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质朴的儿童语文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ou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于永正老师用将近六十年的教学生涯践行了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在其教学过程中以“儿童的语文”为关键词,采用“手把手,实打实”教学、“不用眼睛读,而是用心看”、“微笑教学”法,以及“什么都能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的方法贯彻他的语文课堂,达到了自然质朴的效果,赢得了儿童的童心。本文以于永正《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为依据,依托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关键词:儿童的语文 《祖父的园子》 自然质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于永正老师用近六十年的教学践行了这一理念,他的教学被誉为“儿童的语文”。在《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中,于老师遵循学语文的规律,以“儿童的语文”为关键词,“手把手,实打实”教学生,带着学生“不用眼睛读,而是用心看”去感悟文本,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采用微笑教学,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开展儿童语文的课堂。
  一、以“儿童的语文”为关键词
  教儿童就用儿童的语文去教他(她),自然、质朴,不夹杂其他因素。于老师在《对“儿童的语文”的几点思考》中提及:“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是积累的语文,是背诵的语文,是练字的语文,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的语文!”于老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入自己生活的片段,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当学生说到作者很调皮而祖父对待作者却很宽容时,于老师自然而然提起自己的两个外孙女,说当自己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尽管她们再调皮,也再不生气了。于老师举这富有浓厚生活的气息例子,也带着对儿童天性的理解与包容。紧接着,于老师让学生去挖掘这篇文章童真童趣的地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挑选段落,分享自己真实的想法。于老师在这一环节的指导中,提醒学生读对话时要注意人物不同的语气,模仿人物当时的表情,并声情并茂亲自做示范,以童真之心赢得童趣之情。学生在于老师这一示范下,自然而然、兴致勃勃地自己练习一番,成功地激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正如笔者导师孙琪老师所说的,于永正老师成就“儿童的语文”的,其实无非就是探索儿童、发现儿童、教育儿童并向儿童学习。这种走向儿童的过程,在《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于老师还在这一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寻“课文中哪里最有趣?”让学生写话,让学生快速回忆:“从你记事起,你身上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在这一环节中,于老师指导学生给作文加上标题,并提示学生要像课文作者一样把对话写好,还亲自示范自己写的两则有趣的事:一件是自己小时候的事,另一件是三岁半小孙女的事,以童心对待童心,最后达到心心相印的效果。
  二、“手把手,实打实”教学
  于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努力,从写好一个字开始……》,这篇文章特意交代了努力从写好一个生字开始。进而写好每个生字。于老师遵循“大量读写、读写结合”学语文的规律,他认为:“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书面运用汰少的缘故,而且,还有汉字难记难写,学生年龄小,分析辨别能力差,学得快忘得快。”因此写字教学是于老师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节课于老师以“帽、瞎、抛、韭”四个生字作为检查重点,指导学生写字不可太夸张,要以“写正确、写规范、写美观”作为写字的标准,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字的结构以及字的写法,于老师不仅让两个学生上台展示“帽”字的写法,一番点拨之后还亲自示范“帽”字的写法,而且指出此字是个象形字,道出了该字的文化奥秘。接着于老师还让书写优秀的学生上台展示写字,在这一看似自然平常的教学环节中,于老师不仅鼓励、肯定了学生的书写,而且在无意中也给其他学生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让其他同学向书写规范的同学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动力,久而久之,能够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三、“不用眼睛读,而是用心看”
  于永正老师认为“处处留心皆语文”,只要多读,多看,多问,多记,多写,谁都能把语文学好。因此,想要学好语文,必须用心。在于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提示孩子们要在读文时学会“不用眼睛读,而是用心看”,引导学生从“眼看”到“用心看”,层层递进,让学生学会由浮在文字表面的状态沉入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思中。于老师领着学生深入词语中,让学生试着自己去理解、体验文字背后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容。自然而然,学生在于老师的带领下,明确了作者写了这么多事物其实是想告诉我们祖父很勤劳、很慈祥、很疼爱“我”,而“我”却既有趣又调皮,在这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从而顺利回归课前学生提出的“我在园子是瞎闹,为什么祖父都不阻止我?”这一问题起初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最后也由学生自己解答,可见于老师的教学自然质朴,循循善诱,独具匠心。
  四、微笑教学的熏陶
  微笑是人類淳朴自然情感的流露,同时微笑教学法是于老师课堂的标志,而幽默的语言是微笑教学的催化剂。于老师崇尚微笑教学,他认为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在于老师教《祖父的园子》这一课上,我们可以看到,幽默的语言是于老师微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课伊始,于老师就问学生“要是都预习好了,就不用上这一节课了”到“绿蜻蜓是变种的吧?”再到写字指导环节中说学生的“瞎”和“抛”吓死“我”了,于老师声情并茂(善于使用面部传情达意地读文段以及评论学生所写的童年趣事“打了半天,大家都变成落汤鸡了,还好是夏天,要是冬天就糟了”等,于老师始终保持微笑,做春风化雨的使者。这微笑、这幽默不仅欢愉了课堂的气氛,也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学生易学易懂,还颇有兴趣。俗话说,相由心生,一个带着微笑教学的老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于老师借助幽默的语言所营造的热烈气氛,学生不但乐于听课,而且还与学生发生“共振”效应,促进了师生教学相长。
  五、“什么都能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语文,处处留心也皆“文章”。于老师的阅读课教学,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在《祖父的园子》一文的授课中,从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富有童真童趣的句子到分析为何有趣,最后是指导学生写从记事起,身上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一系列教学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自然而然把学生带人了作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写心中所想的。于老师借助此篇文章的特色也即作者萧红写童真童趣的过人之处——祖父和“我”的对话,指导学生写作时也要像作者这般把对话加进文中,人物不同对话应该分段写,传达出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此同时,于老师也会自己写作文,与学生同感受、共体验,感儿童之感,思儿童之思。作文完毕,于老师会现场一边分享学生的佳作,不断给予肯定和鼓励,一边帮学生的作品加题目,传达了自己的教学目的: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
  周一贯先生曾将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艺术概括为“简朴”——简约、朴实。笔者倒觉得除了简约、朴实之外,还有最为珍贵的,那就是自然,不刻意,不做作,尊重儿童的天性。在《祖父的园子》这一课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于老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片赤诚之心。究其原因是于老师把儿童放在了教学的第一位,把儿童当作小学语文的主角,以儿童为主,为儿童所为,做儿童所做,思儿童所思,伴以“实打实”写字指导教学、“不用眼睛读,而是用心看”、用微笑幽默营造课堂气氛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顺利示范《祖父的园子》这一课的教学,自然,简单,甚好。
其他文献
经过分析,自从用了智能移动电话后,我的智能、移动和电话都在减少。  0岁到3岁奶瓶,4岁到22岁可乐杯,23岁到50岁酒杯,51岁到70岁茶杯,71岁以后吊瓶……所以,人活着就是一个杯具接着一个杯具。  小时候妈妈说:“碗里剩几粒饭脸上就要长几粒麻子。”于是我为了日后的靓丽扒尽每一粒饭……感谢母亲让我成为了一个没有麻子的胖子。  在火车站买瓶水要3元,可瓶子上明明写着“建议零售价2元”,于是质问老
“全校同学都在往下跑,感觉地在晃动。”“货架上的东西一直往下掉,电梯也在摇。”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一晃10年过去,一切似乎还都历历在目。那一天你在哪里?在做什么?哪些人、哪些事让你久久不忘?  @范舒扬:那年离高考不到一个月时间,那几天铺天盖地全是地震的相关消息。捐了100元零用钱,打电话给爸妈说,我想去献血,然后跟同学找了两天的献血点。当时献血都要排长队,第一次那么深切地感受到
把一件新衣裳,穿成自己的衣裳,得经过多么漫长的时光啊。  经线、纬线开始编织起来的时候,每一根线都不知道自己最终和哪些同类厮守一生。它们怯怯的,又张皇又期待的,最终,在机器咔嚓咔嚓的声音中,线圈们交织着,竟然就被编织到一起了。  到了后来,所有的衣裳摆在商场的玻璃橱窗里。衣裳们好像默认自己变成衣裳的事实,沾沾自喜的是,自己是摆在昂贵橱窗里头的衣裳。可是之于人,那只是一件好看的,但是陌生的衣裳。或许
她们喜欢在一起玩自拍,也会相约看球赛而兴奋地呐喊,更会在一个被窝里聊八卦到深夜……她们不是“80后”,也不是“90后”,而是3个“殿堂级闺蜜”到2018年,王惠玑94岁,郑秀惠90岁,王雪仪也已89岁,这3个闺蜜相识67年,感情深厚。白发苍苍的时候,她们做出一个美丽的约定:于2016年6月一同住进老年公寓,相伴晚年。好闺蜜相伴:从青丝到白发  王惠玑出生于1924年,新中国成立后,她一度负责晋江县
摘 要: 苏联电影在中国内地的传播与接受一直是备受瞩目的话题,却鲜有人关注到苏联电影在香港的情况。冷战格局形成后,电影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工具。在殖民地香港,英美片长期垄断院线。面对如此形势,一批香港左派人士采取行动,引进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加以对抗,在铁幕的缝隙下熠熠生辉。本文对1950年代苏联电影在香港传播的背景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采用“管中窥豹”的方法,以查良镛发表在《大公报》上的影评
眼下正值麦收,一部由河北邢台南和县80后团队制作的纪录片《麦子熟了》应时而生,且在网络迅速走红,瞬间引起众多網民的共鸣。  这部时长近10分钟的纪录片,从咕咕的布谷鸟叫声开篇,沙沙作响的麦浪让我们把目光迅速拉回童年的回忆中。其中穿插着收割、压场、晒麦、翻场、收麦秸到扬场收获的全部工序,在解说员的解说下,通过父辈劳作和儿童嬉戏的画面交替,一次又一次把青春唤醒。1985年出生的主创人员高新记忆中的麦收
摘 要:《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主人公高老头用近乎疯狂、有驳常理的父爱去教育、对待两个女儿,两个女儿最终沦为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牺牲品。拙文将着重分析“父爱”悲剧产生的原因,金钱在作品中丰富的象征和讽刺意味及笔者对父爱悲剧的一些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父爱 悲剧 金钱 教育 引以为戒  高老头的父爱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心理观念冲突的悲剧。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
《矮大紧指北》:另类人文冷知识  高晓松是近年来在社交网络上公认的“靠才华吃饭”的人之一。他曾推出了一系列谈话类节目,比如《晓说》,也担任过《奇葩说》的导师,他风趣犀利、不乏人文关怀的谈话风格受到了大众欢迎。  2017年6月,高晓松带着《矮大紧指北》正式登陆“蜻蜓FM”,这是一档主打冷知识式的谈资类节目,除了独家首播之外,这档节目被设计成付费产品,一共156期节目,一周3期,一共200元。  和
在我们的教室里,在很多人的书桌上,都有一条神奇的“分界线”。  这条线是两张拼在一起的书桌自然形成的线,也因此常被用来当作同桌之间的分界线。当两方“领土”的主人變得水火不容的时候,这条“分界线”也就成了“前线”。  我和同桌张承就处于这样的状态。张承最喜欢上课睡觉,幸亏他脑袋灵光,考试的时候总能有不错的发挥,因此很多时候老师都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没想到这厮竟还跟我嬉皮笑脸,当
2018年7月9日,51岁的亨特,被首相特蕾莎·梅指定担任英国外交大臣,这位从牛津大学毕业的海军上将之子,一下火了。不少人还不知道,他还是个地道的中国女婿,娶了位西安美女,受太太影响他痴迷东方文化和古老中医,夫妻俩的跨国婚姻故事,简直比西方爱情影片还精彩。一次偶遇,被美丽的中国姑娘迷住  杰里米·亨特,1967年出生于伦敦西南风景如画的戈德尔明小镇。牛津大学毕业后,他曾经在伦敦一家顾问公司工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