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最早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的造字属于会意,由两个象形字“女”和“生”组成,意为女子所生,生而有姓。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应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可解释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义。
姓和氏本来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社会职能,姓是决定能否通婚的依据,而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先秦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姓、氏才开始混合;汉朝以后,从太史公开始,对姓和氏不再有严格的区分。
姓氏大爆发的周代,并非全中国人人有姓。而真正到了实行郡县制的秦,标别贵贱的“氏”才变得没有意义,反而同代表血统关系的姓逐渐合一。再后来一道编户齐民的旨意,仿佛一阵春风拂来,姓氏才吹开了平民的家门。弄清楚这层历史,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上古帝王的世袭族谱可以那么清楚地一笔画到周,因为那时姓氏还是很高贵和稀罕的,几乎凡是姓氏的拥有者都能够名留青史。
有趣的是,姓氏是以一种非常中国式的方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人们大多眷念故国故土,使很多小王国消失后国名变为姓氏;还有一些以自己部族的宗长姓氏为姓,或者被赐姓等。中国的姓氏还带有浓厚的聚居文明和人丁望族为荣的色彩,这并不像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人人随意而为,一下子弄出12万多个姓,不仅缺少底蕴,也缺少传承和文化感。
一个姓氏发展壮大,人丁兴旺,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按照使用频率排序,当代中国姓李、王和张的人最多。而历史上李姓称帝人数最多,共50余帝,再加上赐姓、他族改姓,所以发展迅速;王姓普及的最强项是来源多,如周灵王太子姬晋,进谏被贬,因是王族也就姓王了,历数其他来源大多也是奔着“王族”姓的王,所以“王”氏人多势众,倒是与这个字的寓意紧密相关了;再说张姓,我去濮阳的时候,特意参观了张挥墓,这是全世界张氏家族公认的谒祖之地。张挥史传为黄帝之孙,因发明了弓箭被称封为“弓长”之职,后人更以此为姓,世代相传。所以张姓人应介绍自己是“弓长(zhang)张”,而不应说“弓长(chang)张”。
家谱记载了一家一族的渊源和发展,兴旺与衰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变化历史,所以研究家谱,也就是研究历史──尤其是姓氏的历史。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应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可解释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义。
姓和氏本来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社会职能,姓是决定能否通婚的依据,而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先秦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姓、氏才开始混合;汉朝以后,从太史公开始,对姓和氏不再有严格的区分。
姓氏大爆发的周代,并非全中国人人有姓。而真正到了实行郡县制的秦,标别贵贱的“氏”才变得没有意义,反而同代表血统关系的姓逐渐合一。再后来一道编户齐民的旨意,仿佛一阵春风拂来,姓氏才吹开了平民的家门。弄清楚这层历史,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上古帝王的世袭族谱可以那么清楚地一笔画到周,因为那时姓氏还是很高贵和稀罕的,几乎凡是姓氏的拥有者都能够名留青史。
有趣的是,姓氏是以一种非常中国式的方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人们大多眷念故国故土,使很多小王国消失后国名变为姓氏;还有一些以自己部族的宗长姓氏为姓,或者被赐姓等。中国的姓氏还带有浓厚的聚居文明和人丁望族为荣的色彩,这并不像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人人随意而为,一下子弄出12万多个姓,不仅缺少底蕴,也缺少传承和文化感。
一个姓氏发展壮大,人丁兴旺,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按照使用频率排序,当代中国姓李、王和张的人最多。而历史上李姓称帝人数最多,共50余帝,再加上赐姓、他族改姓,所以发展迅速;王姓普及的最强项是来源多,如周灵王太子姬晋,进谏被贬,因是王族也就姓王了,历数其他来源大多也是奔着“王族”姓的王,所以“王”氏人多势众,倒是与这个字的寓意紧密相关了;再说张姓,我去濮阳的时候,特意参观了张挥墓,这是全世界张氏家族公认的谒祖之地。张挥史传为黄帝之孙,因发明了弓箭被称封为“弓长”之职,后人更以此为姓,世代相传。所以张姓人应介绍自己是“弓长(zhang)张”,而不应说“弓长(chang)张”。
家谱记载了一家一族的渊源和发展,兴旺与衰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变化历史,所以研究家谱,也就是研究历史──尤其是姓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