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冬悄然而至,让我们乘着冬的翅膀,去穿越千古江山!
听,诗人们在冬日里,在不同的处所,抒发着各自深沉、别样的情感:
寒冬夜里的形单影只,就让白居易愈发孤单想家。他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节,而他只能抱膝坐在灯前,与自己的影子相伴。
注释:
邯郸(hán dān):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
驿(yì):驿站,古代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抱膝: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
影伴身:影子与其相伴。
在凄冷、寒苦的境遇下,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被孤独的白居易抒写了出来,让人不免心生同情。
同样,谢灵运也在冷风中忧虑着,辗(zhǎn)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在《岁暮》中写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注释:
朔风:北风;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谢灵运怀着深重的心情,在漫漫无尽头的长夜,盼着天明,太阳却迟迟不出现,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不堪忍受啊!
洪升笔下的《雪望》,读起来难免也让人瑟瑟发抖,寒气逼人。“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注释:
四野:广阔的原野,泛指四方。
暮色蒼茫,山村孤寂,寒风肆虐,呼啸四野。这种寒冷似乎已经超越了小伙伴们的想象,不得不让大家慨叹:幸亏一年中的四季不断交替、变换……
李白在《夜坐吟》中还描绘了一位不顾寒之甚而沉吟的女子形象。“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寒冷的冬夜,让人觉得特别漫长。一个女子久久地坐在北堂沉吟。
注释:
北堂:谓妇人居处。
诗中主人公不顾天寒,悲不自胜。
冬日最苦的当属远征的军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心中的思亲怀乡之情交织在一起。李益在《从军北征》中就写道:“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此诗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与李益的《从军北征》产生了共鸣。“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注释: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部队夜袭并浴血奋战,将士们在严寒中誓死报效国家,比起凶顽的敌人,此时的严寒已不足以令人畏惧。当寒冷与苍凉、悲壮融为一体时,远方悲鸣的号角声似乎就近在我们的耳畔。
也许这个冬天会十分寒冷,不要惧怕,就让诗词经典坚定我们踏雪前行的脚步,纵有疾风起,人生有诗意,永远是少年。
听,诗人们在冬日里,在不同的处所,抒发着各自深沉、别样的情感:
寒冬夜里的形单影只,就让白居易愈发孤单想家。他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节,而他只能抱膝坐在灯前,与自己的影子相伴。
注释:
邯郸(hán dān):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
驿(yì):驿站,古代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抱膝: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
影伴身:影子与其相伴。
在凄冷、寒苦的境遇下,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被孤独的白居易抒写了出来,让人不免心生同情。
同样,谢灵运也在冷风中忧虑着,辗(zhǎn)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在《岁暮》中写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注释:
朔风:北风;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谢灵运怀着深重的心情,在漫漫无尽头的长夜,盼着天明,太阳却迟迟不出现,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不堪忍受啊!
洪升笔下的《雪望》,读起来难免也让人瑟瑟发抖,寒气逼人。“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注释:
四野:广阔的原野,泛指四方。
暮色蒼茫,山村孤寂,寒风肆虐,呼啸四野。这种寒冷似乎已经超越了小伙伴们的想象,不得不让大家慨叹:幸亏一年中的四季不断交替、变换……
李白在《夜坐吟》中还描绘了一位不顾寒之甚而沉吟的女子形象。“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寒冷的冬夜,让人觉得特别漫长。一个女子久久地坐在北堂沉吟。
注释:
北堂:谓妇人居处。
诗中主人公不顾天寒,悲不自胜。
冬日最苦的当属远征的军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心中的思亲怀乡之情交织在一起。李益在《从军北征》中就写道:“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此诗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与李益的《从军北征》产生了共鸣。“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注释: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部队夜袭并浴血奋战,将士们在严寒中誓死报效国家,比起凶顽的敌人,此时的严寒已不足以令人畏惧。当寒冷与苍凉、悲壮融为一体时,远方悲鸣的号角声似乎就近在我们的耳畔。
也许这个冬天会十分寒冷,不要惧怕,就让诗词经典坚定我们踏雪前行的脚步,纵有疾风起,人生有诗意,永远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