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何引导小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成为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探究小学班主任应如何顺利的开展工作,则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工作;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教育内容有了新的要求,即改变传统以学习为主的学习与考核方式,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一改革不仅对学校提出了新要求,也对班主任工作提出新的目标,即班主任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培养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小学阶段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关乎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对人生未来的规划,因此培养小学生健康心态的这项重任任落在了家长、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身上。
一、全面了解学生
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由此可见,了解学生是班主任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石。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班主任才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发现不足与长处,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即学生家庭主要成员以及成员职业、文化程度,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学生的思想品德等。通过对学生充分了解,班主任才能對学生总体情况全面了解并综合分析,发现他们身上的优劣势,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记忆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件事:笔者曾经带的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曾经上课积极发言、助人为乐,是班里的开心果。但有一段时间,该学生闷闷不乐,上课不说话、下课作业完成情况比差,早上迟到、下课不回家,连曾经最喜欢的音乐课也表现平平。各科老师将情况反映给笔者,笔者观察一阵后,就跟这个同学谈心,结果无功而返,这个学生不愿意说话。最后笔者和这个学生的家长联系,家长告诉笔者学生在家里也不愿意说话,以为是学校老师批评或者学业压力大的缘故,没放在心上。后来笔者与家长数次交流,和班上其他同学交流,都无果。终于在某一天,笔者所带班的语文任课教师告诉笔者该学生这些行为的根源在于家里迎来了二胎后父母只爱弟弟不爱自己。由此可知,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随时掌握学生各个时期的心态,全面了解并综合分析,因材施教,让学生度过愉快的小学阶段。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不足等因素,对世界的认识基本来自于周围的成年人,因而很容易对周围的成人产生一种盲目的崇拜,尤其是班主任。此外,小学生还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常见的有:模仿任课教师的字体、说话方式等。班主任是小学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因而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培养以及价值取向。
在笔者教学生涯中,笔者发现以下情况:班主任处事急躁,则学生急躁的倾向非常明显;班主任遵守纪律,则学生也遵守纪律。比如,笔者以前带班过程中,笔者板书相对潦草,笔者最先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直到有一次班级举行活动,班里同学都要上讲台讲一个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当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时,笔者才清晰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笔者努力改正,帮助学生纠正板书错误之处,学生还在学校板报评比中获得优秀奖。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好的标杆。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其成长与家长密不可分。在笔者教学过程中,常遇见两种家长:一种是积极型,即一周之类会主动打电话或发微信询问学生的情况;另一种是消极型,即老师不主动打电话告知家长学生情况,家长从来不询问,有些甚至连家长会都不参加。积极型家长则与班主任构建了两性的互动方式,便于双方掌握学生最近的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消极型家长则由于与班主任沟通不到位,则出现学生骗完老师骗家长的现象。因此,班主任应当积极的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自信的迎接未来。
首先,班主任可定期的组织家长会,搭建家长—老师—家长沟通的平台。班主任要定期组织一次家长会,譬如一学期一次。在家长会前,班主任可积极的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认真总结,对于学生表现良好或者学生表现进步较大的家长,可在会上向学生家长分享他们优秀的教育理念,相互交流。此外,班主任可请家长针对班主任的工作积极建言献策,针对有效的意见,班主任可采纳;针对无效的建议,班主任应该反思,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没有运用,如何进行规避。其次,班主任定期开展家访工作。班主任可到学生家中实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观察学生在家的表现。
四、培育良好的班风
洛克曾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也就是说他最终的样子是有周围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小学生周边的环境除了家也就是班级,即班级是小学生的另外一个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小学生行为的养成。因而培育良好健康的班风则是班主任的责任之一。
首先,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小学生处于一个爱玩的阶段。理解能流利并不强,是非观念没有完全形成,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引导过程中强制性灌输尊老爱幼、相互帮助的理念是行不通的,因而班主任可组织小学生多参与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团结互助、关心同学等,让他们深切的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可贵之处,由此来形成良好的班风。
其次,设置各种奖项,激励学生。小学生很容易羡慕别人,也很容易满足。因而可通过设置简单具体的奖励等措施激励他们,争做优秀的班级标兵。笔者带班过程中曾听取一个家长的建议,在班上设置小红花奖。小红花奖是老师根据学生的优秀表现而奖励小红花,小红花奖涉及:学习进步最快、帮助同学、帮家里人干活等项目,每学期针对班上各个项目表现优秀的同学奖励小红花,到学期结束时,该项目得到小红花最多的同学则是该项目的优秀标兵,并号召其他同学向该同学学习。此做法实施一段时间后班上班风明显好转,同学们团结友爱、积极向上,争做标兵。
学习是人终生的事业,小学阶段则是学习习惯、兴趣培养的初级阶段,所以小学班主任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有一个相对综合的认识,了解学生的优劣势,帮助他们不断的完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也要以身作则,给小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此外,也要积极的和家长联系,随时掌握小学生的心里状况,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最后,帮助人也要培育积极健康的良好班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自信的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
[1]任路伟.小学班主任学生观的教育学分析:基于小学课堂“排座位现象”的思考[J]与管理(小学版).2014(1):1-3.
[2]许秀聪.浅析小学班主任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01(11).
[3]任丽.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3):23.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工作;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教育内容有了新的要求,即改变传统以学习为主的学习与考核方式,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一改革不仅对学校提出了新要求,也对班主任工作提出新的目标,即班主任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培养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小学阶段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关乎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对人生未来的规划,因此培养小学生健康心态的这项重任任落在了家长、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身上。
一、全面了解学生
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由此可见,了解学生是班主任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石。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班主任才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发现不足与长处,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即学生家庭主要成员以及成员职业、文化程度,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学生的思想品德等。通过对学生充分了解,班主任才能對学生总体情况全面了解并综合分析,发现他们身上的优劣势,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记忆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件事:笔者曾经带的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曾经上课积极发言、助人为乐,是班里的开心果。但有一段时间,该学生闷闷不乐,上课不说话、下课作业完成情况比差,早上迟到、下课不回家,连曾经最喜欢的音乐课也表现平平。各科老师将情况反映给笔者,笔者观察一阵后,就跟这个同学谈心,结果无功而返,这个学生不愿意说话。最后笔者和这个学生的家长联系,家长告诉笔者学生在家里也不愿意说话,以为是学校老师批评或者学业压力大的缘故,没放在心上。后来笔者与家长数次交流,和班上其他同学交流,都无果。终于在某一天,笔者所带班的语文任课教师告诉笔者该学生这些行为的根源在于家里迎来了二胎后父母只爱弟弟不爱自己。由此可知,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随时掌握学生各个时期的心态,全面了解并综合分析,因材施教,让学生度过愉快的小学阶段。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不足等因素,对世界的认识基本来自于周围的成年人,因而很容易对周围的成人产生一种盲目的崇拜,尤其是班主任。此外,小学生还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常见的有:模仿任课教师的字体、说话方式等。班主任是小学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因而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培养以及价值取向。
在笔者教学生涯中,笔者发现以下情况:班主任处事急躁,则学生急躁的倾向非常明显;班主任遵守纪律,则学生也遵守纪律。比如,笔者以前带班过程中,笔者板书相对潦草,笔者最先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直到有一次班级举行活动,班里同学都要上讲台讲一个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当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时,笔者才清晰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笔者努力改正,帮助学生纠正板书错误之处,学生还在学校板报评比中获得优秀奖。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好的标杆。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其成长与家长密不可分。在笔者教学过程中,常遇见两种家长:一种是积极型,即一周之类会主动打电话或发微信询问学生的情况;另一种是消极型,即老师不主动打电话告知家长学生情况,家长从来不询问,有些甚至连家长会都不参加。积极型家长则与班主任构建了两性的互动方式,便于双方掌握学生最近的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消极型家长则由于与班主任沟通不到位,则出现学生骗完老师骗家长的现象。因此,班主任应当积极的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自信的迎接未来。
首先,班主任可定期的组织家长会,搭建家长—老师—家长沟通的平台。班主任要定期组织一次家长会,譬如一学期一次。在家长会前,班主任可积极的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认真总结,对于学生表现良好或者学生表现进步较大的家长,可在会上向学生家长分享他们优秀的教育理念,相互交流。此外,班主任可请家长针对班主任的工作积极建言献策,针对有效的意见,班主任可采纳;针对无效的建议,班主任应该反思,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没有运用,如何进行规避。其次,班主任定期开展家访工作。班主任可到学生家中实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观察学生在家的表现。
四、培育良好的班风
洛克曾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也就是说他最终的样子是有周围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小学生周边的环境除了家也就是班级,即班级是小学生的另外一个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小学生行为的养成。因而培育良好健康的班风则是班主任的责任之一。
首先,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小学生处于一个爱玩的阶段。理解能流利并不强,是非观念没有完全形成,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引导过程中强制性灌输尊老爱幼、相互帮助的理念是行不通的,因而班主任可组织小学生多参与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团结互助、关心同学等,让他们深切的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可贵之处,由此来形成良好的班风。
其次,设置各种奖项,激励学生。小学生很容易羡慕别人,也很容易满足。因而可通过设置简单具体的奖励等措施激励他们,争做优秀的班级标兵。笔者带班过程中曾听取一个家长的建议,在班上设置小红花奖。小红花奖是老师根据学生的优秀表现而奖励小红花,小红花奖涉及:学习进步最快、帮助同学、帮家里人干活等项目,每学期针对班上各个项目表现优秀的同学奖励小红花,到学期结束时,该项目得到小红花最多的同学则是该项目的优秀标兵,并号召其他同学向该同学学习。此做法实施一段时间后班上班风明显好转,同学们团结友爱、积极向上,争做标兵。
学习是人终生的事业,小学阶段则是学习习惯、兴趣培养的初级阶段,所以小学班主任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有一个相对综合的认识,了解学生的优劣势,帮助他们不断的完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也要以身作则,给小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此外,也要积极的和家长联系,随时掌握小学生的心里状况,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最后,帮助人也要培育积极健康的良好班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自信的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
[1]任路伟.小学班主任学生观的教育学分析:基于小学课堂“排座位现象”的思考[J]与管理(小学版).2014(1):1-3.
[2]许秀聪.浅析小学班主任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01(11).
[3]任丽.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