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在加快。中国加入WTO,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中国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增加,对其要求也更高,需要的是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而我国的传统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忽视听、说、写等技能的培养,结果出现一大批“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学生不能就工作的内容进行正常的交际,以致社会用人单位认为学生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实际操作能力十分低下,英语教学被认为是“费时低效”“一壶烧不开的水”。因此,推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迫在眉睫。
一、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
虽然我国的英语教学已取得一定成绩,教学改革也略有成效,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还远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外交往日趋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有人曾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他们的数据表明,听、说、读、写、译各技能中,听、读、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而员工的听、说能力却最为薄弱。被调查的用人单位认为“人世”后英语在涉外接待、获取专业知识、日常交流、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使用机会将会增加。这就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全面发展他们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
我国的高校招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而且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这就出现了大班上课、师资短缺、教学资源享用率低等情况。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需要改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和设备,变革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依然有许多教师看不到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以“高过级率”为目标。课堂上“填鸭式”教学,讲解词语,分析语法点,反复举例说明,逐句翻译课文,搞题海战术。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其结果学生忙于记笔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了。这种观念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背道而驰,培养出来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较差,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依然有“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素质”的倾向。具体表现在现在很多学校课程设置以精读课为主、泛读课为辅,轻视口语、写作和翻译教学;强调课堂教学,忽视第二课堂教学;应试教学严重,以“过级率”为主要目标,无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没有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目前的教学模式大多还是沿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陈旧的程序,教学方法多用语法—翻译法。课堂上教师是“主角”,主要是教师语言输入为主,学生语言运用为辅,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交际能力。有调查显示,68.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太多或过多,54.7%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只是偶尔才有小组活动,70.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偏重语言点的讲解,76.6%学生感觉课堂教学用的是语法翻译法,其次是听说法,只有10.6%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使用交际法(邹晓玲,2000)。旧的教学模式的缺点在于:1)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主动性的发挥;2)教学过程程序化,忽略语境、情感等学习因素;3)重语法、阅读训练,忽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4)把全体学生等同看待,忽略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5)重“教”轻“学”,忽略学生“学习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学手段单一。虽然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但依然可见“教师—黑板—教材—录音机”为主的教学模式。单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手段,无法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难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也就很难长久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结果老师劳心劳力,学生却感到枯燥乏味,取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5.教学评估手段不科学。现在对学生的评估依然以“笔试”为主。以前很多大学将“四六级”成绩与毕业证、学士证挂钩,结果使教学围绕考试转,培养出一大批“高分低能”、“哑巴英语”学生。即使现在仍然有某些高校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有报道称重庆市高校到2005年初步要求大学本科生过了六级才能拿到学位(摘自《中国外语网》2002年4月6日9时20分的报道)。四、六级考试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暴露无疑。现在是该考虑采用何种评估手段才真正能推动英语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育部大力推进英语教学改革
面对我国的英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早在1996年11月就部署九所重点高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内容涉及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测试体系等。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非常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两次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专文,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教育部部长周济把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指出《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作为重要内容,其中包括“改革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标准、手段和考试方法,推动基于计算机的个性化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
教育部多次组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会议,出台多项改革文件及方案,并采取三项措施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一是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基于计算机的英语教学改革;二是改革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由过去的以阅读理解为主的教学目标向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转变;三是进一步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充分发挥考试引导教学改革的作用。
二、如何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1.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传统教学观念以教为中心,重视教的方法,忽视学的策略,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语言学习从语言输入到语言知识,再到语言运用,其中语言技能的获得要靠学生大量的实践才能完成,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改变传统观念,以学生为中 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培养运用外语的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几方面: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由教师“传授知识”向学生“主动学习”转变,使学生主动寻求知识,进行语言实践,获取语言技能;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掌握语言学习规律,让学生学会“自学”;3)注重差异性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方法各异,因此要因材施教;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大胆设想,独立思考,求实务新。
2.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目标都是与该阶段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外语教育也不例外。目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我国的外语人才需求量剧增,对外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语言技能重要性的排序是:听(71.4%)、读(64.3%)、说(61%)(转引自蔡基刚,2003)。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综合运用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对口语及写作能力更为不满。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感到不满,感到教师教的无用,自己花钱上培训班。针对以上这些状况,笔者认为与其让学生参加耗资巨大的学习班,不如合理调整教学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平衡发展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多次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必须由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性实用能力上,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外语教学,不仅要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现代教育要求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里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因此,应该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外语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高尚思想道德;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一方面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语言技能。另一方面,则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上课不仅有粉笔、黑板、录音机,还有各种教具、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器官功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加大授课量和学习时间;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交际能力。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拓展视野,扩大信息量,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弥补自身不足,迅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现代教学模式应该是依托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三)重视第二课堂教学
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语言应用能力,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完成,而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外学以致用,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种场合中。例如,充分利用“英语角”,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定期组织口语竞赛、朗读比赛、词汇竞赛、戏剧表演等,调动学生兴趣和热情,积极投身于英语学习;利用学校调频电台、广播台播放英文节目,利用多媒体周末为学生播放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寓学习于娱乐中;利用校园网、因特网让学生自主学习,探讨问题;开办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其知识层次和理论水平,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改革教学评估手段
正确科学地教学评估手段会促进教学的发展和学生技能的提高;反之,不科学的评估方式则会误导教师和学生,导致语言能力培养失衡,阻碍教学的发展。目前对学生能力的评估主要靠“考试”,尤其是“笔试”,而且大多是一个学期末的“终结性评测”。这种评估手段使得学生不得不以考试为中心,花费大量时间去掌握语言点和作题技巧,考试前大搞突击和强化,误导他们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使得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不平衡。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改革教学评估手段,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全面测试,最好加权相等,以促进综合能力提高;考试减少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考察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及平时成绩的比重,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和综合技能的全向发展。
一、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
虽然我国的英语教学已取得一定成绩,教学改革也略有成效,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还远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外交往日趋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有人曾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他们的数据表明,听、说、读、写、译各技能中,听、读、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而员工的听、说能力却最为薄弱。被调查的用人单位认为“人世”后英语在涉外接待、获取专业知识、日常交流、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使用机会将会增加。这就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全面发展他们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
我国的高校招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而且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这就出现了大班上课、师资短缺、教学资源享用率低等情况。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需要改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和设备,变革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依然有许多教师看不到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以“高过级率”为目标。课堂上“填鸭式”教学,讲解词语,分析语法点,反复举例说明,逐句翻译课文,搞题海战术。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其结果学生忙于记笔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了。这种观念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背道而驰,培养出来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较差,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依然有“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素质”的倾向。具体表现在现在很多学校课程设置以精读课为主、泛读课为辅,轻视口语、写作和翻译教学;强调课堂教学,忽视第二课堂教学;应试教学严重,以“过级率”为主要目标,无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没有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目前的教学模式大多还是沿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陈旧的程序,教学方法多用语法—翻译法。课堂上教师是“主角”,主要是教师语言输入为主,学生语言运用为辅,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交际能力。有调查显示,68.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太多或过多,54.7%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只是偶尔才有小组活动,70.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偏重语言点的讲解,76.6%学生感觉课堂教学用的是语法翻译法,其次是听说法,只有10.6%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使用交际法(邹晓玲,2000)。旧的教学模式的缺点在于:1)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主动性的发挥;2)教学过程程序化,忽略语境、情感等学习因素;3)重语法、阅读训练,忽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4)把全体学生等同看待,忽略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5)重“教”轻“学”,忽略学生“学习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学手段单一。虽然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但依然可见“教师—黑板—教材—录音机”为主的教学模式。单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手段,无法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难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也就很难长久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结果老师劳心劳力,学生却感到枯燥乏味,取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5.教学评估手段不科学。现在对学生的评估依然以“笔试”为主。以前很多大学将“四六级”成绩与毕业证、学士证挂钩,结果使教学围绕考试转,培养出一大批“高分低能”、“哑巴英语”学生。即使现在仍然有某些高校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有报道称重庆市高校到2005年初步要求大学本科生过了六级才能拿到学位(摘自《中国外语网》2002年4月6日9时20分的报道)。四、六级考试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暴露无疑。现在是该考虑采用何种评估手段才真正能推动英语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育部大力推进英语教学改革
面对我国的英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早在1996年11月就部署九所重点高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内容涉及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测试体系等。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非常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两次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专文,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教育部部长周济把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指出《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作为重要内容,其中包括“改革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标准、手段和考试方法,推动基于计算机的个性化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
教育部多次组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会议,出台多项改革文件及方案,并采取三项措施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一是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基于计算机的英语教学改革;二是改革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由过去的以阅读理解为主的教学目标向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转变;三是进一步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充分发挥考试引导教学改革的作用。
二、如何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1.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传统教学观念以教为中心,重视教的方法,忽视学的策略,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语言学习从语言输入到语言知识,再到语言运用,其中语言技能的获得要靠学生大量的实践才能完成,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改变传统观念,以学生为中 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培养运用外语的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几方面: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由教师“传授知识”向学生“主动学习”转变,使学生主动寻求知识,进行语言实践,获取语言技能;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掌握语言学习规律,让学生学会“自学”;3)注重差异性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方法各异,因此要因材施教;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大胆设想,独立思考,求实务新。
2.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目标都是与该阶段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外语教育也不例外。目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我国的外语人才需求量剧增,对外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语言技能重要性的排序是:听(71.4%)、读(64.3%)、说(61%)(转引自蔡基刚,2003)。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综合运用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对口语及写作能力更为不满。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感到不满,感到教师教的无用,自己花钱上培训班。针对以上这些状况,笔者认为与其让学生参加耗资巨大的学习班,不如合理调整教学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平衡发展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多次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必须由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性实用能力上,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外语教学,不仅要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现代教育要求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里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因此,应该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外语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高尚思想道德;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一方面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语言技能。另一方面,则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上课不仅有粉笔、黑板、录音机,还有各种教具、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器官功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加大授课量和学习时间;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交际能力。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拓展视野,扩大信息量,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弥补自身不足,迅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现代教学模式应该是依托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三)重视第二课堂教学
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语言应用能力,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完成,而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外学以致用,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种场合中。例如,充分利用“英语角”,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定期组织口语竞赛、朗读比赛、词汇竞赛、戏剧表演等,调动学生兴趣和热情,积极投身于英语学习;利用学校调频电台、广播台播放英文节目,利用多媒体周末为学生播放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寓学习于娱乐中;利用校园网、因特网让学生自主学习,探讨问题;开办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其知识层次和理论水平,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改革教学评估手段
正确科学地教学评估手段会促进教学的发展和学生技能的提高;反之,不科学的评估方式则会误导教师和学生,导致语言能力培养失衡,阻碍教学的发展。目前对学生能力的评估主要靠“考试”,尤其是“笔试”,而且大多是一个学期末的“终结性评测”。这种评估手段使得学生不得不以考试为中心,花费大量时间去掌握语言点和作题技巧,考试前大搞突击和强化,误导他们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使得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不平衡。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改革教学评估手段,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全面测试,最好加权相等,以促进综合能力提高;考试减少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考察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及平时成绩的比重,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和综合技能的全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