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回忆: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岁月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3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舜仁,蒋介石侍卫。1927年生于浙江永康,1945年当兵离开家乡,在南京总统府仪仗队就职。在蒋介石夫妇身边工作38年,亲眼见证了蒋介石的最后岁月。
  阳明山撞车遗患
  那么多的大风大浪,蒋介石都幸运地挺了过来,但是他没有想到,到晚年一场灾难悄悄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1969年9月16日,蒋介石与宋美龄一起坐车到台北近郊兜风。17点左右,二人兜风归来,座车向阳明山驶去。这时,刚好有一辆下山開往市区的客运班车,停在站牌处等候乘客上车。同时,这天在阳明山有一个军事会议刚散会,军用汽车一辆接一辆鱼贯下山。
  当蒋介石车队的“先导车”——第一辆开道车驶过一道大弯,距离那辆停靠在路边的客运班车两三百米的时候,忽然有一部军用吉普车,从客运班车的左后方超车蹿出,迎面朝“先导车”疾驶而来。“先导车”的司机当下立刻踩刹车,与这辆吉普车擦身而过。
  紧跟在“先导车”后方的蒋介石座车司机徐达生,原本也应该急踩刹车,但是可能是一时分神,一脚把油门踩到底,整部座车硬生生朝“先导车”的后车厢撞去。蒋介石座车的车头和“先导车”的后车厢,都被撞了个大窟窿。
  撞车的一瞬间,蒋介石坐在座车右后座,正倚着拐杖闭目养神。坐在座车左后座的宋美龄,则是习惯性地跷着腿休息。早年台湾尚未有坐车须系安全带的规定,所以,两人压根儿也没想到要系上安全带。更糟糕的是,蒋介石的座车原本空间就很大,为了蒋介石乘车的舒适度,车内又拆掉了多余的座位,因此前后座距离,有一两米的长度,这使得撞击的力度相对加大了。
  车祸来得太突然,蒋介石的身体直接撞上了驾驶座后侧的隔板。由于冲撞力道过猛,他的嘴唇、牙齿当场撞出血来,同时,鼻血也直往外淌,胸部更是一阵闷痛,而宋美龄的颈部剧烈受创,双腿膝盖创伤尤其严重,所幸没有骨折。
  坐在后面一辆车里的侍卫长孔令晟紧急将蒋介石夫妇送到“荣民总医院”,随后立即通知蒋经国,并命令宪兵单位封锁阳明山道路以及“总统府”沿线,盘查所有开往“总统府”及“国防部”的军用吉普车。
  两天后,查出了那天超车的吉普车和军方将领的姓名,当官的官位不保,开车的司机也移送军法处分。而蒋介石座车司机徐达生则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照常在士林官邸工作。因为宋美龄主张宽恕徐达生,而侍卫长孔令晟则受到了“停升一年”的处分。蒋介石夫妇被送到医院急救后,医生在初步诊察时,仅发现蒋介石的外伤,主要是嘴唇小范围撕裂,胸部没有明显伤痕。事后,蒋介石也不觉得胸部有任何不适,所以压根儿没想到胸腔或心脏受伤的问题。
  后来,心脏专科医生证实,阳明山车祸撞击的瞬间,蒋介石的心脏主动脉瓣膜曾受到重创。人类的心脏主动脉瓣膜一旦破裂,就像抽水机的活塞坏了一样,血液升上去又会倒流回来,这是日后蒋介石心脏衰竭的一大原因。但是,蒋介石和当时的医生都没有察觉到撞击瞬间所带来的这一大内伤。
  车祸发生时,蒋介石已经82岁。此后,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他曾经对自己的副手严家淦说,这场车祸,至少让他少活10年。
  被逐出联合国心理大受打击
  阳明山车祸两年后,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台湾则被逐出了联合国。消息传到台北时,蒋介石刚好在大溪宾馆,正在外面散步。他坐在亭子里面,武官来报告说:“联合国我们退出了。”
  当时蒋介石头上戴着帽子,应舜仁看到他手在头上一摸,帽子就被摔到地上去了。一个副官替他把帽子捡了起来。过了几秒钟,这个副官惊慌失措地走到应舜仁身边,对他说:“‘总统’流眼泪,他流眼泪……”
  随后,蒋介石发出了“处变不惊,庄敬自强”的口号。尽管如此,蒋介石在心理上还是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还没有从退出联合国的阴霾中走出,11月份,蒋介石的身体状况又发生了问题。他经常便秘。以前医官就用甘油来治疗——有一种甘油,放进肛门就可以通大便。刚好那天没有医官,就一个名叫钱如标的副官当班。蒋上厕所,他后面跟着就去了。结果蒋便秘,叫他拿甘油注射进去。
  这个副官粗手粗脚的,当然也不知道怎么弄。结果弄偏了,一挤进去,就流了血。副官有点慌了,蒋就骂他了:“混账东西,这个不行了,你再换一个甘油再挤。”副官给蒋一骂,更紧张了,拼命挤,一挤以后,又出血了。出血以后,蒋下午就发烧了。
  当天,蒋介石高烧不退,医生诊断后确定伤口发炎,为此蒋介石不得不卧床一个多月。这次事故让蒋介石原本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病症开始显现出来。
  蒋介石去世当晚
  从1972年开始,蒋介石有3年多的时间几乎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车祸以及肛门出血这两件事情以后,他自己也感觉有很大的影响。那时候,心脏总是好好坏坏,应舜仁看到医生为蒋介石测心率,心电图一会儿跳得老高,一会儿又平下来不跳了,等一下又开始剧烈跳动。到了晚期,这种情况更是经常发生。
  原来身体好的时候,蒋介石很喜欢在花园里散步,有时心情好,他还会边走边唱早年的军歌,或是到台湾后学会的新歌。即便是生病之后,他也经常让人推出来,在庭院里转一转。
  应舜仁记得,1975年4月5日这一天,通知蒋介石将要散步的电铃声多次响起,侍卫们站到各自的岗位上等待,但是蒋介石却始终没有出现。
  后来,到了晚上8点新闻广播结束,接下来就要播一部华视的电影《保镖》了。大家都在那边,全副武装,等着打铃就出来。后来打铃了,短时间内铃声连续响起来了——这意味着有紧急情况,大家赶紧出动。
  应舜仁站在屋檐下,只看到里边的副官们匆匆忙忙地上上下下。蒋孝武、蒋孝勇(两人均为蒋经国之子,蒋介石之孙)也是很紧张的样子。后来就听到楼上有哭的声音,是夫人宋美龄的声音。夫人一哭,应舜仁也很惊慌。接下来就是蒋经国的声音:“救救我阿爹,救救我阿爹!”应舜仁心里明白,蒋介石一定是不好了。
  后来,大客厅的人就多了起来,来来去去的,应舜仁看到“安全局局长”王永树、“参谋总长”赖铭汤,还有“副总统”严家淦,他们都来了,还有一个秘书秦孝仪。那时候遗嘱已经写好,他们来签名了。早在1975年3月29日,蒋介石深感来日无多,由秘书秦孝仪记录,口述遗嘱。
  1975年4月5日晚11点50分,蒋介石去世。当晚,台湾党政军要员齐集士林官邸,举行在遗嘱上签字的仪式。4月6日凌晨,蒋介石的遗体被运上灵车,送往台北“荣民总医院”,供民众瞻仰遗容。
  (摘自《读报参考》)
其他文献
“英國绅士的骄傲派头又跑哪去了!这不成叫花子了么。”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披露一家名为亨利·杰克逊协会的英国智库凭借对华宣传战,每月从日本驻英大使馆领取约1万英镑的酬劳。这起丑闻令英国知识界及政界蒙羞。
隔行如隔山,隔山不隔理。
近期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强调,要加大对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将危害群众利益、损害市场公平交易等政务失信行为作为治理重点。在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系统中,被纳入失信“黑名单”的“官员失信”案件目前已超过1100件,而这些失信中既有政务失信,也有个人失信,其债务则主要体现在工程款、借贷款等方面。  在政务失信中,地方举债发展成为主要诱因。诸如政府盖大楼拖欠工
2018年全国两会涉及设立监察委等国家基本权力机构的变动。这个层级的改革,是核心的国家政治制度变革,唯有通过全国两会这个政治环节,才能使改革在程序上具有基本合法性。重大改革于法有据,首先是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的监察委设立要于法有据。  设立监察委是重大的政治制度变革,将由全国人大产生的一府两院国家权力架构,变成了一府一委两院。监察委与纪委合署办公,将分散在检察、行政系统的反腐职权,集中萃取在一
公元前455年深秋,一支全副武裝的军队正在急行,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口号从山西南部奔向太原,准备干一件大事:抢钱、抢粮、抢女人。  晋国总理智瑶面带微笑,对旁边的两位副总理说:“干完这一票,我们就把赵襄子的地盘分了。”副总理魏桓子、韩康子礼貌而不失尴尬地回道:“好啊好啊,一切听您指挥。”智瑶满意地点点头,看着身后的大军,雄心万丈。  当时的中国,帅出天际的周朝早已分崩离析,洛阳城里的周天子穷得
希特勒与罗斯福都是在1933年上台的,当时,德国有600万失业者,依靠庞大的公共工程和军事工业,5年之后,德国的失业率降为零。对纳粹德国来说,一方面政府大量印发钞票,另一方面人民收入极低。这种“成功”注定不可持续,战争成为一条不归路。  在一些历史学家看来,罗斯福与希特勒是相似的,他们都将战争视为振兴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基本手段,区别是,前者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二战之前,美国失业人数达到1300万;战争
常常有人到中年的朋友问我一个问题:下半生怎么过?有这种困惑的人,一定是平庸无为、一事无成的人。人的一生,必定要在自己的青年时代确立自己的追求,这是人生的依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业,否则人生就会如水上浮萍,空虚无聊、居无定所。但是,这种追求,不能是短暂的,而应该是一生持续不断的,向着一个方向的;还应该是独立自主的,不依附于偶然的因素或者他人。你要在自己的家园扎根,种下自己的树,才会每年每月茁壮成长,
还是有空子可鉆的
世界是否处在一场大变动的前夜呢?看来很可能是的。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全球贸易战最终成为现实的几率越来越高,这将改变各国对世界秩序和21世纪国际关系性质的认知,进而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贸易战不能看成是从天而降的,特朗普的个性也非它的唯一原因。原本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经过发展,带来了一些西方始料未及的格局性变化,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崛起就是其中之一。美国认为这些变化削弱了它的绝对优势地位,希望单方面大规模
从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到年薪千万的华为副总裁,再到离开华为转战百度,徐家骏的十年从业经历和经验对于任何渴望成功的人来说绝对可资借鉴,我们从中也可以一窥华为公司的运作过程和徐的职业规划。  转眼工作十年了,在华为的十年,正是华为从名不出专业圈子到现在成为路人皆知的大公司,高速发展的十年,见证了公司多年的奋斗历程。也投身其中,在大潮中边学边游泳,走到今天。现在我要离开公司了,准备去开始新的事业,接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