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实及其未来展望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_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书写中华民族新文化篇章,是新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新课题、新方向。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作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成为各个艺术门类聚焦的热点。2019年10月12日至13日,以“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第三届“盛京戏曲论坛”在沈阳举行,二十余位活跃在戏曲创作与理论研究前沿的专家、学者,通过探讨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深刻内涵,梳理“新中国、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戏剧创作的内在逻辑,回顾时代故事与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层关联,对中国故事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延展路径及发展方向进行了一次多维度、深层次的探讨。
  一、历史回望:
   经典的建构及其经验
  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不仅要认真梳理和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戏曲创作的优秀经验,还应在感受当下文化风气与过往的差异性的同时,更新文艺创作与戏剧发展的理论标尺,以守正接续传统的“脉”,以创新书写与时俱进的“魂”,深入民族文化肌理内部,创作出不负时代的经典。
  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认为,“新时代”不仅作为政治概念,也作为文化概念和文艺理论概念,越来越渗透到中国戏剧的创作中来。他用“三江汇流”形象地概括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西方现代文化传统、中国革命文化传统的交汇与融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理论标准去判定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每个人的艺术直觉其实都是在三种文化传统的长期滋养下生成的。只有站在“两创思想”的高度来回看“三江汇流”,才能看得到时代的高度,才能产生艺术的高峰,才有和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开阔的艺术胸襟和宏伟的精神格局。
  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中国分会理事、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胡薇指出,中国传统的戏剧和文化,亟待新的认知与审视。综合的戏剧传统在20世纪初被人为分割后,针对如何在继承传统戏曲优势的同时汲取现代戏剧的成果,戏剧前辈们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苦心孤诣的尝试、摸索和研究,力图将传统戏曲与话剧的优势重新组合。但是,要做到真正的继承和扬弃,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原创的精神,而不应在戏曲与话剧简单叠加的路上迷途难返。只有在传统中汲取营养、以传统去影响未来,立足本民族内在精神的提炼,关注民族性、注重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才能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国艺术自身的独特气质和特点。
  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廖夏璇认为,作为民族艺术、传统艺术,戏曲在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戏曲剧作家队伍人才辈出,几代剧作家薪火相传、持续接力,在创作上体现出“抱朴守正”和“与时俱进”的重要特点,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而“乡土中国”是对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概括,传统戏曲鲜明地反映了乡土社会的审美特征。随着“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逐渐转变,戏曲也经历了改良改造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建立新的叙事主体,反映世态风貌和时代症结,进而逐步沉淀出更多新的经典文本。
  二、现实观照:
   创作的误区及其反思
  《中国艺术报》新闻部副主任郑荣健以《论哲学与戏剧的精神同构》为题,首先以实用主义与概念化的历史及其根源为切入点,上溯到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并阐述了哲学的情感化与审美化,对当代戏曲的发展进行了深度的反思。他以当下的许多扶贫题材戏曲作品为例,认为这些剧目呈现的故事大多是孤立的、缺乏历史厚度和人文深度,贫困对于人物乃至一个群体命运感的作用是缺失的。从哲学概念上讲,就是只见表象不见本质、没有从更高维度去观照人面对贫困这一历史命运时的脆弱、挣扎和努力摆脱贫困时的精神转化史。在消费主义文化盛行、多元文化思潮涌动的语境中,亟需重新呼吁,强调积极的、理想的人文思潮和能够执着深化、气质高扬的创作实践。
  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白莲对当前的商业戏剧创作进行了反思。她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趣味性本就是应有之意,但是一味强调趣味性、娱乐性、技术性,也未必能讨得观众的欢心。我国每年生产的商业戏剧虽然数量众多,却并不一定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当前原创剧目能成为话题之作的已经是稀缺资源,若干年后能成为经典之作的更是少之又少。这势必要求多方扶植推动原创戏剧剧目创作,其历程会比较艰辛,时间也会比较漫长。在此过程中,加大经典剧目的复排和演出力度未免不是一条可行之路。
  重庆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波从剧本创作的实践环节入手,表达了自己对当前戏曲创作繁荣喧嚣的表象背后难以释怀的担忧。他认为,在国家大力倡导现实题材创作的大背景下,戏曲界逐渐弥漫开急功近利的情绪,呈现出难以遏制的攀比浮躁心态。这其中,在最为基础的戏曲剧本创作中,因为作品人物的趋同性和作品题材的狭窄性,导致戏曲剧本创作日益陷入一种自我僵化的创作局面,从而制约了最终舞台呈现上反映生活和时代的广度与深度。在面对今天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戏曲艺术所交出的答卷并不太令人满意,而戏曲剧本创作方面出现的问题,则是一个关键之点,只有首先在此突破和拓展,才能够从起始点上扩展戏曲艺术反映时代和生活的深广度。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之薇以“张曼君样式”为个案,以戏曲导演艺术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现代戏与现代戏曲的深层关联。她认为,运用什么样的舞台样式来表现现代生活,如何看待戏曲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如何处理戏曲与相邻舞台艺术的关系,在创作中如何通过吸收、借鉴、优化、创造、再生從而让现代戏与现代戏曲发生关联,是每一个现代戏创作的实践者都应探索的命题。进入21世纪,当导演越来越成为戏曲创作的主导力量时,那个能够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能够将剧本、演员、观众融为一体,能够将不同艺术手段有机融合为一个形象的实践者,必然会脱颖而出。“张曼君样式”之所以成立,在于其醒目的风格极力彰显着戏曲导演的主体性,其不拘一格的创造与戏曲民间性的自由气息互为缠绕,并在内容表达上对创作的盲区和禁忌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然而,当张曼君的现代戏作品在内容表达上出现缺憾时,“张曼君样式”也会显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众多导演陷入了对“张曼君样式”的生硬搬用和模仿之中,但却不能在其内容表达上注入新的层次,诸多有着歌舞元素和民间元素的“伪张曼君样式”需要被当前戏曲界的所有人警惕,恰当的形式、样式永远需要恰当的内容附丽。   此外,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丁琳、桂林市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丹以“非遗”视角下的北京曲艺和广西桂剧为切入点,对中国故事的地域篇章进行了阐述。周丹认为,“同质化”是当前大多数地方戏曲剧种共同面临的难题,地方戏曲剧种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如何处理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尚未在业内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创作者甚至以京剧、昆曲等“大剧种”为圭臬,对本土剧种进行了舍本逐末的“改造”,导致本土剧种主体性逐渐丧失,进而加剧了地方剧种的传承危机,长此以往,中国戏曲“百花齐放”的绚丽景象将不复存在。
  三、未来展望:
   延展的路径及其方向
  罗怀臻在提出“三江匯流”的新时代文艺创作标准的基础上,进而提炼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基本方向:一要把古代故事讲给现代人听,在处理历史题材、古代题材时要注入现代意识;二要把革命故事讲给年轻人听,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以及塑造的各个时期的英雄模范,一定要经得住普通人的人情人性考量,尤其要让没有经历过过去年代生活、没有参与过革命进程的年轻人信服;三要把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听,让外国人不仅看到中国人怎么演戏,更看到中国人怎么生活、怎么思考,让中国戏剧真正走向世界,从而融入世界戏剧的大循环。
  郑荣健认为《北京法源寺》是近年来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佳作,它的构思首先就是“哲学地俯瞰”,或者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是“像雄鹰一样翱翔俯瞰”;同时,它又是扎根于历史现场、从人的具体性格出发的。“俯瞰”不是倨傲,也不是瞧不起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及其趣味,而是作为创作主体,需要有高远的立意,要看到大历史、大命运,如此方能避免匍匐于具体事件中直不起腰、抬不起头。文艺是要给人以理想光芒的,其乐融融地解决家长里短,那不叫理想光芒,那叫情感安抚。前者有力量,而后者是缺乏力量的。
  黄波在指出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的人物和题材局限性的同时,进而提出了自己对当下戏曲剧本创作拓展路径的见解。他认为,戏曲现代戏更应该关注我们时代的普通人、劳动者等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这样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其实更加考验我们对于戏曲反映时代精神、揭示生活本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眼光与功力,同时这也是充分检验我们坚守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立场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个性斐然的戏剧人物形象,才可能汇聚成关于我们这个时代、关于时代精神的众生相。特别是在当下英模报告剧、宣传报道剧、好人好事剧和行业方案剧充斥舞台的时候,这种聚焦普通小人物的戏剧作品或许具有某种不可或缺的价值,这样的作品或许才能够真正传承古今中外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宝贵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
  本次论坛主题鲜明、时代感强,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还是从事创作实践的艺术家,他们都能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多维的学术视角来讨论“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主题,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对戏曲创作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反思,进而对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切实的方法和思路。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虽说现实与虚构之于任一艺术品,皆如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错落其间,明灭而不可辨认,然则后来者作为企图破解作品内在世界的“闯入者”,多多少少都意欲从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现实处境入手,猜测其创作动机,分析其作品机理,借此得以窥探一个伟大灵魂的隐秘角落。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便是一部激发了我如上好奇的作品。里赫特的演绎刚健沉郁,齐柏丝坦的演绎孤独忧郁,齐默尔曼的演绎细腻汹涌,其间不变的,是俄罗
期刊
2018年11月15至17日,罗伯特·威尔逊与杜塞尔多夫戏剧院《睡魔》作为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上演于上海大剧院。开演前许多观众持观望态度,演出后迎来掌声和热议。哥特风、魔幻故事、高端先锋的舞台技术……罗伯特·威尔逊这一次用《睡魔》展示的这个陌生而迷人的世界,说服你了吗?听听我们“海上青年戏剧沙龙”的评论者怎么说。  专属导演自身的美学风格  19世纪末导演一职正式在戏剧的创作中亮相,
期刊
舞踏之缘起  舞踏,为今日世界最知名的现代舞蹈风格之一,由西方舞蹈、西方戏剧,以及传统日本舞蹈剧场所共同融合而成的独特现代艺术形式。由于强烈的文化风格,因此常被人误解成源自日本的传统舞蹈。事实上,日本舞踏风格的产生,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大野一雄与土方巽两人的合作创作。  当两人最初相识之时,大野一雄就向土方巽分享曾在德国学习的现代舞,土方巽则向大野一雄介绍他个人所喜爱的“堕落”文学,比如作家让
期刊
“愤怒是我的食物……我们在愤怒的时候,应当保持天后般的尊严。”  ——伏伦妮亚,《科里奥兰纳斯》  《科里奥兰纳斯》是一部颇为纯粹的莎士比亚悲剧。古罗马英雄马歇斯生来神武,因战而得科里奥兰纳斯尊号,却天性孤高,鄙弃平民。在利益与权力双重推动下,两位护民官鼓动民意,驱逐了马歇斯。被流放后的马歇斯转投敌军,意在攻入罗马复仇。最终却被母亲劝服,放弃反攻罗马,最终惨死于敌人剑下。  NTLive摄制的版本
期刊
从视觉到舞台  在欧洲,舞台跨界已经逐渐成为艺术家创作中的常态,很多作品已经无法用传统的演出类别界定,艺术家之间的跨领域合作以及从其他领域转型为戏剧导演的艺术家赋予了剧场艺术更多新的可能。在当今的法国戏剧舞台之上,菲利普·肯恩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在菲利普·肯恩职业生涯最初的十余年间,他的身份是当代艺术展的布展设计师和歌剧戏剧作品的舞美设计。2003年,一股强烈的自我表达的创作冲动,促使他
期刊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积极探索“破圈”新模式,推出一系列线上直播节目,包括最新推出的首档以头脑风暴为创作原型的脱口秀节目《幕间恰恰》。在特殊时期上话持续用声音治愈心灵的音频节目《剧场的耳朵》,包括《口袋抓马》《剧场人的年度书单》《宅玩有戏》等多个内嵌栏目展示了经典美文读物、国内外业界专家戏剧讲座、剧场人的好书推荐、戏剧教育小课程……通过整合上话线下线上平台资源,让剧场艺术与观众之间通过线上
期刊
马修·伯恩的舞剧作品已经成为当代舞坛最引人瞩目的艺术创作,尤其是他大胆创意,将古典经典文本故事进行当代演绎的诸部作品,都足以引起舞蹈界的集体思考。这一版《灰姑娘》将美好的爱情童话放置在战火纷飞、炮火连天的二战,放置在遭受德国法西斯肆虐轰炸的伦敦。看完整部作品,导演的执导意图昭然若揭,笔者认为那就是:纯真与善良可以扫逐黑暗和浮华,唤醒良知与觉醒。灰姑娘在这部剧中就是一个符号的化身,她无疑就是黑暗和浮
期刊
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亨利克·易卜生一生共创作了26个剧本,《群鬼》是其“社会问题剧”系列中的一部重要著作。2014年,挪威国家芭蕾舞团根据同名戏剧作品改编创作的舞剧《群鬼》在当地首演后,得到国际舞坛的好评。2018年,适逢易卜生诞辰190周年,挪威国家芭蕾舞团携舞剧《群鬼》来到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观众有幸通过这部舞剧作品,看到挪威舞蹈编导用独特的视角对原著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和解构,看
期刊
在2018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格鲁吉亚科捷·马加尼什维里国立戏剧院带来的《皆大欢喜》,充满着爱与恋的甜美哀伤、旺盛生命的灵巧与优雅,是我近年在剧场看到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上乘之作。看完联想到剧中的一句轻快又诗意的台词:“恋爱中所有凭青春跨野马的任性和一股傻劲儿做出来的事,都是顶好的。”英国《卫报》曾评论道:“如果格鲁吉亚的所有戏剧水准都能接近马加尼什维里国立戏剧院,那么戏评家一定会是这片土地
期刊
此轮上海站的巡演中,马修·伯恩版《灰姑娘》采用了“舞蹈剧场”的概念,相较于前年《睡美人》上演时所用的“芭蕾舞剧”,这一提法更为准确。伯恩注重“剧”在作品中的地位,他强调故事情节的逻辑和人物情感的真实,且热爱探寻剧场的多样性,编舞上也不拘泥于古典芭蕾语汇。时隔二十年,我们依然惊叹于伯恩在《灰姑娘》中挥洒的大胆想象,但同时也为他探索“舞蹈剧场”时所面临的局限而感到遗憾。  一  伯恩版《灰姑娘》的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