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国上下大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风气下,本文从另一角度谈到了一个新的问题: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该不该具有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如果该,那又是怎样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教师 创新
教师所从事的职业较为特殊,他们在工作中所面对的客体主要有教材和学生,而教师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主要手段和活动则是教学。随着教改的步伐,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那么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到最有利于他们认识掌握这些知识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的立足点又是什么呢?
语文教师自己得有创新的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之关键。不敢相信,一个毫无创新意识的老师会培养出具有非常创新精神的学生来。敢于挑战传统,打破常规、另辟蹊径,这就是创新,“己所不存,何教于人”!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如果本身就不具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又怎能将一堂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呢?那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
首先,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教师应给它这样一个定位: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而且这个例子并非十分完美。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的教师视教材为经典、权威,不敢进行大胆的怀疑而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课文,有的学生甚至囫囵吞枣,不知其意,更谈不上掌握、运用、创新了。其实,无论学生也好,教师也罢,我们都要对这一传统观念进行大胆的挑战。大家都要看到,学习上是没有什么权威、经典可以绝对信赖的,对经典权威提出置疑也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对传统进行大胆的怀疑,进而挑战,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如《鸿门宴》中对“沛公军霸上”的“军”,课文是这样解释的:“军,驻扎。名词用作动词。”这种说法是有误的,由《说文》、《广雅·释言》、《字林》等均可证“军”的本义就是当动词“驻扎”讲。如果照课文的注释讲,那就颠倒字义的源流了。
其次,在确定教学目标上,我们也要大胆创新,提倡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大胆取舍,目的单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的教师往往面面俱到,力求把文章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种做法往往事倍功半,取不到好的效果。因为目标太多,教师经常顾此失彼,讲到这想到那,忙得手足无措,自己也不知道该把哪些目标作为重点掌握。学生更搞不清这堂课我们究竟要做些什么,掌握些什么,一片茫然。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大胆取舍,选取一到两个目标作为主攻方向,这样就有效避免了不知所措的局面。当然,舍掉的目标并不是真的舍掉了,你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手段达到:
1、有意识地为舍掉的目标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力争在课堂上完成。
2、在教学单元的其它课文中将舍掉的目标重新设置为主攻方向,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再次,在语文教学手段上应有所突破,进行大胆的探索。尤其是对一些较为抽象、生涩的知识点,让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你要传递的教学信息,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共同追求的目标。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下面作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依据,提供几种不成熟的方法:
1、故事法。教师根据教学或教育目的需要,选择一些教师和学生早已熟知的人或事,那些新颖、有趣、极富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故事理所当然应属首选。
我在导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则短文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这句话的道理,曾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9世纪末期,美国著名的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实验,实验人员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之际,奋力跃出锅外,安然逃生。半小时后,他们把这只青蛙放进装满冷水的大锅里,并在锅底偷偷地用炭火加热,把青蛙置于温暖舒适的安乐窝里,青蛙起初还悠闲地享受着“温暖”,等它意识到危险时,却全身无力,欲跃不能,最终葬身锅底。
接着我和学生联系孟子的话对此故事讨论:青蛙能纵出高高的油锅而获得生存说明忧患能使人振奋,面对险境时常常严阵以待,全力以赴,显示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从而能使自己绝境逢生,化险为夷;而它后来却死于逐渐加温的沸水中,说明安乐使人倦怠,意志逐渐薄弱,一旦遇到意外的变故常常无能为力,手足无措,最后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体态语与口语相结合的方法。体态语又叫态势语、体语、身动语。它是以身体的静与动来表达意义,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体态语传递教学信息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它除了传递自身的信息外,还能有效地帮助有声语言传递教学信息,从而使你的语文课生动、活泼起来,取得化难为易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学习《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作者对先生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时,我就采用了体态语和口语相结合的方法:
同学们在足球比赛中常看到守门员开大脚前常有这么一个动作……(边说边往后退),这叫什么动作?(后退)对,叫后退。当退到一定距离时,飞速奔跑向前,飞起一脚,将球踢得又高又远。(边说边做动作)那么,这个不进反退的过程类似于本文哪个写法的呢?
结果学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欲扬先抑。”
3、运用修辞手法。打比方、夸张、假设等本属于修辞学中的内容,其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当教师讲到一些比较抽象的、严肃的概念、公式或道理时,直接的描述或解释往往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甚至掌握。倘若教师此时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有次某教师在讲述《活板》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时就遇到了麻烦。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逻辑顺序这个词,对其要领及特点始终弄不明白,于是他这样说:
打个比方说,你们每天从床上起来的第一件事肯定是穿衣服,这穿衣服就有一个每个人都下意识地遵循的规则,那就是先里边后外边。这从里到外的顺序,我们没法,也不可能去改变它。所以啊,这穿衣服的顺序就是个逻辑顺序。
这位老师使用打比方的方法,既阐明了逻辑顺序的概念及特点,又引导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掌握了这个概念及特点。
最后,语文教师应敢于摒弃传统中以整齐化一的标准答案去要求学生的旧观念。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很难有新的创造,故而创新的意义不止于在使人类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延伸,而且可以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进步——这应该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民族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而具备这点的老师是能从内心积极工作的,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时,学生也就会把自己看作是较有能力的,也就有了推动自己去创新的原动力。对教师而言,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敢于打破传统中唯我独尊的旧观念,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这是从旧我到新我的飞跃,是一种创新!具有这种素质的老师,就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好老师,我们热切盼望着这样的教师越来越多。
所以,我要再次重申“要让别人看见东西,自己得先透明才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得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语文创新教育研究》,刘永康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0
2、《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西方素质教育精华》,叶运生编译,重庆出版社,2002
4、《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孙春成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5、《一份特别的教案》,李玉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627250四川省德格县中学)
【关键词】教师 创新
教师所从事的职业较为特殊,他们在工作中所面对的客体主要有教材和学生,而教师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主要手段和活动则是教学。随着教改的步伐,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那么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到最有利于他们认识掌握这些知识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的立足点又是什么呢?
语文教师自己得有创新的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之关键。不敢相信,一个毫无创新意识的老师会培养出具有非常创新精神的学生来。敢于挑战传统,打破常规、另辟蹊径,这就是创新,“己所不存,何教于人”!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如果本身就不具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又怎能将一堂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呢?那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
首先,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教师应给它这样一个定位: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而且这个例子并非十分完美。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的教师视教材为经典、权威,不敢进行大胆的怀疑而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课文,有的学生甚至囫囵吞枣,不知其意,更谈不上掌握、运用、创新了。其实,无论学生也好,教师也罢,我们都要对这一传统观念进行大胆的挑战。大家都要看到,学习上是没有什么权威、经典可以绝对信赖的,对经典权威提出置疑也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对传统进行大胆的怀疑,进而挑战,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如《鸿门宴》中对“沛公军霸上”的“军”,课文是这样解释的:“军,驻扎。名词用作动词。”这种说法是有误的,由《说文》、《广雅·释言》、《字林》等均可证“军”的本义就是当动词“驻扎”讲。如果照课文的注释讲,那就颠倒字义的源流了。
其次,在确定教学目标上,我们也要大胆创新,提倡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大胆取舍,目的单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的教师往往面面俱到,力求把文章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种做法往往事倍功半,取不到好的效果。因为目标太多,教师经常顾此失彼,讲到这想到那,忙得手足无措,自己也不知道该把哪些目标作为重点掌握。学生更搞不清这堂课我们究竟要做些什么,掌握些什么,一片茫然。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大胆取舍,选取一到两个目标作为主攻方向,这样就有效避免了不知所措的局面。当然,舍掉的目标并不是真的舍掉了,你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手段达到:
1、有意识地为舍掉的目标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力争在课堂上完成。
2、在教学单元的其它课文中将舍掉的目标重新设置为主攻方向,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再次,在语文教学手段上应有所突破,进行大胆的探索。尤其是对一些较为抽象、生涩的知识点,让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你要传递的教学信息,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共同追求的目标。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下面作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依据,提供几种不成熟的方法:
1、故事法。教师根据教学或教育目的需要,选择一些教师和学生早已熟知的人或事,那些新颖、有趣、极富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故事理所当然应属首选。
我在导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则短文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这句话的道理,曾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9世纪末期,美国著名的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实验,实验人员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之际,奋力跃出锅外,安然逃生。半小时后,他们把这只青蛙放进装满冷水的大锅里,并在锅底偷偷地用炭火加热,把青蛙置于温暖舒适的安乐窝里,青蛙起初还悠闲地享受着“温暖”,等它意识到危险时,却全身无力,欲跃不能,最终葬身锅底。
接着我和学生联系孟子的话对此故事讨论:青蛙能纵出高高的油锅而获得生存说明忧患能使人振奋,面对险境时常常严阵以待,全力以赴,显示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从而能使自己绝境逢生,化险为夷;而它后来却死于逐渐加温的沸水中,说明安乐使人倦怠,意志逐渐薄弱,一旦遇到意外的变故常常无能为力,手足无措,最后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体态语与口语相结合的方法。体态语又叫态势语、体语、身动语。它是以身体的静与动来表达意义,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体态语传递教学信息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它除了传递自身的信息外,还能有效地帮助有声语言传递教学信息,从而使你的语文课生动、活泼起来,取得化难为易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学习《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作者对先生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时,我就采用了体态语和口语相结合的方法:
同学们在足球比赛中常看到守门员开大脚前常有这么一个动作……(边说边往后退),这叫什么动作?(后退)对,叫后退。当退到一定距离时,飞速奔跑向前,飞起一脚,将球踢得又高又远。(边说边做动作)那么,这个不进反退的过程类似于本文哪个写法的呢?
结果学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欲扬先抑。”
3、运用修辞手法。打比方、夸张、假设等本属于修辞学中的内容,其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当教师讲到一些比较抽象的、严肃的概念、公式或道理时,直接的描述或解释往往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甚至掌握。倘若教师此时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有次某教师在讲述《活板》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时就遇到了麻烦。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逻辑顺序这个词,对其要领及特点始终弄不明白,于是他这样说:
打个比方说,你们每天从床上起来的第一件事肯定是穿衣服,这穿衣服就有一个每个人都下意识地遵循的规则,那就是先里边后外边。这从里到外的顺序,我们没法,也不可能去改变它。所以啊,这穿衣服的顺序就是个逻辑顺序。
这位老师使用打比方的方法,既阐明了逻辑顺序的概念及特点,又引导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掌握了这个概念及特点。
最后,语文教师应敢于摒弃传统中以整齐化一的标准答案去要求学生的旧观念。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很难有新的创造,故而创新的意义不止于在使人类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延伸,而且可以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进步——这应该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民族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而具备这点的老师是能从内心积极工作的,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时,学生也就会把自己看作是较有能力的,也就有了推动自己去创新的原动力。对教师而言,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敢于打破传统中唯我独尊的旧观念,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这是从旧我到新我的飞跃,是一种创新!具有这种素质的老师,就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好老师,我们热切盼望着这样的教师越来越多。
所以,我要再次重申“要让别人看见东西,自己得先透明才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得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语文创新教育研究》,刘永康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0
2、《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西方素质教育精华》,叶运生编译,重庆出版社,2002
4、《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孙春成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5、《一份特别的教案》,李玉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627250四川省德格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