据学习主题整合学习资源,多渠道进行知识重构,从而拓展视野,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政治教师的跨界学习,不仅不是政治学科专业性的弱化,相反,还是新形势下政治学科专业知识的强化和重构。
(一)跨界学习,有利于政治教师掌握前沿教育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政治课教学更加强调课程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而应该紧跟教育发展的脚步,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局限。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将新思想付诸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政治课教学更具灵活性和创造性,胜任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取得很大进展,政治教育要跟上形势变化,学习并实践这些新的理论。
(二)跨界学习,有利于政治教师构建立体化的知识结构
“互联网 ”背景下,一个充满智慧的政治教师应该构建具有“高度、广度、深度”的立体化知识结构。他们只有知晓更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知识,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高一年级《经济生活》讲述“经济全球化”为例,教材借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贸易全球化的成因。教师如果能系统学习大卫·李嘉图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全面了解书中提出的“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就有利于把“经济全球化”问题阐释得更清楚,提升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再如,辩证唯物主义产生的科学基础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政治教师懂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更有利于把某些哲学问题讲清、讲透。
(三)跨界学习,有利于政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社会生活和时政热点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课程资源,往往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课堂讨论的议题。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学习的内容需要“跨界”,应该“知晓天下事”。一个“知晓天下事”的政治教师,其课堂往往是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教師从社会生活和时政热点出发,引导学生查阅报纸、杂志,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跨界知识,才能在教材、教辅以外,把课堂推向更加生动、更加个性化的境界。
二、跨界融合:提升政治教师的专业能力
“跨界融合”意味着政治教师要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统筹具有关联性的各教育要素,融合政治教学所需的多领域知识,以拓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系统地提升教育效果。跨界融合是提升政治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和“互联网 ”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政治教师应提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跨界思维的体现。因为“核心素养”概念超越了传统的“学科”和“知识”,是一种回归教育原点的整合与升华。当前,“核心素养”已成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整合的效果就是:在政治认同方面,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在理性精神方面,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在法治意识方面,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在公共参与方面,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1]培育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关键在“融合”,即打破已有政治学科框架体系的约束,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依据实现课程的再理解和再设计。以“政治认同”为例,教师可以从“道路”“理论”“制度”“价值观”四个维度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框架,进而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政治教师应提升“互联网 政治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互联网 政治教学”深度融合,可以让政治课堂教学更直观、更丰富,更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更有效地发挥政治学科的教育功能。政治教师应该应用“互联网 ”思维,提升使用“互联网 ”技术的能力,从情境导入、学生探究、情感认同等方面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教学方式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效果的增强与教学价值的提升。例如,对于一些相对艰涩难懂的内容,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实际动手查阅,引导学生搜集、比较、选择相应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拓宽教育渠道。例如,我校开展《巴渝文化探究》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借助微信平台,创建了“巴蜀云国学”微信公众号,设置了“国学推介”“国学思辨”“巴渝文化”“课题动态”“学生习作”等栏目。其中,“学生习作”栏目推送了课程实施中学生形成的考察报告和文物保护建议等,增强了课程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2]
关键词:跨界思维;政治教师;专业成长
“互联网 ”迅猛发展,不但给教育行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也给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新的思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互联网 ”的“ ”就在于跨界思维,即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跨越自身专业学科、行业领域界限,多视角、多关联、多样化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式。跨界学习、跨界融合与跨界合作,都是跨界思维的表现。
跨界思维既是教育适应“互联网 ”时代、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保证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教育更加多元性和综合化的背景下,跨界思维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用更广阔的视野、更综合的知识、更多元化的体验来整合教育资源,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从而适应“互联网 ”的教育要求。
“互联网 ”时代,中学政治教师如何基于跨界思维实现专业成长?笔者试从跨界学习、跨界融合与跨界合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跨界学习:丰富政治教师的专业知识
“跨界学习”要求政治教师跨越日常教学的边界,摆脱政治学科的局限,根据学习主题整合学习资源,多渠道进行知识重构,从而拓展视野,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政治教师的跨界学习,不仅不是政治学科专业性的弱化,相反,还是新形势下政治学科专业知识的强化和重构。
(一)跨界学习,有利于政治教师掌握前沿教育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政治课教学更加强调课程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而应该紧跟教育发展的脚步,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局限。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将新思想付诸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政治课教学更具灵活性和创造性,胜任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取得很大进展,政治教育要跟上形势变化,学习并实践这些新的理论。
(二)跨界学习,有利于政治教师构建立体化的知识结构
“互联网 ”背景下,一个充满智慧的政治教师应该构建具有“高度、广度、深度”的立体化知识结构。他们只有知晓更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知识,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高一年级《经济生活》讲述“经济全球化”为例,教材借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贸易全球化的成因。教师如果能系统学习大卫·李嘉图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全面了解书中提出的“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就有利于把“经济全球化”问题阐释得更清楚,提升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再如,辩证唯物主义产生的科学基础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政治教师懂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更有利于把某些哲学问题讲清、讲透。
(三)跨界学习,有利于政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社会生活和时政热点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课程资源,往往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课堂讨论的议题。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学习的内容需要“跨界”,应该“知晓天下事”。一个“知晓天下事”的政治教师,其课堂往往是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教師从社会生活和时政热点出发,引导学生查阅报纸、杂志,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跨界知识,才能在教材、教辅以外,把课堂推向更加生动、更加个性化的境界。
二、跨界融合:提升政治教师的专业能力
“跨界融合”意味着政治教师要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统筹具有关联性的各教育要素,融合政治教学所需的多领域知识,以拓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系统地提升教育效果。跨界融合是提升政治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和“互联网 ”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政治教师应提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跨界思维的体现。因为“核心素养”概念超越了传统的“学科”和“知识”,是一种回归教育原点的整合与升华。当前,“核心素养”已成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整合的效果就是:在政治认同方面,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在理性精神方面,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在法治意识方面,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在公共参与方面,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1]培育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关键在“融合”,即打破已有政治学科框架体系的约束,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依据实现课程的再理解和再设计。以“政治认同”为例,教师可以从“道路”“理论”“制度”“价值观”四个维度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框架,进而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政治教师应提升“互联网 政治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互联网 政治教学”深度融合,可以让政治课堂教学更直观、更丰富,更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更有效地发挥政治学科的教育功能。政治教师应该应用“互联网 ”思维,提升使用“互联网 ”技术的能力,从情境导入、学生探究、情感认同等方面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教学方式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效果的增强与教学价值的提升。例如,对于一些相对艰涩难懂的内容,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实际动手查阅,引导学生搜集、比较、选择相应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拓宽教育渠道。例如,我校开展《巴渝文化探究》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借助微信平台,创建了“巴蜀云国学”微信公众号,设置了“国学推介”“国学思辨”“巴渝文化”“课题动态”“学生习作”等栏目。其中,“学生习作”栏目推送了课程实施中学生形成的考察报告和文物保护建议等,增强了课程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