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沙俄以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中“调停有功”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续约草案》十五条。同年11月,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俄北京条约》。该条约的签订不仅丧失了黑龙江以北大片国土,同时,也为沙俄进一步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
哈萨克
根据《中俄北京条约》确定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1864年中俄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不久,双方签订《中俄塔尔巴哈台界约》、《中俄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等子约。塔尔巴哈台即现今塔城等地。1884年12月,俄国与清朝订立《中俄会订塔城哈萨克归附条约》,条约中有“自光绪九年九月初三日起,将巴尔鲁克山、额敏河以南之地,暂行借给俄国所属之哈萨克居住十年,所借地方皆由俄国官员承管防守”的条文。所借地方包括今裕民县全境和额敏县、托里县一部分。
哈萨克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我国境内的哈萨克族人主要集中在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乌鲁木齐市,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等地也有聚居。境外的哈萨克人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王朝平定准噶尔部,哈萨克大、中、小三玉兹相继归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前后,哈萨克人逐渐东移到塔尔巴哈台山、伊犁一带放牧。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四月十七日清政府命令伊犁将军:“伊犁等处土地辽阔,人烟越多越好,哈萨克人如不得游牧地方的,即予以收留。日久人众,可以编设佐领、台吉”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俄国先后征服小玉兹和中玉兹,中亚浩罕又侵占了许多大玉兹的领地,哈萨克汗国灭亡,加剧了大、中玉兹的哈萨克人向东迁徙。18世纪末,一部分乌孙部落的哈萨克人迁入塔尔巴合台境内放牧。至咸丰十年(1860年),陆续迁入塔城的哈萨克牧人为数众多。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规定哈萨克“人随地转”即“地面分在何国,其人丁即随地归何国管辖”,沙俄正是藉此,强调所谓“人随地归”,先后割占原属我国新疆地区的土地40多万平方公里,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哈萨克族人民成了异国公民。
额尔庆额
额尔庆额(1893年),满洲镶白旗人,晚清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素以骁勇善战、深谋远虑而闻名。曾随吉林、黑龙江马队参加左宗棠平定新疆、阿古柏侵略军、收复吐鲁番和乌鲁木齐战斗。
清代参赞大臣一职,主要着重于驻防巡守、稽查卡伦、屯垦戍边等军事管理,兼管通商事物。本地的生产、赋税、诉讼等政务则通过朝廷册封的当地部落首领王公贵族管理,参赞大臣只履行节制、监督之责。
1887年10月额尔庆额任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鉴于塔城地区西北部与沙皇俄国有着漫长的边界线,额尔庆额到来到塔城,立即着手整理边防事务,同时,调查了塔城的土地、居民等情况。并于1888年4月五奏朝廷,抽调甘肃制兵眷属来塔城垦荒,短时期内恢复了因战乱而凋敝的塔城经济。
1892年春,正值《中俄会订塔城哈萨克归附条约》将届10年。额尔庆额多年与沙俄打交道,深谙其扩张野心。额尔庆额提早一年奏请朝廷准备收回沙俄所借土地,他在奏折中言称:“借给俄人巴尔鲁克山地方,至明年九月,将届期满……如到期执照,必以哈萨克迁徙困难,藉词推诿,以呈其觊觎之计。”
为了引起朝廷重视,额尔庆额还奏称:“查塔城自借地后,地方愈形狭隘,本属哈萨克不敷住牧,四出潜逃……伏思国家土地尺寸不可以假人,况巴尔鲁克山地段绵长、水草茂盛,形势紧要,若久借不归,不仅边疆失此要隘,诚恐本属哈萨克无所依栖……”
根据额尔庆额奏请,1893年5月,清廷向沙俄交涉收回所借巴尔鲁克山等地事宜。沙俄果然又起事端,先以续借10年为由,企图达到其阴谋,被清廷回绝。后几经周折,当年底收回了俄国所借土地,这也是自尼布楚条约以来清收回领土成功之外交。
巴尔鲁克山
清代,巴尔鲁克山隶属塔城管辖。1944年裕民升格为县,巴尔鲁克山绝大部分区域划归裕民县。从古至今,巴尔鲁克山堪称一座天然大牧场,其中阿克乔克夏牧场、托热加依劳打草场、巴旦杏自然保护区、沙孜草原以及南湖湿地(额敏河以南区域)等草原均为目前新疆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植物宝库。
4月末5月初,巴尔鲁克山郁金香、猪牙花、芍药、贝母、巴旦杏、山楂、野苹果等山花依次绽放,随后漫山遍野的野蔷薇、绣线菊、荆棘儿、鼠尾草、老鹳草、青蓝、聚花风铃草、崔雀花等等花卉相继开放,巴尔鲁克山进入长达百日山花烂漫的盛花期。由此诞生了裕民县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山花节。
几年前,我参加巴尔鲁克山山花节期间遇到一个叫周观利的放蜂人。他的一番话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植被分布情况:巴尔鲁克山流蜜最好的季节里,周观利的150箱蜂每天至少可以打出400公斤蜂蜜。周观利说,在新疆像巴尔鲁克山这样蜜源植物如此众多的地方,他还没见过。花好,打出来的蜂蜜自然不用说。他打开一桶蜂蜜,随手拿起一把小勺请我品尝。其实,蜂蜜根本就不用品尝。他打开蜜桶的瞬间,就好像开启了一个浓缩着各种花香的香囊,我的周身顿时充盈着山花醉人的香味。周观利估计,巴尔鲁克山区,六七两个月就能产出200吨以上山花蜜,同时,还有大量的油菜花蜜、红花蜜、葵花蜜等蜂蜜品种。
巴尔鲁克山春夏季节风光无限,深秋时节色彩变幻更奇妙。多年游历巴尔鲁克山,我曾经这样描述过山中秋景:阴坡面,随着山峦的起伏,茂密的灌木丛,被色彩分割成片状或者条状,绣线菊和锦鸡儿的叶子黄了,蔷薇的枝条和叶子以及果实如同漂浮在锦鸡儿丛中的火焰,忍冬青中带黄,黄中又透着浅红和灰白,天山园柏就像上天摁在这些色彩中翠绿色的图章,劳劳固守着自己的色彩领域;山阳面,杨树擎着靓丽的明黄色一直登上山巅,山楂树似乎是在回忆夏天的伏旱,绿色之中挂着些须紫色,塞威氏野苹果林暗红色的叶子,让人想起苹果的色彩;密不透风的柳树丛依然在谷底的河流旁边念叨着春天的故事,婆娑的稠李树躲在悬崖边上绯红了叶子,不知不觉坦露了自己的恋情……
巴尔鲁克山深秋,每一棵植物都是一个发光体,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枝条似乎都拥有了发光的物质,阴郁的山谷被自身变换的色彩照亮了。我只恨自己不是植物学者,对巴尔鲁克山的草木了解的太少。我钟情于春天的山花,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深秋同样精美绝伦。
重建塔城
额尔庆额在任期间,还重建了拖延多年的塔尔巴哈台绥靖城——塔城新城。塔城市最早名称为“楚乎楚”,蒙古语意为木碗。传说,一位云游四方的蒙古活佛途径现塔城市楚乎楚泉,用随身携带的木碗取水解渴。喝罢甘甜的泉水,活佛被眼前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吸引,自顾沉醉于草长莺飞的自然画卷之中,临走之时竟将木碗忘在泉边而得名。
乾隆三十年(1765年),参赞大臣阿桂奏请朝廷,计划将雅尔肇丰城(今哈萨克斯坦乌尔扎尔)的驻防机构向东搬迁。得到朝廷批复之后,经过详尽勘察,阿桂把新城址选在了塔尔巴哈台山南麓,水草丰美的楚乎楚平原。新城竣工之后,乾隆皇帝赐名为塔尔巴哈台绥靖城,意为“安抚,使地方保持平静。”后来,由于城市名称太长,阅读和书写比较麻烦,人们便将塔尔巴哈台绥靖城,简称绥靖城,并且沿用了下来。
草原上出现的绥靖城,很快吸引了大批商贾人家,几年以后,绥靖城成为北疆草原上一座著名城市。同治三年(1864年),库车回民暴动,势力蔓延全疆,绥靖城毁于战火。光绪元年,清军平定全疆,重建绥靖城的工作成为当地官员的目标,无奈由于财力、人力不足,重建工作只能暂缓。
1889年春天,在额尔庆额及各方官员多方努力之下,拖延多年的重建绥靖城工作拉开序幕。经过三年努力,1891年秋天,一座周长2.5公里,城墙高7.3米,下底宽12米,上部宽7.3米,城墙上建有城楼、炮台、角楼、耗费白银近20万两的新城落成。重建过程中,由于工匠及劳动力不足,驻防当地的清军成为重建的主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绥靖城东城门内外墙体尚且基本保存完好。1960年后期,居住在城墙周围的群众,取城墙土建房,部分城墙遭到破坏。目前,绥靖城保存下来的城墙遗址已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哈萨克
根据《中俄北京条约》确定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1864年中俄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不久,双方签订《中俄塔尔巴哈台界约》、《中俄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等子约。塔尔巴哈台即现今塔城等地。1884年12月,俄国与清朝订立《中俄会订塔城哈萨克归附条约》,条约中有“自光绪九年九月初三日起,将巴尔鲁克山、额敏河以南之地,暂行借给俄国所属之哈萨克居住十年,所借地方皆由俄国官员承管防守”的条文。所借地方包括今裕民县全境和额敏县、托里县一部分。
哈萨克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我国境内的哈萨克族人主要集中在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乌鲁木齐市,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等地也有聚居。境外的哈萨克人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王朝平定准噶尔部,哈萨克大、中、小三玉兹相继归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前后,哈萨克人逐渐东移到塔尔巴哈台山、伊犁一带放牧。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四月十七日清政府命令伊犁将军:“伊犁等处土地辽阔,人烟越多越好,哈萨克人如不得游牧地方的,即予以收留。日久人众,可以编设佐领、台吉”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俄国先后征服小玉兹和中玉兹,中亚浩罕又侵占了许多大玉兹的领地,哈萨克汗国灭亡,加剧了大、中玉兹的哈萨克人向东迁徙。18世纪末,一部分乌孙部落的哈萨克人迁入塔尔巴合台境内放牧。至咸丰十年(1860年),陆续迁入塔城的哈萨克牧人为数众多。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规定哈萨克“人随地转”即“地面分在何国,其人丁即随地归何国管辖”,沙俄正是藉此,强调所谓“人随地归”,先后割占原属我国新疆地区的土地40多万平方公里,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哈萨克族人民成了异国公民。
额尔庆额
额尔庆额(1893年),满洲镶白旗人,晚清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素以骁勇善战、深谋远虑而闻名。曾随吉林、黑龙江马队参加左宗棠平定新疆、阿古柏侵略军、收复吐鲁番和乌鲁木齐战斗。
清代参赞大臣一职,主要着重于驻防巡守、稽查卡伦、屯垦戍边等军事管理,兼管通商事物。本地的生产、赋税、诉讼等政务则通过朝廷册封的当地部落首领王公贵族管理,参赞大臣只履行节制、监督之责。
1887年10月额尔庆额任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鉴于塔城地区西北部与沙皇俄国有着漫长的边界线,额尔庆额到来到塔城,立即着手整理边防事务,同时,调查了塔城的土地、居民等情况。并于1888年4月五奏朝廷,抽调甘肃制兵眷属来塔城垦荒,短时期内恢复了因战乱而凋敝的塔城经济。
1892年春,正值《中俄会订塔城哈萨克归附条约》将届10年。额尔庆额多年与沙俄打交道,深谙其扩张野心。额尔庆额提早一年奏请朝廷准备收回沙俄所借土地,他在奏折中言称:“借给俄人巴尔鲁克山地方,至明年九月,将届期满……如到期执照,必以哈萨克迁徙困难,藉词推诿,以呈其觊觎之计。”
为了引起朝廷重视,额尔庆额还奏称:“查塔城自借地后,地方愈形狭隘,本属哈萨克不敷住牧,四出潜逃……伏思国家土地尺寸不可以假人,况巴尔鲁克山地段绵长、水草茂盛,形势紧要,若久借不归,不仅边疆失此要隘,诚恐本属哈萨克无所依栖……”
根据额尔庆额奏请,1893年5月,清廷向沙俄交涉收回所借巴尔鲁克山等地事宜。沙俄果然又起事端,先以续借10年为由,企图达到其阴谋,被清廷回绝。后几经周折,当年底收回了俄国所借土地,这也是自尼布楚条约以来清收回领土成功之外交。
巴尔鲁克山
清代,巴尔鲁克山隶属塔城管辖。1944年裕民升格为县,巴尔鲁克山绝大部分区域划归裕民县。从古至今,巴尔鲁克山堪称一座天然大牧场,其中阿克乔克夏牧场、托热加依劳打草场、巴旦杏自然保护区、沙孜草原以及南湖湿地(额敏河以南区域)等草原均为目前新疆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植物宝库。
4月末5月初,巴尔鲁克山郁金香、猪牙花、芍药、贝母、巴旦杏、山楂、野苹果等山花依次绽放,随后漫山遍野的野蔷薇、绣线菊、荆棘儿、鼠尾草、老鹳草、青蓝、聚花风铃草、崔雀花等等花卉相继开放,巴尔鲁克山进入长达百日山花烂漫的盛花期。由此诞生了裕民县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山花节。
几年前,我参加巴尔鲁克山山花节期间遇到一个叫周观利的放蜂人。他的一番话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植被分布情况:巴尔鲁克山流蜜最好的季节里,周观利的150箱蜂每天至少可以打出400公斤蜂蜜。周观利说,在新疆像巴尔鲁克山这样蜜源植物如此众多的地方,他还没见过。花好,打出来的蜂蜜自然不用说。他打开一桶蜂蜜,随手拿起一把小勺请我品尝。其实,蜂蜜根本就不用品尝。他打开蜜桶的瞬间,就好像开启了一个浓缩着各种花香的香囊,我的周身顿时充盈着山花醉人的香味。周观利估计,巴尔鲁克山区,六七两个月就能产出200吨以上山花蜜,同时,还有大量的油菜花蜜、红花蜜、葵花蜜等蜂蜜品种。
巴尔鲁克山春夏季节风光无限,深秋时节色彩变幻更奇妙。多年游历巴尔鲁克山,我曾经这样描述过山中秋景:阴坡面,随着山峦的起伏,茂密的灌木丛,被色彩分割成片状或者条状,绣线菊和锦鸡儿的叶子黄了,蔷薇的枝条和叶子以及果实如同漂浮在锦鸡儿丛中的火焰,忍冬青中带黄,黄中又透着浅红和灰白,天山园柏就像上天摁在这些色彩中翠绿色的图章,劳劳固守着自己的色彩领域;山阳面,杨树擎着靓丽的明黄色一直登上山巅,山楂树似乎是在回忆夏天的伏旱,绿色之中挂着些须紫色,塞威氏野苹果林暗红色的叶子,让人想起苹果的色彩;密不透风的柳树丛依然在谷底的河流旁边念叨着春天的故事,婆娑的稠李树躲在悬崖边上绯红了叶子,不知不觉坦露了自己的恋情……
巴尔鲁克山深秋,每一棵植物都是一个发光体,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枝条似乎都拥有了发光的物质,阴郁的山谷被自身变换的色彩照亮了。我只恨自己不是植物学者,对巴尔鲁克山的草木了解的太少。我钟情于春天的山花,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深秋同样精美绝伦。
重建塔城
额尔庆额在任期间,还重建了拖延多年的塔尔巴哈台绥靖城——塔城新城。塔城市最早名称为“楚乎楚”,蒙古语意为木碗。传说,一位云游四方的蒙古活佛途径现塔城市楚乎楚泉,用随身携带的木碗取水解渴。喝罢甘甜的泉水,活佛被眼前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吸引,自顾沉醉于草长莺飞的自然画卷之中,临走之时竟将木碗忘在泉边而得名。
乾隆三十年(1765年),参赞大臣阿桂奏请朝廷,计划将雅尔肇丰城(今哈萨克斯坦乌尔扎尔)的驻防机构向东搬迁。得到朝廷批复之后,经过详尽勘察,阿桂把新城址选在了塔尔巴哈台山南麓,水草丰美的楚乎楚平原。新城竣工之后,乾隆皇帝赐名为塔尔巴哈台绥靖城,意为“安抚,使地方保持平静。”后来,由于城市名称太长,阅读和书写比较麻烦,人们便将塔尔巴哈台绥靖城,简称绥靖城,并且沿用了下来。
草原上出现的绥靖城,很快吸引了大批商贾人家,几年以后,绥靖城成为北疆草原上一座著名城市。同治三年(1864年),库车回民暴动,势力蔓延全疆,绥靖城毁于战火。光绪元年,清军平定全疆,重建绥靖城的工作成为当地官员的目标,无奈由于财力、人力不足,重建工作只能暂缓。
1889年春天,在额尔庆额及各方官员多方努力之下,拖延多年的重建绥靖城工作拉开序幕。经过三年努力,1891年秋天,一座周长2.5公里,城墙高7.3米,下底宽12米,上部宽7.3米,城墙上建有城楼、炮台、角楼、耗费白银近20万两的新城落成。重建过程中,由于工匠及劳动力不足,驻防当地的清军成为重建的主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绥靖城东城门内外墙体尚且基本保存完好。1960年后期,居住在城墙周围的群众,取城墙土建房,部分城墙遭到破坏。目前,绥靖城保存下来的城墙遗址已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