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经济活动空间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这个学科已经发展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脉络。一个脉络接受经济学对“经济”的定义,专注于
【机 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经济活动空间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这个学科已经发展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脉络。一个脉络接受经济学对“经济”的定义,专注于“抽象世界”的研究,如20世纪50年代计量革命时期的经济地理学,以及90年代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另一个脉络则关注真实世界,广泛研究各种力量对现实经济空间的塑造过程。后者可追溯到30年代的“区域主义”时期,但其主流意识形成于90年代的“文化和制度转向”。当然,两者都是经济地理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于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国内已经有不少的译著或相关介绍文献。而
Economic geography is a branch of geography that studies the spatial law of economic activity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After a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this discipline has developed two distinct research contexts. A context accepts the definition of “economy” by economics and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abstract world” such as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e measurement revolution of the 1950s and Paul Krugman’s Representa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y. The other context focuses on the real world and extensively studies the process by which various forces shape the real economic space. The latter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regionalism” of the 1930s, but its mainstream consciousness was formed in the “shift of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1990s. Of course, both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economic geography. About Krugman’s economic geography, there have been many translations or related introductory literature. and
其他文献
利用全流场无扰动瞬时粒子成像测速方法(PIV),并通过测力传感器,对波浪场中的水平杆件受力及其周围流场进行了同步测量. 通过对杆件周围流场的同步资料分析,得出升力是由于杆
柴渊、李万东主编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与方法》已由地质出版社在2011年9月出版了。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运用多源、多时相、多种分辨率遥感数据,开展多尺度、多周期、多目标遥感监测的技术与方法。是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负责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的系列成果之一。
利用近40年(1971-2010年)西藏高原积雪日数资料,分析了西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表明:藏东北部、南部边缘地区积雪较多,年积雪日数在60d以上。近40年来,西部和东南部积雪日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除东南部各站、聂拉木和昌都积雪日数减少明显,聂拉木减幅最大,达到-9.2d/10a,其它各站地区积雪的变化趋势并不显著。西藏各区域积雪日数出现了准2年、准4年、准8年、准14年和准17~18年
2012年6月28日,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公布了2011年度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该报告共收录全球期刊8281种。其中包括中国期刊196种(大陆143种;台湾37种;香港16种)。JCR公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国际地理科学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中国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第十三届海峡两岸三地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6月15日至6月17日在台湾花莲东华大学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和东华大学环境学院防灾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地理学系、农业委员会水土保持局花莲分局、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协办;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永续资源与防灾研究中心承办。本
杨逸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貌学家,他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祖国的地理科学事业。1959-1998年他前后20余次到青藏高原考察,其中二次在喜玛拉雅山库拉岗日峰和南迦巴瓦峰参加登
英国学者尼古拉斯·克里福德、吉尔·瓦伦丁等编著的《当代地理学方法》(Key Methods in Geography)一书已由商务印书馆2012年出版了。该书由张百平、孙然好等翻译、蔡运龙校对。全书共计4编30章,全面介绍、解读和分析了当代地理学中的主要研究方法,可供地理学研究人员和学生参考使用。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科整体进步,学科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理论的完善、方法的突破和新技术的引入。其中,
葛全胜等编著的《中国历朝气候变化》一书,由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全书90余万字,共分12章,"试图采百家之言,究内在机理,精细描述中国历朝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见《自序》),是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拓展延伸和推陈出新,是中国气候史研究最新成果。拜读之余,受益良多,兹略述一二,与大家共享,藉以求教是书著者。1全球化视野下鸟瞰中国历朝气候变化历史上,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气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匡文慧博士撰写的《城市土地利用时空信息数字重建、分析与模拟》(地球信息科学基础丛书)专著在科学出版社于2012年4月出版发行。全书以大16开本图文并茂形式全彩色印刷。先睹为快,该书选题新颖,章节逻辑结构设计严密合理,集方法学体系与地学知识规律挖掘于一体,是一本值得研读的科学专著。全球与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2008年全球城市人口、2012年中国城市人口比例均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