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桥梁施工时需要打设钢管桩作为临时支撑体系,待桥梁施工完成后,需要拆除临时支撑体系,这就涉及到了钢管桩的拔桩问题.为了研究钢管桩拔桩时桩、土的力学性能,根据相似比设计了室内拔桩试验,对12根钢管桩分为4组在不同上拔荷载下进行了试验研究.以不同上拔荷载和不同直径、桩长和埋深的待拔桩为变量,讨论了待拔桩的荷载-位移曲线和桩侧土体受力情况以及其发展规律.结果表明:(1)根据不同上拔荷载下拔桩时的荷载-位移曲线变化,拔桩时所需最大上拔力随待拔桩桩径变化明显.桩径每增加20 mm时,DBZ1~DBZ6上拔力增幅在2
【机 构】
:
武汉理工大学 交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3;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10;云南建设基础设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 玉溪 6505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桥梁施工时需要打设钢管桩作为临时支撑体系,待桥梁施工完成后,需要拆除临时支撑体系,这就涉及到了钢管桩的拔桩问题.为了研究钢管桩拔桩时桩、土的力学性能,根据相似比设计了室内拔桩试验,对12根钢管桩分为4组在不同上拔荷载下进行了试验研究.以不同上拔荷载和不同直径、桩长和埋深的待拔桩为变量,讨论了待拔桩的荷载-位移曲线和桩侧土体受力情况以及其发展规律.结果表明:(1)根据不同上拔荷载下拔桩时的荷载-位移曲线变化,拔桩时所需最大上拔力随待拔桩桩径变化明显.桩径每增加20 mm时,DBZ1~DBZ6上拔力增幅在20%~25%之间,DBZ7~DBZ12增幅在20%~30%之间.(2)上拔力与待拔桩埋置深度有关,埋置深度每增加20 cm,DBZ1~DBZ6的最大上拔力增大20%左右,DBZ7~DBZ12增加30%左右.(3)拔桩位移小于8 mm时,土压力增长迅速,而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待拔桩继续上拔,当桩体位移在12 mm时,桩侧土体发生完全剪切破坏,同时这种破坏形式逐渐向四周传递扩散.(4)桩侧土体受力大小与桩体埋置深度、桩径密切相关.在1倍桩径处的桩侧土压力,桩长每增加20 cm,土压力增幅在35%~145%之间,并随桩长增加明显.在实际拔桩项目中,为了保证待拔桩的顺利拔出,通过试验发现的规律可以为工程实践提供相应参考.
其他文献
为提升港口重型叉车作业安全性和作业效率,确保叉车驾驶员视野良好,针对港口一款用于搬运钢卷的16t重型叉车的运行和工作视野问题,分析叉车空载行驶、带钢卷行驶和平板车堆取钢卷等3种工况下视野不足问题,利用视野分析和模型分析方法,对空载行驶、中等高度叉卷作业和平板车堆取钢卷等3种不同工况下叉车驾驶员视野获取进行模拟,以验证模拟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和使用效果表明:门架横梁高 度(与门架举升高度相关)、叉具上下导轨空间、属具结构(如串杆座结构)是影响视野的关键因素.在设计和招投标配置匹配中,为满足视野要求,要综合
路面状况指数(PCI)是表征路面病害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养护决策及养护设计的关键参数.基于我国北方某省高速公路网路面技术状况开展的12年跟踪观测数据开展深入挖掘工作,针对交通量、路龄、沥青层厚度3个影响路面使用性能的主要因素,结合全省数据样本特征,分别划分出了3个代表性的数据区间,从而组成了27种不同的影响因素组合.但受限于本区域路网的建养方式特点,很难凑齐同时满足这27种因素组合的观测路段,故利用正交分析表来安排与分析多因素条件下路面使用性能的变化规律.在全部27种水平组合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水平
近些年随着道路三维检测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路段开始使用三维道路检测车对道路状况进行检测.以表征路面使用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路面状况指数为研究目标,利用ARAN9000三维多功能道路检测车采集的实际路面数据,对路面状况指数进行了预测.首先,考虑路面病害、环境、路面结构等影响因素,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加拿大安大略省某公路路面状况指数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数据清洗、特征筛选等处理分析工作.然后,构建了路面状况指数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62,0
为了研究两车之间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探索在不同严重程度的交通事故中影响因素存在的差异性,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MNL)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道路交通事故数据的特征形成了涵盖人员因素、车辆因素、时间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因素集合.构建了适用于分析车车碰撞事故的模型,分析了事故严重程度的各类影响因素,并对不同严重程度的事故进行分类讨论,分析导致其存在差异性的原因.结果表明,在降低车辆间事故的安全风险时,需要重点考虑过失方车辆类型、过失方年龄、碰撞类型、受害方车辆类型、城市分区5项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