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不但影响高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型治理模式虽然有快速解决高校面临的急迫问题、提升高校形象、促进高校管理创新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政策制定短期化、实施难等现实困境。未来高校治理突发事件应突破应对型的治理模式,转向富有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发展型模式。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对型模式 发展型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如高校扩招、后勤服务社会化、收费制度改革、教学科研制度改革等,高校处理内部关系变得日益复杂。而随着网络等社会传媒的日益发达,外部社会对高校师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加上一些自然灾害影响,高校突发事件日益频发,影响范围也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比如最近河北大学的“李刚事件”、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案件,不但对在校师生影响较大,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关注。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不但给当事人带来人身或财务方面的损失,对学校声誉、形象也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如果高校治理不当,可能会让事态更加恶化,威胁到社会稳定,损失更大。如何正确治理突发事件,转危为安,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至最低,成了高校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应对型治理模式的呈现及其意义
高校突发事件的出现,虽然给学校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却能为完善高校管理提供契机,把一些长期被搁置的问题迅速提上高校的议事日程,快速制订应对措施。这种典型的以应对突发事件为首要目标的模式,笔者将其称为应对型治理模式。
从我国高校管理实践来看,突发事件应对型治理模式并不鲜见。高校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大都会临时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机构,有相关校领导出任负责人,统筹协调各种资源,迅速出台应对措施。[1]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招生数量和培养质量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但与面临的现实问题相比,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还是显得滞后和缓慢。突发事件的爆发往往能够暴露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于是以解决突发事件为导向的应对型治理模式便应运而生,它是高校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突发事件应对的有效性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对我国当前的高校管理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一)快速解决高校面临的急迫问题
应对型治理模式以解决突发事件为目标,将已经产生严重损害并危害到校园稳定的问题作为优先解决的议题,及时出台政策措施,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高校当前面临的急迫的问题。
(二)有利于提升高校形象
治理突发事件是高校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成功治理有利于提升高校形象。一方面,高校迅速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显示出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负责任的形象。另一方面,在突发事件状态下,学生会迫切期待校方迅速出台治理措施。如果高校能在兼顾学生诉求和校园管理秩序的基础上,出台恰当措施,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不良反应,满足学生对学校的期待预期,那么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度就会随之增加。
(三)促进高校管理创新,提升管理能力
突发事件的爆发为高校管理创新提供了特殊的契机。因为突发事件一方面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和诉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创新的阻力;另一方面,有的突发事件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这就逼迫高校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治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也是高校管理者学习的一个机会,反思治理突发事件的不当及失败,总结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加以修正和改进,这样的学习是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应对型治理模式的现实困境
由于我国在高校管理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高校管理制度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形势,直到当问题严重到已危及校园稳定或某些问题影响高校的社会形象时,才匆忙出台政策措施以缓和矛盾。[2]这是典型的事后补救型的被动应急模式,这种注重稳定和事后补救型的思维方式严重制约着政策的合理设计,会带来政策的质量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存在政策短期化倾向
所谓政策的短期化是指高校管理者在治理突发问题时追求即期效果,而对长远后果重视不足,出台的政策措施追逐短期目标而忽视长期目标。这是因为,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及其引发的破坏性,使高校管理压力骤增,管理者容易出现理性逃遁,更容易从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对校园稳定的冲击等短期视角出发,为快速消除不良影响而倾向于出台一些即期效果明显的政策,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政策质量缺陷带来实施困境
一项常规的政策制定需要经过严谨科学的程序,而受事件紧迫、资源信息不足等因素制约,突发事件状态下的政策制定过程遵循的是非常规程序,政策制定的步骤和环节被压缩或简化,给政策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如果盲目扩大突发事件应对型治理模式的作用边界,高校管理者将会处于一种忙于应付不断滋生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状态。这不仅会耗费大量的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而且会使学校管理者不堪重负,影响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未来高校突发事件治理的选择——从应对型模式到发展型模式
基于当前高校管理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未来高校治理突发事件,应突破应对型的治理模式,转向富有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发展型治理模式。发展型治理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使行动被动型、事后补救型转向积极干预型和促进型。与应对型治理模式强调时效性、针对性相比,发展型治理模式更强调以下原则:
(一)前瞻性
前瞻性原则强调高校应从预防问题出发,结合高校发展需要,积极行动来减少问题发生。事前的预防重于事后的补救。[3]高校应重视战略思考和长期规划,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有预见性地在事前做好妥善的准备。在治理突发事件时,必须通过理性分析去推断事态发展趋势,用“前瞻性”去调整“应急性”,使制定和执行的新决策更有预见性和适应性。
(二)系统性
高校在管理实践中,应有明确的战略性框架设计,这个框架应包含高效的指挥管理系统,有完善的资源配置途径,有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高校所有的具体政策都要在这个框架下被评估和实施,否则,任何具体政策措施都会因缺乏统一的思路而出现只见局部不见全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
(三)创新性
全球化的冲击和信息化的挑战,对当代高校管理模式和决策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新性原则的提出是高校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增强其效率和活力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制度创新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高校管理者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打破制度建设中的习惯定式,不断制定出台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新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催生师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
参考文献:
[1]袁涛.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2]刘向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董立丽.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对型模式 发展型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如高校扩招、后勤服务社会化、收费制度改革、教学科研制度改革等,高校处理内部关系变得日益复杂。而随着网络等社会传媒的日益发达,外部社会对高校师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加上一些自然灾害影响,高校突发事件日益频发,影响范围也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比如最近河北大学的“李刚事件”、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案件,不但对在校师生影响较大,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关注。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不但给当事人带来人身或财务方面的损失,对学校声誉、形象也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如果高校治理不当,可能会让事态更加恶化,威胁到社会稳定,损失更大。如何正确治理突发事件,转危为安,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至最低,成了高校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应对型治理模式的呈现及其意义
高校突发事件的出现,虽然给学校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却能为完善高校管理提供契机,把一些长期被搁置的问题迅速提上高校的议事日程,快速制订应对措施。这种典型的以应对突发事件为首要目标的模式,笔者将其称为应对型治理模式。
从我国高校管理实践来看,突发事件应对型治理模式并不鲜见。高校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大都会临时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机构,有相关校领导出任负责人,统筹协调各种资源,迅速出台应对措施。[1]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招生数量和培养质量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但与面临的现实问题相比,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还是显得滞后和缓慢。突发事件的爆发往往能够暴露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于是以解决突发事件为导向的应对型治理模式便应运而生,它是高校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突发事件应对的有效性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对我国当前的高校管理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一)快速解决高校面临的急迫问题
应对型治理模式以解决突发事件为目标,将已经产生严重损害并危害到校园稳定的问题作为优先解决的议题,及时出台政策措施,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高校当前面临的急迫的问题。
(二)有利于提升高校形象
治理突发事件是高校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成功治理有利于提升高校形象。一方面,高校迅速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显示出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负责任的形象。另一方面,在突发事件状态下,学生会迫切期待校方迅速出台治理措施。如果高校能在兼顾学生诉求和校园管理秩序的基础上,出台恰当措施,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不良反应,满足学生对学校的期待预期,那么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度就会随之增加。
(三)促进高校管理创新,提升管理能力
突发事件的爆发为高校管理创新提供了特殊的契机。因为突发事件一方面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和诉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创新的阻力;另一方面,有的突发事件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这就逼迫高校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治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也是高校管理者学习的一个机会,反思治理突发事件的不当及失败,总结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加以修正和改进,这样的学习是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应对型治理模式的现实困境
由于我国在高校管理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高校管理制度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形势,直到当问题严重到已危及校园稳定或某些问题影响高校的社会形象时,才匆忙出台政策措施以缓和矛盾。[2]这是典型的事后补救型的被动应急模式,这种注重稳定和事后补救型的思维方式严重制约着政策的合理设计,会带来政策的质量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存在政策短期化倾向
所谓政策的短期化是指高校管理者在治理突发问题时追求即期效果,而对长远后果重视不足,出台的政策措施追逐短期目标而忽视长期目标。这是因为,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及其引发的破坏性,使高校管理压力骤增,管理者容易出现理性逃遁,更容易从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对校园稳定的冲击等短期视角出发,为快速消除不良影响而倾向于出台一些即期效果明显的政策,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政策质量缺陷带来实施困境
一项常规的政策制定需要经过严谨科学的程序,而受事件紧迫、资源信息不足等因素制约,突发事件状态下的政策制定过程遵循的是非常规程序,政策制定的步骤和环节被压缩或简化,给政策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如果盲目扩大突发事件应对型治理模式的作用边界,高校管理者将会处于一种忙于应付不断滋生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状态。这不仅会耗费大量的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而且会使学校管理者不堪重负,影响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未来高校突发事件治理的选择——从应对型模式到发展型模式
基于当前高校管理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未来高校治理突发事件,应突破应对型的治理模式,转向富有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发展型治理模式。发展型治理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使行动被动型、事后补救型转向积极干预型和促进型。与应对型治理模式强调时效性、针对性相比,发展型治理模式更强调以下原则:
(一)前瞻性
前瞻性原则强调高校应从预防问题出发,结合高校发展需要,积极行动来减少问题发生。事前的预防重于事后的补救。[3]高校应重视战略思考和长期规划,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有预见性地在事前做好妥善的准备。在治理突发事件时,必须通过理性分析去推断事态发展趋势,用“前瞻性”去调整“应急性”,使制定和执行的新决策更有预见性和适应性。
(二)系统性
高校在管理实践中,应有明确的战略性框架设计,这个框架应包含高效的指挥管理系统,有完善的资源配置途径,有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高校所有的具体政策都要在这个框架下被评估和实施,否则,任何具体政策措施都会因缺乏统一的思路而出现只见局部不见全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
(三)创新性
全球化的冲击和信息化的挑战,对当代高校管理模式和决策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新性原则的提出是高校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增强其效率和活力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制度创新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高校管理者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打破制度建设中的习惯定式,不断制定出台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新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催生师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
参考文献:
[1]袁涛.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2]刘向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董立丽.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