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着力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营造专业的环境、探寻“前置型心理预防、过程中心理干预、事发后心理支持(心理跟踪)”三条路径,坚持融合性与创新性原则,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多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中提升德育品质,在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突显环境、队伍、评价创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干预; 融合;校本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0-0000-00
【作者简介】王旌,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江苏镇江,212008)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面前,学校生源结构发生了悄然变化:学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留守儿童、洋打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越来越多,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情况也变得日趋复杂。针对这一变化,学校在市、区两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干预,以学校文化持续熏陶”两条腿走路,不断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深入。如今,师生心理积极向上,精神奋发昂扬,学校各个方面均呈现出蓬勃上升的势态,孕育着新的发展生机。学校在2015年先后获得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和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一、專业引领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倾向: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泛化,二是德育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化,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因此我们着力做到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营造一个专业的环境,探寻一条专业化的路径。
1.用我的真心换你的开心。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最终要落实到教师身上。只有提高全体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增强他们的实践技能,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学校于2008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开始,率先参加了镇江市教育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培训,掌握了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技能,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另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的形式开展多种校本培训活动,如:请教育心理学专家多次来校作讲座,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让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走出去拓展视野,有效地提高了教育实践能力;成立“江花班主任工作坊”,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开展沙龙研讨,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甚至参与到特殊班级的班级辅导工作中去,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如今,我校已有3名教师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3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证,学校一批市、区学科骨干教师通过了镇江市心理健康教育初级资格认证,同时37名班主任均通过了不同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占全校教师比近70%。
2.此处无声胜有声。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跟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密切相关,但心理健康教育更离不开专业的环境。
因专用教室数量的制约,学校最初实行的是一室两用,即医务室兼心理辅导室,校医身兼两职。2014年,我校借力校安工程,整体思考心理健康辅导场所的布局,在江滨校区一楼,建成了个别辅导室、团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并配备了相应设施满足学生心理辅导需要。每天有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值班,接待预约来访的学生。同时学校图书馆也配备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报刊、杂志,满足教师专业提升的需要。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无论是物质的还是人文的,对人的心态都有很大影响。在整洁、卫生、美化的校园生活和学习,能使人心情舒畅、愉悦;反之,将使人厌恶、焦虑和紧张不安,甚至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所以为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去引导学生良性发展。我们精心设计绿化景观和多样的墙体文化,处处渗透关注心理、阳光向上的特色。学校将江滨校区一楼风雨操场布置成“七彩童梦园”,通过儿童喜爱的图片呈现各种心理小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染,转化为积极行为。在楼道拐角处,则以绘本与漫画形式,展示学生学习生活的精彩瞬间;行为习惯小提醒,处处显童心、留童趣。在打造校园文化的同时,学校着力关注、营造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利用一切物化手段展现班级特质,使教室环境、室外走廊成为班级文化创建中的“无声的语言”。 除此之外,学校还在校园网上设立了“芸姐姐信箱”“网上谈心屋”,为学生答疑解惑。
3.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路径。
凡是能改善学生心理状态、改善知情意行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内部及学校外部的教育因素,都可以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与学科教学不同的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实践和活动为基础,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与体验,改善现实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分工,将心理健康教育分成了“前置型心理预防、过程中心理干预、事发后心理支持(心理跟踪)”三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前置性心理预防。如,六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此时的学生因心理障碍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家长普遍感到学生难管,教师感到学生难教,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烦恼和忧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特征,对青春期学生进行前置性心理预防与干预。通过分性别开展青春期各类专题教育讲座,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愈合心理忧伤、防治生理和心理疾病,引导学生自我调整挫折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条路径——过程中心理干预。临近考试阶段,一些学生就会出现烦燥心理、恐惧心理,有的学生甚至用生病不上学来逃避考试。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开展个别辅导进行心理干预,予以劝慰,疏导,减少学生对考试的恐惧或忧虑,并帮他们认真分析得失,给学生提供心理发展的动力能源,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学习心理品质的提高。 第三条路径——过程后的持续跟踪。我校对孩子的心理干预并不是一次性的,针对不同的对象,有的需要持续性的干预,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跟踪。比如,我校一年级一个学生,在一次意外伤害中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导致其怕上学,不愿与人交流。学生家长很着急。在专业心理机构辅导无果后,向校长倾诉了烦恼。学校当即协调,通过“班主任工作坊”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商议,制定了个性化辅导方案。通过课堂观察、沙盘游戏,个体辅导等方式對孩子进行了心理疏导,同时还利用晚上对其家长给予心理及教育方法上的指导。经过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已经走出了心理阴影。不仅如此,班主任还暗中对孩子进行持续性心理跟踪,工作坊成员还定期对家长进行回访。
2009年以来,学生个别咨询人数达两百多,电话、网络咨询更多。“阳光心语”心理社团的成员将发生在他们身边真实的故事改编成心理剧《礼物》,获我区文艺汇演一等奖。这个节目在学校“说唱艺术节”中,经师生投票为“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二、深度融合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的活动。但就心理健康教育谈心理健康教育,要么成效不明显,要么成效不持续。对小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在各种学校课程、活动的融合中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为此,学校抓了这样几件事情:
1.心理健康成为生命教育一部分。
在“践行生命教育,让每一位师生都光亮”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追求江滨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办学。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将心理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和每学期的工作计划,辐射到学校管理和师生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分阶段落实,分部门组织,并能在学期和学年分别进行总结反思和调整。
2.多学科融合挖掘心育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校扎实有效地开展。它浸润在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中,渗透在教师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如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数学的生活实际、音乐的快乐课堂、体育的心理游戏、科学的心理探究,每一门学科的课堂都充满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旋律。
3.心理健康活动走进课程超市。
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周详的课程及活动安排,开展每周一次“社团活动课程超市”,每两周一次“心育活动辅导”。
“课程超市”开展了珍爱生命系列——小小消防解说员、校园心理咨询志愿者、小交警宣传队、红十字急救员;舒展生命系列——小足球队、趣味田径队、胖墩训练营、江花艺术团;润泽生命系列——小记者团、红领巾广播员、校报编辑部、江花文学社、海陆空三模竞赛队、智力加油站;悦纳生命系列——看星座、小气象站、环保小卫士、校园小农夫等社团。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教育的过程,都有参与选择的机会,都有均等的展示机会,让社团课程成为一道“多选题”,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排入具体的课表,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每学期在不同年级、不同时期,围绕相关主题或结合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专题讲座、主题队活动观摩等。
4.系列活动提升德育品质。
活动是学生在学科课程以外的主要活动领域,是学生主动表现自我的最佳平台。
在我校,每学年的第一周都是“拥抱周”。这一周从集体晨会开始,学生、家长、老师相互拥抱,整个操场就是拥抱的海洋。学生中成长的烦恼在教师、家长的热情相拥中渐淡渐远,留下的是敞开胸怀后的笑声和欢乐。在此基础上,我们评选出“最欢乐的笑脸”。学生、家长、老师的笑脸都会出现在学校的笑脸墙上,那是校园最美的图片。那样的笑脸告诉我们: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孩子快乐成长。四(1)班小冯同学放飞鸽子的照片让他的家长感动得几乎掉泪。他因为心智开启较迟,初入学时学习就显露出极大的困难。但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一次次上门家访,和家长共商提升孩子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对策,校园中一次次的关爱行动,使孩子对生活、对校园始终充满兴趣和热爱。抓拍的这张照片既定格了他快乐成长的足印,也让参与其中的老师感到欣慰与自豪。
故事晨会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大创新举措。在老师们自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按年段分专题编著了《小故事大智慧》的校本教材。同时不断创新教材的使用方式,从编写者集体晨会统一宣讲,到班主任个性化讲解明理,再到学生上晨会讲故事。故事晨会锻炼了丰富了学生心灵感受、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三、创新提升
1.阵地创新,体验生命的美好。
就心理教育的场所而言,针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我们在硬件上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了生命教育体验馆。在生命教育体验馆内,有生命的起源介绍,有抗震小屋体验,有高空降落体验,有烟雾逃生体验……通过声、光、电多种手段丰富学生体验,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学会自护自救的能力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面对灾难的抗灾心理,提升心理防御力。
2.心手相牵,家校共建添双翼。
我们还利用家长学校,建设一支校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兼职辅导员。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庭教育。因此,教师应和家长合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学校等形式,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利用家校通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我们邀请了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巡回报告团成员王修文老师来校讲座。讲座中王老师亲切的话语、鲜活的实例、科学的指导,给家长们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启示,也解开了他们在现实教育中的一些困惑。通过活动,家长们学会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家庭教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我们定期请来市心理教育中心的专家,在周日或晚上开办“快乐父母沙龙”。通过团体辅导让家长亲身参与、自主体验、互动交流,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多元评价,潜移默化促成长。
近年来,我校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集中骨干教师力量,立足心理健康教育,编制并推广《小学生生命教育成长手册》的考評。根据小学生成长规律,我们确定“生命芽”“生命叶”“生命花”为低、中、高三个年段成长标志,不同年段形成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联系的评价体系。从“身体棒棒、心理乐乐、智慧满满”三个方面,明确成长目标,细化具体要求,较为完整地概括了小学生在生活、学习、心理、做人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其中“心理乐乐篇”从认识自我、悦纳同伴、尊敬师长、关注生存环境等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会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之处,理解和支持同伴,与父母沟通,学会心理调适,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评价改革,我们从单纯学业的评价到全面素质的展示,从单方面评价到生生互评、师长共评,从千人一面的评价到不同年段的分层评价。每学年开学典礼上,校长会提出本学年进步之星的要求,在每年的六一庆典上,我们都会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先颁发“生命芽”“生命叶”“生命花”奖章,然后全校的进步生一定会走上高高的舞台,接受学校表彰。校园里充满了昂扬向上的劲头,再落后的孩子在校园也会有眼光明亮的时刻。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学生、关键在教师。所以我们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教师社团,让教师在社团活动中释放压力、舒缓身心,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融合了学校的和谐文化,形成了一股凝聚力。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两个华丽转身:一是从点到面的华丽转身;二是从积极干预到全面融合、提升的华丽转身。但在实践中,我们依然有不足与困惑:教育的成效不够明显。部分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效果认识不足,认为只有分数是看得见的,追求功利性,忽视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和发展,使学生在面对自己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感到不知所措。心理健康教育中“5 2小于0”的情况依然存在。课程体系化不够完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着零散化、表面化的倾向,没有形成独立的、属于江滨实小的专业课程。教育的动力机制不够健全。从事心理健康的教师都是靠奉献、靠责任感。这样的投入不能走远。
经过这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化探索,我们把准了脉搏,看到了希望、也尝到了甜头。今后将继续尊重生命,以心育人,江滨的每一朵生命之花将更加绚烂多姿。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干预; 融合;校本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0-0000-00
【作者简介】王旌,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江苏镇江,212008)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面前,学校生源结构发生了悄然变化:学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留守儿童、洋打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越来越多,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情况也变得日趋复杂。针对这一变化,学校在市、区两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干预,以学校文化持续熏陶”两条腿走路,不断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深入。如今,师生心理积极向上,精神奋发昂扬,学校各个方面均呈现出蓬勃上升的势态,孕育着新的发展生机。学校在2015年先后获得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和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一、專业引领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倾向: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泛化,二是德育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化,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因此我们着力做到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营造一个专业的环境,探寻一条专业化的路径。
1.用我的真心换你的开心。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最终要落实到教师身上。只有提高全体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增强他们的实践技能,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学校于2008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开始,率先参加了镇江市教育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培训,掌握了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技能,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另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的形式开展多种校本培训活动,如:请教育心理学专家多次来校作讲座,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让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走出去拓展视野,有效地提高了教育实践能力;成立“江花班主任工作坊”,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开展沙龙研讨,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甚至参与到特殊班级的班级辅导工作中去,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如今,我校已有3名教师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3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证,学校一批市、区学科骨干教师通过了镇江市心理健康教育初级资格认证,同时37名班主任均通过了不同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占全校教师比近70%。
2.此处无声胜有声。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跟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密切相关,但心理健康教育更离不开专业的环境。
因专用教室数量的制约,学校最初实行的是一室两用,即医务室兼心理辅导室,校医身兼两职。2014年,我校借力校安工程,整体思考心理健康辅导场所的布局,在江滨校区一楼,建成了个别辅导室、团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并配备了相应设施满足学生心理辅导需要。每天有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值班,接待预约来访的学生。同时学校图书馆也配备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报刊、杂志,满足教师专业提升的需要。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无论是物质的还是人文的,对人的心态都有很大影响。在整洁、卫生、美化的校园生活和学习,能使人心情舒畅、愉悦;反之,将使人厌恶、焦虑和紧张不安,甚至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所以为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去引导学生良性发展。我们精心设计绿化景观和多样的墙体文化,处处渗透关注心理、阳光向上的特色。学校将江滨校区一楼风雨操场布置成“七彩童梦园”,通过儿童喜爱的图片呈现各种心理小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染,转化为积极行为。在楼道拐角处,则以绘本与漫画形式,展示学生学习生活的精彩瞬间;行为习惯小提醒,处处显童心、留童趣。在打造校园文化的同时,学校着力关注、营造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利用一切物化手段展现班级特质,使教室环境、室外走廊成为班级文化创建中的“无声的语言”。 除此之外,学校还在校园网上设立了“芸姐姐信箱”“网上谈心屋”,为学生答疑解惑。
3.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路径。
凡是能改善学生心理状态、改善知情意行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内部及学校外部的教育因素,都可以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与学科教学不同的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实践和活动为基础,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与体验,改善现实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分工,将心理健康教育分成了“前置型心理预防、过程中心理干预、事发后心理支持(心理跟踪)”三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前置性心理预防。如,六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此时的学生因心理障碍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家长普遍感到学生难管,教师感到学生难教,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烦恼和忧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特征,对青春期学生进行前置性心理预防与干预。通过分性别开展青春期各类专题教育讲座,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愈合心理忧伤、防治生理和心理疾病,引导学生自我调整挫折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条路径——过程中心理干预。临近考试阶段,一些学生就会出现烦燥心理、恐惧心理,有的学生甚至用生病不上学来逃避考试。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开展个别辅导进行心理干预,予以劝慰,疏导,减少学生对考试的恐惧或忧虑,并帮他们认真分析得失,给学生提供心理发展的动力能源,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学习心理品质的提高。 第三条路径——过程后的持续跟踪。我校对孩子的心理干预并不是一次性的,针对不同的对象,有的需要持续性的干预,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跟踪。比如,我校一年级一个学生,在一次意外伤害中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导致其怕上学,不愿与人交流。学生家长很着急。在专业心理机构辅导无果后,向校长倾诉了烦恼。学校当即协调,通过“班主任工作坊”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商议,制定了个性化辅导方案。通过课堂观察、沙盘游戏,个体辅导等方式對孩子进行了心理疏导,同时还利用晚上对其家长给予心理及教育方法上的指导。经过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已经走出了心理阴影。不仅如此,班主任还暗中对孩子进行持续性心理跟踪,工作坊成员还定期对家长进行回访。
2009年以来,学生个别咨询人数达两百多,电话、网络咨询更多。“阳光心语”心理社团的成员将发生在他们身边真实的故事改编成心理剧《礼物》,获我区文艺汇演一等奖。这个节目在学校“说唱艺术节”中,经师生投票为“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二、深度融合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的活动。但就心理健康教育谈心理健康教育,要么成效不明显,要么成效不持续。对小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在各种学校课程、活动的融合中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为此,学校抓了这样几件事情:
1.心理健康成为生命教育一部分。
在“践行生命教育,让每一位师生都光亮”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追求江滨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办学。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将心理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和每学期的工作计划,辐射到学校管理和师生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分阶段落实,分部门组织,并能在学期和学年分别进行总结反思和调整。
2.多学科融合挖掘心育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校扎实有效地开展。它浸润在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中,渗透在教师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如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数学的生活实际、音乐的快乐课堂、体育的心理游戏、科学的心理探究,每一门学科的课堂都充满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旋律。
3.心理健康活动走进课程超市。
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周详的课程及活动安排,开展每周一次“社团活动课程超市”,每两周一次“心育活动辅导”。
“课程超市”开展了珍爱生命系列——小小消防解说员、校园心理咨询志愿者、小交警宣传队、红十字急救员;舒展生命系列——小足球队、趣味田径队、胖墩训练营、江花艺术团;润泽生命系列——小记者团、红领巾广播员、校报编辑部、江花文学社、海陆空三模竞赛队、智力加油站;悦纳生命系列——看星座、小气象站、环保小卫士、校园小农夫等社团。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教育的过程,都有参与选择的机会,都有均等的展示机会,让社团课程成为一道“多选题”,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排入具体的课表,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每学期在不同年级、不同时期,围绕相关主题或结合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专题讲座、主题队活动观摩等。
4.系列活动提升德育品质。
活动是学生在学科课程以外的主要活动领域,是学生主动表现自我的最佳平台。
在我校,每学年的第一周都是“拥抱周”。这一周从集体晨会开始,学生、家长、老师相互拥抱,整个操场就是拥抱的海洋。学生中成长的烦恼在教师、家长的热情相拥中渐淡渐远,留下的是敞开胸怀后的笑声和欢乐。在此基础上,我们评选出“最欢乐的笑脸”。学生、家长、老师的笑脸都会出现在学校的笑脸墙上,那是校园最美的图片。那样的笑脸告诉我们: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孩子快乐成长。四(1)班小冯同学放飞鸽子的照片让他的家长感动得几乎掉泪。他因为心智开启较迟,初入学时学习就显露出极大的困难。但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一次次上门家访,和家长共商提升孩子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对策,校园中一次次的关爱行动,使孩子对生活、对校园始终充满兴趣和热爱。抓拍的这张照片既定格了他快乐成长的足印,也让参与其中的老师感到欣慰与自豪。
故事晨会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大创新举措。在老师们自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按年段分专题编著了《小故事大智慧》的校本教材。同时不断创新教材的使用方式,从编写者集体晨会统一宣讲,到班主任个性化讲解明理,再到学生上晨会讲故事。故事晨会锻炼了丰富了学生心灵感受、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三、创新提升
1.阵地创新,体验生命的美好。
就心理教育的场所而言,针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我们在硬件上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了生命教育体验馆。在生命教育体验馆内,有生命的起源介绍,有抗震小屋体验,有高空降落体验,有烟雾逃生体验……通过声、光、电多种手段丰富学生体验,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学会自护自救的能力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面对灾难的抗灾心理,提升心理防御力。
2.心手相牵,家校共建添双翼。
我们还利用家长学校,建设一支校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兼职辅导员。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庭教育。因此,教师应和家长合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学校等形式,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利用家校通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我们邀请了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巡回报告团成员王修文老师来校讲座。讲座中王老师亲切的话语、鲜活的实例、科学的指导,给家长们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启示,也解开了他们在现实教育中的一些困惑。通过活动,家长们学会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家庭教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我们定期请来市心理教育中心的专家,在周日或晚上开办“快乐父母沙龙”。通过团体辅导让家长亲身参与、自主体验、互动交流,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多元评价,潜移默化促成长。
近年来,我校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集中骨干教师力量,立足心理健康教育,编制并推广《小学生生命教育成长手册》的考評。根据小学生成长规律,我们确定“生命芽”“生命叶”“生命花”为低、中、高三个年段成长标志,不同年段形成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联系的评价体系。从“身体棒棒、心理乐乐、智慧满满”三个方面,明确成长目标,细化具体要求,较为完整地概括了小学生在生活、学习、心理、做人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其中“心理乐乐篇”从认识自我、悦纳同伴、尊敬师长、关注生存环境等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会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之处,理解和支持同伴,与父母沟通,学会心理调适,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评价改革,我们从单纯学业的评价到全面素质的展示,从单方面评价到生生互评、师长共评,从千人一面的评价到不同年段的分层评价。每学年开学典礼上,校长会提出本学年进步之星的要求,在每年的六一庆典上,我们都会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先颁发“生命芽”“生命叶”“生命花”奖章,然后全校的进步生一定会走上高高的舞台,接受学校表彰。校园里充满了昂扬向上的劲头,再落后的孩子在校园也会有眼光明亮的时刻。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学生、关键在教师。所以我们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教师社团,让教师在社团活动中释放压力、舒缓身心,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融合了学校的和谐文化,形成了一股凝聚力。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两个华丽转身:一是从点到面的华丽转身;二是从积极干预到全面融合、提升的华丽转身。但在实践中,我们依然有不足与困惑:教育的成效不够明显。部分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效果认识不足,认为只有分数是看得见的,追求功利性,忽视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和发展,使学生在面对自己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感到不知所措。心理健康教育中“5 2小于0”的情况依然存在。课程体系化不够完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着零散化、表面化的倾向,没有形成独立的、属于江滨实小的专业课程。教育的动力机制不够健全。从事心理健康的教师都是靠奉献、靠责任感。这样的投入不能走远。
经过这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化探索,我们把准了脉搏,看到了希望、也尝到了甜头。今后将继续尊重生命,以心育人,江滨的每一朵生命之花将更加绚烂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