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忍”的视角论儒、道伦理实践的共通性

来源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s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来研究儒、道伦理的学者都不甚关注“忍”,也更少从“忍”的视角来讨论儒、道伦理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共通性。“忍”不只是一般所认为的否定性克制,而是内心肯定下的否定性调控。从实践过程看,“忍”就是自我不断成长以致能控制局面的过程。其过程可以分成区隔、胜出和自如三个阶段。在伦理实践中,“忍”的过程就是实践主体的道德信念从确立、强化到认同的心理过程。儒家伦理实践中的“忍”表现为立志、不动心和大公顺应三阶段;道家则是守静、凝神和合道三阶段。虽然儒、道追求的伦理目标不同,但在伦理实践的过程中都呈现出“忍”的三个阶段,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一个具有差分隐私性的无投影分布式在线条件梯度优化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在线条件梯度(D-OCG)算法作为期望的变体,该方法通过使用线性最小化步骤
大型城市展览通过“建筑在场”的营造,融合空间、传播与城市进程的展示,推动城市空间的生产,强调了激发建筑“媒介性”在城市文化创生与传播过程中的必要意义。在当下网络化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经历了一个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空间演化过程,并进入到了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为引领的城市群中国时代,构建了大都市圈发展格局、跨域经济带发展格局、
研究光波波长与散射微粒尺寸对散射介质中散射和吸收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波长一定时,散射微粒尺寸越大,散射效率越小,且在红外波段,散射微粒吸收效率较为明显,有利于吸收
中华文化是一种关注人的现实存在状态,寻求化解天人、人己以及身心矛盾的积极策略,创造和优化生存条件,努力实现人类利益最大化的文化系统。中华文化将“人”理解为共同体中
将小生境技术和适应度共享思想引入DE算法中,用于改进种群替代中子代选择的优化问题,具体做法是:首先根据DE算法中的变异、交叉及选择操作得到子代种群,其次将这些子代种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