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书》相传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兵书,该书用言简意赅的语言阐述了极其深刻的军事、哲学、伦理原理。反义词的大量使用是此书的一大特色,也正是通过反义词的运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说理透彻,揭示矛盾鲜明有力。本文从语义对立情况等角度分析《素书》反义词的构成,从中看出古今汉语存在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素书》 反义词 语义
一、引言
《素书》相传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兵书,旧本题汉代黄石公撰写。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隐士,曾经在江苏下邳的圮桥上授给张良一部兵书①,说:“读此则为帝王师矣。”张良后来果真做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军师,辅佐刘邦灭了楚王项羽,统一了天下。《素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各家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法则,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慧之作。
《素书》全文分六篇:《原始章》《正道章》《求人之志章》《本德宗道章》《道义章》《安礼章》,共一千三百多字。《素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军事、伦理、哲学价值,而且在写作上也很有特点。全文一千三百多字中使用了六十多对反义词,反义词的大量运用,使文章言简意赅,揭示矛盾鲜明有力,语言精警含蓄,造诣深厚,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
反义词是某一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对词。反义词应该有相同的意义范畴,其意义中只要有一个意义相反或相对,就可以构成一对反义词。另外,反义词中两个意义不能有重合的部分。依据这两个标准,《素书》中共有反义词67对。
二、《素书》反义词的语言学分类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反义词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语言的反义词,即以客观事物、现象的矛盾对立为基础,在语言中构成的固定的反义词;一类是语境的反义词,即在语言的运用中临时构成的,一旦离开该特定语境即失去对立特征的反义词。
《素书》中也存在这两类反义词,比如,“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变”中“盛-衰;成-败”就是以客观事物的对立为依据,在语言运用中固定使用的反义词。如《道义章第五》“近色远贤者昏”这里的“色”是女色之意,“贤”是有德行或有才能的人,“色”和“贤”本来不能构成反义词,但是由于成对使用,在语言运用中获得临时性的相反意义,所以也构成一对反义词,我们说它们是语境反义词。一般来说,语言的反义词可以成对出现在句子中,也可以不成对出现,语境的反义词则必须是成对出现的。《素书》中的语言反义词大多数都是成对出现的,不成对出现的很少。比如,“福在积善,祸在积恶。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中“祸-福;善-恶;安-危;贫-富;上-下;远-近;信-疑”都是成对出现,只有少数的几对反义词,如“乐-悲;明-幽;吉-苦;上-下”有不成对出现的情况。《素书》中的反义词以语言的反义词为大多数,语境的反义词较少,后文主要分析语言的反义词,不再涉及语境的反义词。
三、《素书》反义词的语义对立情况
《素书》中语言的反义词有67对,根据其对立的情况,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表示名称的对立
这一类反义词由名词构成,在文中是表示名物的,《素书》中这类反义词很少,占12%左右。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类:
1.表示时间和空间对立的反义词。由表时间和方位的反义词构成。比如:
古-今:“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夙-夜:“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上-下:“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曲上无直下。”
前-后:“后令缪前者毁。”
2.表示事物对立的反义词。由表事物现象的反义词组成。比如:
根-枝:“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祸-福:“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功-过:“以过弃功者损。”
质-皮:“羊质虎皮者柔。”
古汉语中,表示名物对立的反义词是很多的。《素书》由于文章体裁等原因,表示名物对立的反义词较少,其中人称代词的对立,如“君-臣”就没有出现。
(二)表示性质、状态的对立
这一类反义词最多,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因为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基本上都有其對立面,而这个对立面正好可以和它构成一对反义词。这类反义词以形容词为主,也分为两个小类:
1.表示性质对立的反义词,比如:
远-近:“无远虑者有近忧。”
贵-贱:“贵而忘贱者不久。”
新-旧:“念旧而弃新功者凶。”
成-败:“通乎成败之数”。
大-小:“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
必生。”
厚-薄:“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薄施厚望者不报”。
“厚敛薄施者凋。”
难-易:“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贫-富:“战士贫,游士富者衰”。
强-弱:“失其所强者弱。”
长-短:“长没长于博谋,短没短于苟得。”
治-乱:“审乎治乱之势”。
馋-谏:“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枉-正 曲-直:“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表示性质的反义词多是表示事物属性的,《素书》中表示性质的反义词很多,这些反义词的使用使文章说理透彻,揭示矛盾鲜明有力,文章中这类反义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比较普遍。另外,表示性质的反义词活用作名词的用法也很常见。
2.表示状态对立的反义词,比如:
安-危:“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安没安于忍辱,危没危于任疑。”
存-亡:“畏亡者存。”
悲-乐:“乐没乐于好善,悲没悲于精散”。
集-散:“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得-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
党-妒:“同恶相党,同美相妒”。
谋-忌:“同智相谋,同利相忌”。
表示状态对立的反义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素书》中表示状态的反义词比表示性质的少,这一点与文章表达的需要有关。《素书》中表示状态的反义词也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活用作名词的用法。
总体来说,《素书》中表示性质的反义词和表示状态的反义词的区别不是很明显,有些介于两者之间。由于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的特点,这两小类反义词的区分没有其它的区别手段,只能根据意义来进行区分。
(三)表示动作的对立
《素书》中表示动作行为的反义词占22%左右,在文中主要是作为动词来使用的。比如:
弃-取:“以过弃功者损”。
赏-罚:“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攻-归:“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离-合:“貌合心离者孤”。
归-避:“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亲-远:“亲谗远忠者亡”。
略-责:“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迎-拒:“既迎而拒者乖。”
敛-施:“厚敛薄施者凋”。
去-就:“达乎去就之理”。
谒-行:“女谒公行者乱”。
信-疑:“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高-微:“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略-责:“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害-济:“相害同难相济”。
表示动作对立的反义词多是表示一些对立性的行为、动作、心理活动及变化情况的。表示动作的反义词从多方面反映了矛盾对立关系,有双方互为条件的、一方以另一方为条件的和双方互不为条件的。《素书》的反义词以双方互不为条件的占多数。
四、《素书》反义词的语义分析
反义词是以词义本身的相反或相对为基础的,反义词反映了事物同一范畴的两极性。从语义角度来看,《素书》反义词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语义联系分为极限对立和互补对立两种。极限对立是有中间状态的对立,如上-下,轻-重,长-短等。上下之间有不上不下,即中间,轻重之间有不轻不重,长短之间有不长不短。互补对立是两个词之间,非此即彼,没有其他,如存-亡,不是存就是亡,没有其他的情况,再如曲-直,不直就是曲,不曲就是直。二是从《素书》反义词的语义层次来看,《素书》的67对反义词中,出现了一个词和两个甚至三个词构成反义词的情况,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这个词的同一个意义和两个或者三个词构成两对或三对反义词,这些词的意义相近,是近义词关系,《素书》中这样的词有4个:
取 取-弃 取-舍
乱 乱-理 乱-治
明 明-暗 明-幽 明-昧
弃 弃-迎 弃-取
舍和弃,治和理,幽和暗,迎和娶②意义相近,是上下义关系。现代汉语有舍弃、治理、幽暗、迎娶四个并列式复合词。
另一种是由于词的多义性造成的。因为词的一个意义相反或相对就能构成反义词,一个词往往有多个意义,这样,词的多个意义就可以和多个词构成反义词,而这几个词之间意义不同。《素书》中这样的词有4个:
善 善-过 善-恶
吉 吉-凶 吉-苦
亡 亡-存 亡-霸
远 远-近 远-亲
过和恶,凶和吉,存和霸,近和亲意义上的联系不大。
五、《素书》反义词的现代汉语价值
《素书》成书的时代不是十分明确,大约在宋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通过考察《素书》的反义词使用情况,会发现一些反义词,作为语言中的基本词汇,一千多年来,其意义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充分体现了语言中基本词汇的稳固性特点。其次,逐个分析《素书》的反义词,可以看出,《素书》虽然是书面语体性非常强的著作,但它的语言使用却不像其他的同类、同时代作品那样晦涩难懂,它用明白如话的语言讲清楚了包罗万象的道理。再次,《素书》所使用的67对反义词,其中50%以上现代汉语还在使用,如:
赏-罚 善-恶 盛-衰 成-败 厚-薄 离-合 功-过
多-少 贵-贱 旧-新 强-弱 大-小 新-旧 祸-福
安-危 得-失 贫-富 上-下 远-近 轻-重 有-无
弃-取 吉-凶 逆-顺 難-易 集-散 长-短 悲-乐
直-曲 存-亡 根-枝 明-暗 前-后 取-舍
现代汉语在使用这些反义词时,有的用在成语中。如转危为安,喜新厌旧,是非曲直等。有的是单用,这种情况较少,只有“大-小”“多-少”“上-下”“轻-重”等几对反义词能单用。由于现代汉语的双音化倾向,很多时候,这些反义词连在一起使用,形成偏义复合词,以其中一个词的意义为主。比如“得失”意在“失”,“存亡”重在“亡”,“离合”重在“离”。从以上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研究离不开古代汉语。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伍和忠老师的悉心指导,特此表示感谢!
注 释:
①给《素书》作注的张商英是宋朝人,他在《素书序》中说,黄石
公给张良的就是这本《素书》)(引自张贵江《<素书>分类及其思想性》 河南图书馆学刊)。
②古代汉语中“取”是通“娶”的。
参考文献:
[1]谢文庆.反义词[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2]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3]张贵江.《素书》分类及其思想性[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3).
[4]任法融.《黄石公素书》讲义[J].中国道教,1992,(4).
[5]任法融.《黄石公素书》讲义[J].中国道教,1993,(4).
[6]任法融.《黄石公素书》讲义[J].中国道教,1994,(1).
[7]王今铮.简明语言学词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8]潘竟翰.反义词[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9]吕叔湘.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罗芬芳 南宁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530001)
关键词:《素书》 反义词 语义
一、引言
《素书》相传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兵书,旧本题汉代黄石公撰写。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隐士,曾经在江苏下邳的圮桥上授给张良一部兵书①,说:“读此则为帝王师矣。”张良后来果真做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军师,辅佐刘邦灭了楚王项羽,统一了天下。《素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各家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法则,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慧之作。
《素书》全文分六篇:《原始章》《正道章》《求人之志章》《本德宗道章》《道义章》《安礼章》,共一千三百多字。《素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军事、伦理、哲学价值,而且在写作上也很有特点。全文一千三百多字中使用了六十多对反义词,反义词的大量运用,使文章言简意赅,揭示矛盾鲜明有力,语言精警含蓄,造诣深厚,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
反义词是某一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对词。反义词应该有相同的意义范畴,其意义中只要有一个意义相反或相对,就可以构成一对反义词。另外,反义词中两个意义不能有重合的部分。依据这两个标准,《素书》中共有反义词67对。
二、《素书》反义词的语言学分类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反义词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语言的反义词,即以客观事物、现象的矛盾对立为基础,在语言中构成的固定的反义词;一类是语境的反义词,即在语言的运用中临时构成的,一旦离开该特定语境即失去对立特征的反义词。
《素书》中也存在这两类反义词,比如,“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变”中“盛-衰;成-败”就是以客观事物的对立为依据,在语言运用中固定使用的反义词。如《道义章第五》“近色远贤者昏”这里的“色”是女色之意,“贤”是有德行或有才能的人,“色”和“贤”本来不能构成反义词,但是由于成对使用,在语言运用中获得临时性的相反意义,所以也构成一对反义词,我们说它们是语境反义词。一般来说,语言的反义词可以成对出现在句子中,也可以不成对出现,语境的反义词则必须是成对出现的。《素书》中的语言反义词大多数都是成对出现的,不成对出现的很少。比如,“福在积善,祸在积恶。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中“祸-福;善-恶;安-危;贫-富;上-下;远-近;信-疑”都是成对出现,只有少数的几对反义词,如“乐-悲;明-幽;吉-苦;上-下”有不成对出现的情况。《素书》中的反义词以语言的反义词为大多数,语境的反义词较少,后文主要分析语言的反义词,不再涉及语境的反义词。
三、《素书》反义词的语义对立情况
《素书》中语言的反义词有67对,根据其对立的情况,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表示名称的对立
这一类反义词由名词构成,在文中是表示名物的,《素书》中这类反义词很少,占12%左右。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类:
1.表示时间和空间对立的反义词。由表时间和方位的反义词构成。比如:
古-今:“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夙-夜:“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上-下:“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曲上无直下。”
前-后:“后令缪前者毁。”
2.表示事物对立的反义词。由表事物现象的反义词组成。比如:
根-枝:“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祸-福:“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功-过:“以过弃功者损。”
质-皮:“羊质虎皮者柔。”
古汉语中,表示名物对立的反义词是很多的。《素书》由于文章体裁等原因,表示名物对立的反义词较少,其中人称代词的对立,如“君-臣”就没有出现。
(二)表示性质、状态的对立
这一类反义词最多,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因为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基本上都有其對立面,而这个对立面正好可以和它构成一对反义词。这类反义词以形容词为主,也分为两个小类:
1.表示性质对立的反义词,比如:
远-近:“无远虑者有近忧。”
贵-贱:“贵而忘贱者不久。”
新-旧:“念旧而弃新功者凶。”
成-败:“通乎成败之数”。
大-小:“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
必生。”
厚-薄:“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薄施厚望者不报”。
“厚敛薄施者凋。”
难-易:“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贫-富:“战士贫,游士富者衰”。
强-弱:“失其所强者弱。”
长-短:“长没长于博谋,短没短于苟得。”
治-乱:“审乎治乱之势”。
馋-谏:“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枉-正 曲-直:“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表示性质的反义词多是表示事物属性的,《素书》中表示性质的反义词很多,这些反义词的使用使文章说理透彻,揭示矛盾鲜明有力,文章中这类反义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比较普遍。另外,表示性质的反义词活用作名词的用法也很常见。
2.表示状态对立的反义词,比如:
安-危:“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安没安于忍辱,危没危于任疑。”
存-亡:“畏亡者存。”
悲-乐:“乐没乐于好善,悲没悲于精散”。
集-散:“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得-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
党-妒:“同恶相党,同美相妒”。
谋-忌:“同智相谋,同利相忌”。
表示状态对立的反义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素书》中表示状态的反义词比表示性质的少,这一点与文章表达的需要有关。《素书》中表示状态的反义词也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活用作名词的用法。
总体来说,《素书》中表示性质的反义词和表示状态的反义词的区别不是很明显,有些介于两者之间。由于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的特点,这两小类反义词的区分没有其它的区别手段,只能根据意义来进行区分。
(三)表示动作的对立
《素书》中表示动作行为的反义词占22%左右,在文中主要是作为动词来使用的。比如:
弃-取:“以过弃功者损”。
赏-罚:“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攻-归:“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离-合:“貌合心离者孤”。
归-避:“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亲-远:“亲谗远忠者亡”。
略-责:“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迎-拒:“既迎而拒者乖。”
敛-施:“厚敛薄施者凋”。
去-就:“达乎去就之理”。
谒-行:“女谒公行者乱”。
信-疑:“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高-微:“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略-责:“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害-济:“相害同难相济”。
表示动作对立的反义词多是表示一些对立性的行为、动作、心理活动及变化情况的。表示动作的反义词从多方面反映了矛盾对立关系,有双方互为条件的、一方以另一方为条件的和双方互不为条件的。《素书》的反义词以双方互不为条件的占多数。
四、《素书》反义词的语义分析
反义词是以词义本身的相反或相对为基础的,反义词反映了事物同一范畴的两极性。从语义角度来看,《素书》反义词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语义联系分为极限对立和互补对立两种。极限对立是有中间状态的对立,如上-下,轻-重,长-短等。上下之间有不上不下,即中间,轻重之间有不轻不重,长短之间有不长不短。互补对立是两个词之间,非此即彼,没有其他,如存-亡,不是存就是亡,没有其他的情况,再如曲-直,不直就是曲,不曲就是直。二是从《素书》反义词的语义层次来看,《素书》的67对反义词中,出现了一个词和两个甚至三个词构成反义词的情况,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这个词的同一个意义和两个或者三个词构成两对或三对反义词,这些词的意义相近,是近义词关系,《素书》中这样的词有4个:
取 取-弃 取-舍
乱 乱-理 乱-治
明 明-暗 明-幽 明-昧
弃 弃-迎 弃-取
舍和弃,治和理,幽和暗,迎和娶②意义相近,是上下义关系。现代汉语有舍弃、治理、幽暗、迎娶四个并列式复合词。
另一种是由于词的多义性造成的。因为词的一个意义相反或相对就能构成反义词,一个词往往有多个意义,这样,词的多个意义就可以和多个词构成反义词,而这几个词之间意义不同。《素书》中这样的词有4个:
善 善-过 善-恶
吉 吉-凶 吉-苦
亡 亡-存 亡-霸
远 远-近 远-亲
过和恶,凶和吉,存和霸,近和亲意义上的联系不大。
五、《素书》反义词的现代汉语价值
《素书》成书的时代不是十分明确,大约在宋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通过考察《素书》的反义词使用情况,会发现一些反义词,作为语言中的基本词汇,一千多年来,其意义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充分体现了语言中基本词汇的稳固性特点。其次,逐个分析《素书》的反义词,可以看出,《素书》虽然是书面语体性非常强的著作,但它的语言使用却不像其他的同类、同时代作品那样晦涩难懂,它用明白如话的语言讲清楚了包罗万象的道理。再次,《素书》所使用的67对反义词,其中50%以上现代汉语还在使用,如:
赏-罚 善-恶 盛-衰 成-败 厚-薄 离-合 功-过
多-少 贵-贱 旧-新 强-弱 大-小 新-旧 祸-福
安-危 得-失 贫-富 上-下 远-近 轻-重 有-无
弃-取 吉-凶 逆-顺 難-易 集-散 长-短 悲-乐
直-曲 存-亡 根-枝 明-暗 前-后 取-舍
现代汉语在使用这些反义词时,有的用在成语中。如转危为安,喜新厌旧,是非曲直等。有的是单用,这种情况较少,只有“大-小”“多-少”“上-下”“轻-重”等几对反义词能单用。由于现代汉语的双音化倾向,很多时候,这些反义词连在一起使用,形成偏义复合词,以其中一个词的意义为主。比如“得失”意在“失”,“存亡”重在“亡”,“离合”重在“离”。从以上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研究离不开古代汉语。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伍和忠老师的悉心指导,特此表示感谢!
注 释:
①给《素书》作注的张商英是宋朝人,他在《素书序》中说,黄石
公给张良的就是这本《素书》)(引自张贵江《<素书>分类及其思想性》 河南图书馆学刊)。
②古代汉语中“取”是通“娶”的。
参考文献:
[1]谢文庆.反义词[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2]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3]张贵江.《素书》分类及其思想性[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3).
[4]任法融.《黄石公素书》讲义[J].中国道教,1992,(4).
[5]任法融.《黄石公素书》讲义[J].中国道教,1993,(4).
[6]任法融.《黄石公素书》讲义[J].中国道教,1994,(1).
[7]王今铮.简明语言学词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8]潘竟翰.反义词[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9]吕叔湘.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罗芬芳 南宁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5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