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研究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加强干预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研究我院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护理操作干预,对比护理前后患者满意度差异性。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前患者总满意率为78%,实施护理干预后满意率上升至92%,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急诊护理操作难度大且较复杂,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干预有利于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关键词】 急诊护理 问题 护理干预 满意度
急诊护理每日面对的患者通常病情较急,护理操作内容较多且具有明显的复杂性,要求护理人员在各项操作中能够熟练、沉稳、快速的完成,提升急诊护理有效性[1]。但我院在急诊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急诊护理有效性。本院于2014年8月开始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护理干预,取得了滿意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8月-2015年7月展开研究,第一年选取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加强了护理干预的第二年另选取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患24例,女患26例;平均年龄(43.9±6.1)岁。观察组中男患23例,女患27例;平均年龄(45.4±5.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在我院2013年8月-2014年7月期间观察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于2014年8月-2015年7月期间针对上一年同期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操作如下:
1.2.1 加强沟通
急诊护理中,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是前期了解患者病情、病因的主要方式。护理人员应相互配合,通过患者的表情、肢体、动作、语言等初步了解患者病情程度[2]。向患者家属用简明的语言了解患者疾病出现原因以及既往病史,安抚患者及其家属情绪,提升急诊护理操作的流畅性。护理人员应具有换位思考意识,站在患者的角度帮助其提升信任感与安全感[3]。在沟通交流过程中需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急患者所急,给患者良好的护理援助与心理安慰,提升自身护理责任心。
1.2.2 合理排班
相对于普通科室的护理人员而言,急诊护士在工作压力上更具有紧张感,因此在高强度的护理工作下难免会发生错误。护士长在对护理人员的排班上应更具合理性,避免长时间加班影响其护理质量。可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好的抢救环境,例如将传统的开放式抢救逐渐过渡到半封闭式抢救,尽可能减少患者家属在一旁的不良影响,确保急诊抢救现场只有医护人员在场。
1.2.3 提升护理技术
护理人员在急救操作上也应提升自身操作技术,例如对患者穿刺时尽可能一次性穿刺成功;为患者气管插管时需要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完成,确保一次性插管。对患者病情的初步评估需准确而快速,可采用一体化流程护理模式,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对抢救效率带来的不良影响[4]。对于一些急诊常见操作,例如为患者测量血压、心率、生命体征的监测等,确保每位护理人员均熟练掌握。
1.2.4 提升防范观念
虽说急诊护理中各项操作均需快速完成,但在此阶段护理人员也应加强自我防范观念,尤其是对急危重症患者,应将其病情及各项操作准确、真实、完整的记录。若在救治过程中存,家属拒绝救治或其它影响救治的情况,均需要家属签字确认。这样一来,护理人员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得到普及,避免由于操作过程中未及时取证造成自身合法权益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工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显示,实施护理干预前满意度为%,实施后满意度达到%,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结果见下表:
3 讨论
急诊护理相对于其它科室而言更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大多患者病情复杂、起病急且可能危及到生命,因此患者及家属均存在焦虑情况,对治疗的期望值较高。但由于急诊护理中病人数量较多、护理操作复杂且护理人员不足,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期望值往往难以达到目标要求,影响满意度。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急诊科室中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点。①沟通问题。由于护理人员在急诊科室中工作较为繁忙,因此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接待服务上可能有所缺失,在语言上存在一定冷漠、急躁情况,影响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同时,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多数患者初次就诊,对挂号、交费、取药等程序不明确,在询问时护理人员无法用耐心、细心的态度来解答,通常语气上存在命令感,容易引发患者的反感,为纠纷埋下隐患。②操作技术问题。急诊科室中的护理人员虽然在日常工作中历经磨练,但难免会遇到特殊事件。由于能力以及护理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护理人员在特殊事件的处理以及患者病情的超前判断上有所欠缺。急救护理中,一些偏向技术性的操作在具体实施上不熟练,例如气管插管、留置针穿刺、除颤术等。③自我保护意识方面。护理流程及记录是每位护理人员均应准确完成的工作,但由于急诊护理中工作强度较大不,多数护理记录是在下班后通过回忆来完成的,存在缺项漏项、记录不完整、不齐全情况。且在急诊工作中对于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操作,可能在未征得家属意见时便执行,由于缺少家属的签名,在后期若出现医疗纠纷则极易成为隐患及证据。总之,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干预有利于护理操作的质量安全性及满意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玲. 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预防策略探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8(21):302-303.
[2]孙琳,韩小琴,傅晓娟,杨国斌. 急诊护理风险中的伦理问题和应对策略[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05(11):639-641.
[3]袁明艳,陈琳. 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吉林医学,2014,32(28):7326.
[4]王福贤,王洋. 试论急诊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4(26):310-311.
【关键词】 急诊护理 问题 护理干预 满意度
急诊护理每日面对的患者通常病情较急,护理操作内容较多且具有明显的复杂性,要求护理人员在各项操作中能够熟练、沉稳、快速的完成,提升急诊护理有效性[1]。但我院在急诊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急诊护理有效性。本院于2014年8月开始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护理干预,取得了滿意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8月-2015年7月展开研究,第一年选取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加强了护理干预的第二年另选取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患24例,女患26例;平均年龄(43.9±6.1)岁。观察组中男患23例,女患27例;平均年龄(45.4±5.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在我院2013年8月-2014年7月期间观察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于2014年8月-2015年7月期间针对上一年同期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操作如下:
1.2.1 加强沟通
急诊护理中,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是前期了解患者病情、病因的主要方式。护理人员应相互配合,通过患者的表情、肢体、动作、语言等初步了解患者病情程度[2]。向患者家属用简明的语言了解患者疾病出现原因以及既往病史,安抚患者及其家属情绪,提升急诊护理操作的流畅性。护理人员应具有换位思考意识,站在患者的角度帮助其提升信任感与安全感[3]。在沟通交流过程中需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急患者所急,给患者良好的护理援助与心理安慰,提升自身护理责任心。
1.2.2 合理排班
相对于普通科室的护理人员而言,急诊护士在工作压力上更具有紧张感,因此在高强度的护理工作下难免会发生错误。护士长在对护理人员的排班上应更具合理性,避免长时间加班影响其护理质量。可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好的抢救环境,例如将传统的开放式抢救逐渐过渡到半封闭式抢救,尽可能减少患者家属在一旁的不良影响,确保急诊抢救现场只有医护人员在场。
1.2.3 提升护理技术
护理人员在急救操作上也应提升自身操作技术,例如对患者穿刺时尽可能一次性穿刺成功;为患者气管插管时需要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完成,确保一次性插管。对患者病情的初步评估需准确而快速,可采用一体化流程护理模式,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对抢救效率带来的不良影响[4]。对于一些急诊常见操作,例如为患者测量血压、心率、生命体征的监测等,确保每位护理人员均熟练掌握。
1.2.4 提升防范观念
虽说急诊护理中各项操作均需快速完成,但在此阶段护理人员也应加强自我防范观念,尤其是对急危重症患者,应将其病情及各项操作准确、真实、完整的记录。若在救治过程中存,家属拒绝救治或其它影响救治的情况,均需要家属签字确认。这样一来,护理人员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得到普及,避免由于操作过程中未及时取证造成自身合法权益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工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显示,实施护理干预前满意度为%,实施后满意度达到%,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结果见下表:
3 讨论
急诊护理相对于其它科室而言更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大多患者病情复杂、起病急且可能危及到生命,因此患者及家属均存在焦虑情况,对治疗的期望值较高。但由于急诊护理中病人数量较多、护理操作复杂且护理人员不足,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期望值往往难以达到目标要求,影响满意度。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急诊科室中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点。①沟通问题。由于护理人员在急诊科室中工作较为繁忙,因此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接待服务上可能有所缺失,在语言上存在一定冷漠、急躁情况,影响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同时,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多数患者初次就诊,对挂号、交费、取药等程序不明确,在询问时护理人员无法用耐心、细心的态度来解答,通常语气上存在命令感,容易引发患者的反感,为纠纷埋下隐患。②操作技术问题。急诊科室中的护理人员虽然在日常工作中历经磨练,但难免会遇到特殊事件。由于能力以及护理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护理人员在特殊事件的处理以及患者病情的超前判断上有所欠缺。急救护理中,一些偏向技术性的操作在具体实施上不熟练,例如气管插管、留置针穿刺、除颤术等。③自我保护意识方面。护理流程及记录是每位护理人员均应准确完成的工作,但由于急诊护理中工作强度较大不,多数护理记录是在下班后通过回忆来完成的,存在缺项漏项、记录不完整、不齐全情况。且在急诊工作中对于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操作,可能在未征得家属意见时便执行,由于缺少家属的签名,在后期若出现医疗纠纷则极易成为隐患及证据。总之,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干预有利于护理操作的质量安全性及满意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玲. 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预防策略探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8(21):302-303.
[2]孙琳,韩小琴,傅晓娟,杨国斌. 急诊护理风险中的伦理问题和应对策略[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05(11):639-641.
[3]袁明艳,陈琳. 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吉林医学,2014,32(28):7326.
[4]王福贤,王洋. 试论急诊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4(26):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