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跨越式小学语文低年段“211”教学模式,旨在完全不增加课时和课业负担的前提下,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使中国儿童具备“能读会写”的能力,即掌握2500~3000字的常用汉字,并能写出800~1000字的、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行文流畅的文章。简单来说,就是将课堂分为三个环节——20分钟授课(生字教学、课文教授)、10分钟拓展阅读、10分钟拓展写话。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拓展写话
在跨越式课题语文“211”教学模式中,有十分钟的时间是拓展写话环节。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资源内容的建设上,应突出三个重点:在保证对文章思想性正确引导及知识完善讲解的前提下,突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注重图文并茂的前提下,突出发音的准确性;在文章词句的安排上,要突出文章的段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关系:教师为引导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课标要求与跨越式要求的关系上,课标要求为底线,通过课文内容体现,跨越要求为目标,通过扩展内容体现;教师应协调好课文内容与扩展内容的关系,抓住重点。
那么如何设计拓展写作这一环节,是我们每个实施“211”课改教师需要解决的。通过一学期的大胆实践,笔者下面浅谈对跨越式教学中拓展写话设计的见解。
一、联系实际
小学语文教学课标对于低年级的写话要求是:“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而语言又来自于生活,我们一定要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找准写话与生活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自觉积累写作素材,从而乐于写、善于写。
如笔者在讲《假如》这篇课文时,在写话环节,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对学困生笔者做了相应的提示:加油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画了个( )的太阳,送给( ),让他( )。当笔者出示了这个写话题目后,学生就会积极地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来思考。以下是学生的写话作品: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会画了一所漂亮的学校,送给灾区的小朋友,让他们都能在漂亮的教室里上课。
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会画一个黑黑的太阳,送给奶奶,让奶奶的白头发变成黑头发……
生活是提高写话能力的大舞台。在授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极主动的积累生活素材,鼓励学生多读作品,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
二、模仿创新
“模仿”就是学模仿样,与“创新”似乎距离很远,其实它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写话模仿练习,可以提高写话的训练效果。如笔者在教《保护动物》一课时,让学生模仿写一写。文中写动物的诗句“你拍一,我拍一,保护动物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孔雀锦鸡是伙伴”,学生仿写成“你拍一,我拍一,保护动物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松鼠小兔是朋友”等。学生能够从简单的模仿中总结规律,循序渐进,从模仿一句开始,继而模仿两句、三句,最后可以达到“创新”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模仿这一环节中,应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启发,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使他们从生活中积累的素材可用于模仿之中。
三、续编故事
故事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并产生编故事的强烈欲望。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情节的发展继续编写故事,故事的结局可以多种多样。这一环节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对课文故事的认识,融合于编写的故事中。根据课文的故事编故事,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如寓言故事《坐井观天》,在学习完小青蛙与小鸟的三次生动有趣的对话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书后问题“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进行两方面的写话训练:续编青蛙和小鸟的第四、第五次对话,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学生在对寓言故事有了深刻的领悟后,开始驰骋着自己的想象,续编了一个个内容不同的精彩小故事。
四、词句铺垫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积累的词句还不够多,往往难以把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这时笔者引导学生从词句入手,如识字1这一课都是描写秋天的词语,笔者先让学生说说有关描写秋天的词语,如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瓜果飘香、大雁南飞……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最后要求学生描写出一幅秋天的图景。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让学生根据他们曾经学过的词语,由对句子的想象及语句的拼接,把这幅秋景图写下来。有了词语、句子练习的铺垫,学生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由原先只能写一两句话,逐渐发展到可以流畅地写出小短文,并且能在文中较正确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这样学生的写话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拓展写话
在跨越式课题语文“211”教学模式中,有十分钟的时间是拓展写话环节。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资源内容的建设上,应突出三个重点:在保证对文章思想性正确引导及知识完善讲解的前提下,突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注重图文并茂的前提下,突出发音的准确性;在文章词句的安排上,要突出文章的段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关系:教师为引导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课标要求与跨越式要求的关系上,课标要求为底线,通过课文内容体现,跨越要求为目标,通过扩展内容体现;教师应协调好课文内容与扩展内容的关系,抓住重点。
那么如何设计拓展写作这一环节,是我们每个实施“211”课改教师需要解决的。通过一学期的大胆实践,笔者下面浅谈对跨越式教学中拓展写话设计的见解。
一、联系实际
小学语文教学课标对于低年级的写话要求是:“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而语言又来自于生活,我们一定要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找准写话与生活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自觉积累写作素材,从而乐于写、善于写。
如笔者在讲《假如》这篇课文时,在写话环节,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对学困生笔者做了相应的提示:加油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画了个( )的太阳,送给( ),让他( )。当笔者出示了这个写话题目后,学生就会积极地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来思考。以下是学生的写话作品: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会画了一所漂亮的学校,送给灾区的小朋友,让他们都能在漂亮的教室里上课。
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会画一个黑黑的太阳,送给奶奶,让奶奶的白头发变成黑头发……
生活是提高写话能力的大舞台。在授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极主动的积累生活素材,鼓励学生多读作品,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
二、模仿创新
“模仿”就是学模仿样,与“创新”似乎距离很远,其实它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写话模仿练习,可以提高写话的训练效果。如笔者在教《保护动物》一课时,让学生模仿写一写。文中写动物的诗句“你拍一,我拍一,保护动物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孔雀锦鸡是伙伴”,学生仿写成“你拍一,我拍一,保护动物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松鼠小兔是朋友”等。学生能够从简单的模仿中总结规律,循序渐进,从模仿一句开始,继而模仿两句、三句,最后可以达到“创新”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模仿这一环节中,应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启发,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使他们从生活中积累的素材可用于模仿之中。
三、续编故事
故事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并产生编故事的强烈欲望。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情节的发展继续编写故事,故事的结局可以多种多样。这一环节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对课文故事的认识,融合于编写的故事中。根据课文的故事编故事,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如寓言故事《坐井观天》,在学习完小青蛙与小鸟的三次生动有趣的对话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书后问题“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进行两方面的写话训练:续编青蛙和小鸟的第四、第五次对话,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学生在对寓言故事有了深刻的领悟后,开始驰骋着自己的想象,续编了一个个内容不同的精彩小故事。
四、词句铺垫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积累的词句还不够多,往往难以把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这时笔者引导学生从词句入手,如识字1这一课都是描写秋天的词语,笔者先让学生说说有关描写秋天的词语,如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瓜果飘香、大雁南飞……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最后要求学生描写出一幅秋天的图景。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让学生根据他们曾经学过的词语,由对句子的想象及语句的拼接,把这幅秋景图写下来。有了词语、句子练习的铺垫,学生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由原先只能写一两句话,逐渐发展到可以流畅地写出小短文,并且能在文中较正确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这样学生的写话能力才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