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h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培养生物技术产学研一体化人才模式,是地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利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促使地方农业院校在生物技术专业改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品质,更可以提升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生物技术 地方农业院校 产学研一体化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98-01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教育、生产、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是地方农业院校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模式,是集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三方之力,共同解决人才培养弊病的重要方式。
  一、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产学研一体化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要培养模式。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学科,其专业培养目标在于为生物研究与生产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1]生物技术的专业性质决定了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创新性。因此,其培养方式不应套用生物学理论类专业的培养模式,而是应该立足于实践,着眼于技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成为首选。
  产学研一体化是地方农业院校的必要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院校来说,教育教学资源有限、科研力量薄弱成为人才培养的制约条件。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可以借助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资源与力量,减轻学校的压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互动,不但能在人才培养阶段受益,更可以为人才输出与科技成果转化增加机会,可谓是一举多得。[2]
  产学研一体化是以学生为本的培养模式。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引入实践机会,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在应用中增强理论学习效果。
  产学研一体化是解决用人单位人才困境的重要方式。用人单位与大专院校的交流沟通,有助于增强院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为人才的定向培养提供导向,同时可以使用人单位在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增加人才储备并降低员工培训时间。
  二、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具体方案
  (一)理论课程多级化
  生物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通常只分专业课和非专业课,这样的专业设置方式过于突兀,会给教师和学生一种专业课重要而非专业课不重要的心里暗示,而很多与生产相关的课程,如工程制图、质量控制等属于非专业课,十分不利于人才培养。根据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生物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为多个层级,以从理论到实践的方向命名。(表1)
  改变课程设置的同时也需要改善教学方法,更多的运用如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基础理论更加直观、生动;增加实验课的比重,让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到企业与科研单位参观考察,增加学生对于知识转化产值的感官体验。
  (二)实践课程灵活化
  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课程设置,即教师提出多个课题,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方向进行小组研究。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入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其科研独立性与创新性。并且实践课程不同于实验课,实验课所涉及的均为验证性内容,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结果单一,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巧;而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对问题的理解与实验方案的制订。
  (三)实习安排合理化
  实习阶段是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中优势较为突出的部分。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可以改变过去“生拉硬拽”的实习安排模式,而是成为桥梁,向学生传递用人单位的需要,向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诉求。
  (四)评价标准多元化
  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灵活性与多元性,决定了其评价标准必须多元化。在以考试与考核成绩为主的基础上,引入多重等级评定与多方评价制度,避免单一标准与一言堂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结语
  产学研一体化是地方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不但能够加强三方交流,打破信息壁垒,让三方切实受益,并且有助于节约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珠,周爱娣.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初探[J].江西化工,2016(6):167-168.
  [2]胡军和,金晨钟,曾智,贺爱兰.基于产学研项目型的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7):158-160.
  責任编辑:杨国栋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近两届广东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获奖课题的特点,指出了目前大学生在此项竞赛选题中暴露出来的不足,探讨了大学生在今后此类比赛中的选题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生物化学 实验技能竞赛 选题
[摘 要]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求”进行了分析,将“要求”运用于高校体育的教学之中,并使之成为一种常用的、有效的、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同时为高校体育教学和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要求
摘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升领导干部德法素养是其内生需求,领导干部须作好德法兼修的领头雁和示范者,做到德法兼修,德修于内,锤炼“隐形的法律”,法束于外,守住“显性的道德”,在学习中树立法治意识,在实践中推动依法办事,在监督中正确使用权力。  关键词:政治生态;领导干部;德法素养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6-0125-01  作者简介:谭镜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创新发展学生工作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学生工作
摘要:道德与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傳统道德与传统法尽管调整范围以及规范内容各不相同,但由于其所处传统社会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共同发挥着对社会的规范作用。研究传统道德与传统法的互融性,对于分析传统道德与传统法的关系,对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道德;传统法;互融性  中图分类号:D909文献标识码:A
[摘 要]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就业指导工作中重中之重。本文从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指导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探讨,从而为构建一个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学生 就业指导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逐渐一体化发展的时代宏观背景下,国家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正在不断兴起,法治逐渐成为了保障区域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本文将着重分析在互联网技术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区域之间在构建法治合作关系时需要思考到的一些问题,以期能够为关注该话题的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借以促进不同层面区域法治合作关系之间的和谐发展与共同促进。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区域法治合作;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所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其第一个正式、全面、完善的官方文件,引导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领域,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来说是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如果以审判为中心,那么庭审程序的重要性也将有所提高,它们是审判的重要环节。根据我国司法现状提出的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其特殊意义是保障
[摘 要]图书馆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中心场所,是培养优秀大学生和优秀教师的知识宝库。正因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教育中所具备的重要作用,因此,做好新生入馆教育是高校新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和体现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本文着重论述了高校新生入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开展新生入馆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高校新生 入
摘要:随着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舆论监督的模式也迅速调整,以适应新时代政府依法行政的法治需求。自媒体主观色彩浓重、道德绑架普遍化、随从心理大众化等负面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法治政府的建设需要高效便民的“自媒体”监督,不断创新自媒体监督方式,严格规范其监督行为,从而使自媒体为依法行政提高力度。  关键词:自媒体监督;行政执法;法治政府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