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当代教育现状的探讨,指出当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决定我国现阶段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透彻的认识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制度,从多方面入手,从其本质问题入手,发扬其优点,改正其缺点。
关键词:教育公平;终身教育;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公平问题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长期的理念。从古代先儒孔子的有教无类,到柏拉图的教育公平理想,以及现代教育中的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及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公平。教育公平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正如学者们把教育公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即“有学上”,人人都有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第二是受教育的质量公平,即“上好学”,人人都有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第三是使受教育的效果公平,即“上学好”,人人都有得到好的教育后产生好的效果的公平。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问题上,我国已经大体实现了第一个层次上的平等。而第二层次的教育公平,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公平还远远没有达到。在中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甚至班级之间的教育质量不公平比比皆是。择校风、学区房都直接说明了教育不公平的严重程度。
(二)创新不足、脱离现实的问题
邓小平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应该面向未来,在今天看来这一要求依然十分急迫。如今中国正处于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叠加、经济新常态、全面改革的关键时期,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然而,今天的教育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它是否能够为现代化提供需要的人才,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思想准备。我们的教育没有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反而好像落在后面。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不仅要面向现在,更要面向未来。未来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与急迫的形势相比,现在的教育似乎难以担此重任。
(三)终身教育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随着知识更新换代节奏越来越快,人人都要不断学习、终生学习。终身教育存在泛在性、非正式性、社会性、情境性、适应性等特点,而传统教育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匹配这种学习需求。
二、现代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在现代社会的大机器生产中,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相互作用下,我国正在迅猛发展,复杂的劳动使劳动者仅仅凭借自身的体力和传统的技能去操作已不再可能,劳动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相当水平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懂得机器的性能,能够正确地操纵机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这种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要培养出现代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者和科学技术人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的系统学习和专门培训。学校教育的职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但要为统治阶级自身培养管理国家和企业的人才,也要培养和训练普通劳动者。教育需要普及。教育对象需要扩大。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大机器生产,对广大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懂得科学技术,通晓生产原理,掌握现代生产知识、技能。这样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是基础,生产技术素质是条件,仅仅靠脱离生产的教育或是没有教育的生产过程是很难培养成的,只有通过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因此,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现代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反映生产的要求。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三)教育科学化和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
由于现代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从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历史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完整课程,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由于教育的逐步普及和教育對象的不断扩大,古代学校教育的个别教育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相适应的以集体教学为基本特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课程体系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国经济模式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教育却基本上还在统一、集中的旧模式中运行。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是始于本世纪30年代的一种单一的必修课体制,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计划和大纲编定的,以指令性要求在全国执行。这种单一的课程体系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富有创造个性的一代新人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端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培养目标看
原有的课程体系从指导思想上,偏于承接传统,总结历史,对面向未来考虑不多。
(二)从课程结构看
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比例上,重理轻文,数、理、化等学科课时比重过大。在硬性课程和弹性课程的比例上,重必修课,没有课外活动、选修课的基本地位,而必修课并开课程门类又过多。
(三)从学科内容看
各学科内容多是为升学考试服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学科知识安排片面追求深度和难度,忽视广度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
(四)从方法上看
原有课程体系因过分强调学科进度、程度的统一要求,因而往往导致采取灌输的教学方法,难以进行启发和比较,难以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总之,“必修课一统天下”的课程体系单一、僵化、缺乏吸引力,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势在必行的。教育改革应一切从人出发。应以育人、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就是把人变好。
参考文献:
[1]陈云昌.浅探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意义[J].
[2]王丽红.论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教书育人[J].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鲁鹏威(1975—),男,辽宁本溪人,法学硕士,讲师。
关键词:教育公平;终身教育;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公平问题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长期的理念。从古代先儒孔子的有教无类,到柏拉图的教育公平理想,以及现代教育中的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及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公平。教育公平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正如学者们把教育公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即“有学上”,人人都有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第二是受教育的质量公平,即“上好学”,人人都有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第三是使受教育的效果公平,即“上学好”,人人都有得到好的教育后产生好的效果的公平。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问题上,我国已经大体实现了第一个层次上的平等。而第二层次的教育公平,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公平还远远没有达到。在中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甚至班级之间的教育质量不公平比比皆是。择校风、学区房都直接说明了教育不公平的严重程度。
(二)创新不足、脱离现实的问题
邓小平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应该面向未来,在今天看来这一要求依然十分急迫。如今中国正处于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叠加、经济新常态、全面改革的关键时期,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然而,今天的教育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它是否能够为现代化提供需要的人才,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思想准备。我们的教育没有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反而好像落在后面。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不仅要面向现在,更要面向未来。未来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与急迫的形势相比,现在的教育似乎难以担此重任。
(三)终身教育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随着知识更新换代节奏越来越快,人人都要不断学习、终生学习。终身教育存在泛在性、非正式性、社会性、情境性、适应性等特点,而传统教育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匹配这种学习需求。
二、现代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在现代社会的大机器生产中,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相互作用下,我国正在迅猛发展,复杂的劳动使劳动者仅仅凭借自身的体力和传统的技能去操作已不再可能,劳动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相当水平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懂得机器的性能,能够正确地操纵机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这种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要培养出现代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者和科学技术人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的系统学习和专门培训。学校教育的职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但要为统治阶级自身培养管理国家和企业的人才,也要培养和训练普通劳动者。教育需要普及。教育对象需要扩大。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大机器生产,对广大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懂得科学技术,通晓生产原理,掌握现代生产知识、技能。这样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是基础,生产技术素质是条件,仅仅靠脱离生产的教育或是没有教育的生产过程是很难培养成的,只有通过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因此,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现代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反映生产的要求。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三)教育科学化和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
由于现代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从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历史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完整课程,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由于教育的逐步普及和教育對象的不断扩大,古代学校教育的个别教育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相适应的以集体教学为基本特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课程体系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国经济模式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教育却基本上还在统一、集中的旧模式中运行。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是始于本世纪30年代的一种单一的必修课体制,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计划和大纲编定的,以指令性要求在全国执行。这种单一的课程体系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富有创造个性的一代新人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端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培养目标看
原有的课程体系从指导思想上,偏于承接传统,总结历史,对面向未来考虑不多。
(二)从课程结构看
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比例上,重理轻文,数、理、化等学科课时比重过大。在硬性课程和弹性课程的比例上,重必修课,没有课外活动、选修课的基本地位,而必修课并开课程门类又过多。
(三)从学科内容看
各学科内容多是为升学考试服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学科知识安排片面追求深度和难度,忽视广度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
(四)从方法上看
原有课程体系因过分强调学科进度、程度的统一要求,因而往往导致采取灌输的教学方法,难以进行启发和比较,难以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总之,“必修课一统天下”的课程体系单一、僵化、缺乏吸引力,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势在必行的。教育改革应一切从人出发。应以育人、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就是把人变好。
参考文献:
[1]陈云昌.浅探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意义[J].
[2]王丽红.论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教书育人[J].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鲁鹏威(1975—),男,辽宁本溪人,法学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