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教学感悟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lo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音乐教学环节是情意过程与认识过程的统一,两种系统同步、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所倡导的情境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画面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情感上律动的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部的动态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斯早在1900年就提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 律动教学是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部的动态来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时值等变化,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从而获得感知音乐的能力,用“动”来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编音乐,达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的目的。
  一、律动有助于学生感受音乐,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基础是体验音乐,而体验音乐又以“听”为基础。因此,我在律动教学中以“听”为主线,在听的基础上,用简洁、准确、生动并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去揭示音乐的思想性、艺术性,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了解音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在学生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或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让他们投入到自觉的律动中去。
  律动教学,除了让学生在听中感受音乐外,还可适当地对学生提示或给予律动的素材。这样日积月累进行训练,学生们就会更生动、更自然地以身体各部位的韵律去感受和表现音乐。
  二、律动有助于学生表现音乐,突出创新精神
  律动教学的特点,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和艺术效果。律动与音乐的语言同是情感的语言。因此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情绪特点来设计不同的律动。轻快活泼的舞曲,其动作的设计必然要干脆利落,表现出欢快的情绪;柔和优美的抒情曲,其动作就该突出抒展……。例如:我选了两首不同风格、不同情绪的乐曲(活泼、雄壮),让学生听了用动作来表现。
  1.弹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先让他们听,随后要求各自用不同动作表现;有的吹军号,有的轰大炮,有的精神饱满地踏步,还有的边走边行军礼,各自很兴奋,明显地反映出对雄壮乐曲的感受。
  2.欣赏民族音乐《春节序曲》的律动课,首先让学生在聆听乐曲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感知“春节”的气氛,帮助他们分析该曲的表现形式,包括:风格、情绪、体裁……让他们既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渗透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又指导他们学习分析乐曲结构,逐步掌握欣赏音乐的规律。然后带领他们在欣赏中随着旋律的起伏,以身体为“乐器”,进行力度、速度和各种节奏型的体态律动训练。同时,还恰当地教会他们一些简单的秧歌步,鼓励他们在这个基础上,用优美的舞姿去表现乐曲的情绪,引导学生进入高潮——热烈地欢度节日的气氛。这样,“听”和“动”、“感受”和“表现”就密切地结合起来了。因为“动”是手段,“学”才是目的。通过欣赏、感受、表现音乐三个阶段的教学,使学生既学会了欣赏音乐的常识、方法,掌握我国秧歌的舞步,又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达到了“听赏结合,动在其中,诱发情感,培养素质”的目标。
  三、开发教材中律动资源,提升音乐素养
  学生的音乐素质,是指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感受、表现和创作。律动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身体的动态来领会、表达音乐语言,并随音乐的韵律进行自我表现,再现乐曲的情绪和意境,使学生在这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形成音乐文化艺术的“潜质”。
  律动教学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通过动态传情达意。音乐一开始,学生就会马上进入到自我感受、自我表现中去,这瞬间的反应,也就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判断能力培养的时刻,因为音乐一响,学生就要从感受到理解、从联想到表现同时进行,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判断力和想象力,马上要随着音乐的韵律而动,投入到再创作——自我表现的阶段中去。
  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创造性地将律动融入教学环节中去,不仅能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且对孩子们性格的成长、判断能力的提高、身心的健康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单位: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东西部合作办学,是把人力资源大国建成人才资源强国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使更多的学子接受优质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笔者就泰州市开展东西部合作办学的情况,通过走访学校、学生、企业,召开座谈会等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发现其中有很多成功而有效的经验,也碰到了许多的困惑和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对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科,学好科学课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和科学态度。因此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那如何帮助学生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真正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 定好实验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
小学科学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素养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让科学探究活动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怎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进入科学探究的世界呢?我结合多年的教研教学工作,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打开孩子梦想的大门,放飞探究的心灵  儿童对未知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当他们发现令自己迷惑不解或能引起兴趣,激起他们的好
从美术课程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多项改革目标中,有些内容并非针对美术课程,而是针对其他文化课程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我们要从美术课程的特点出发,找准改革方向和重点,消除制约课改发展的主要障碍,改变对学校美术工作要求不相协调的认识和现象,推进美术课改的健康和深入发展。  一、美术课改应该改什么  1、从美术教材的层面看,新中国成立以后每一部美术教学大纲的出台,都伴随着教材内容与比
摘要:“活动德育”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体验、感悟为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合格的幸福人、职场人、社会人为目标,以公民素养、职业素养和终身素养教育为内容,实现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公民教育、岗位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德育功能。“活动德育”符合五年制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社会化成长规律,充分体现“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按照活动性、体验性、主体性、选择性和阶段性原则,构建活动德育体系,回归“授艺更须授德
小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体育学科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优势和鲜明特征。体育课程的教学具有开阔而独特的活动环境,为学生搭建更为多维的观察、思维与实践的机遇,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渠道。那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观察引导,提升创新意识  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内容是进行创新的
对于许多农村儿童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头疼的事,他们常常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学生的这种反映是真实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儿童将对习作的抵触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写作动力,跨越写作障碍,带他们全身心地走进习作乐园。  一、慧眼观察自然  1、玩中观察。儿童天性好玩,让学生玩玩、想想、说说、写写是训练学生快乐写话的一种有效手段。有位老师在写话教学中,选用了“吹泡泡”游戏,先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