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有效练习 提高教学实效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ng_h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练习一般以文字形式呈现给学生一个需要进一步认识的历史情境,它既可以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也可以是对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抽象的问题。借助于文字语言,历史练习把一系列历史情境和思考问题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而有成效地分析历史知识,为以后的运用历史知识做好必要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讲,解答历史练习是把历史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因此,进一步探讨历史练习教学的规律,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历史练习的教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注重“双基”,引入准备性练习,加强基础知识
  我国的普通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所以在课程结构上,新课程重视历史基础的构建。因此,历史教学应加强双基教育,即注重基础知识落实、注重基本技能培养为教学理念。哪些是基础?系统的史实就是基础。有些教师总认为中考侧重于能力整合,一味让学生做练习,忽视了通过练习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加深对特定史实的巩固与掌握这个根本的教学目的,导致学生的头脑里只有形形色色的练习形式,没有丰富的历史内涵,给学生历史素质的提升制造了学习性障碍。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根据当堂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特定历史知识的掌握现状”,设计数量适合、难度适宜、层次适中、题型适切的练习,以引导学生借助当堂练习这个载体,回顾已学知识,理清存在问题,为夯实历史知识基础,有效展开新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笔者在讲“鸦片战争”有关内容时,着眼于本节课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历史知识认知现状,在正式讲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口述这段历史中的一些史实,诸如对于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等;浅谈一下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与过往知识的背景关联,诸如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现状等,然后在组长组织下,形成本组的答案,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作准备。
  二、突破重难点,渗透启迪性练习,提升练习教学的有效性
  经过仔细考察,笔者发现,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换言之,学生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我们运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学情,在进行练习设计时,无论是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的描述与表达,还是史料题、情境题、选择题的内容、数据等等的选择,都应当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全面性、系统性的演练。例如,对上述练习讲评时,就不能要求把知识点落实得面面俱到、完好无缺,而是要分清主次、区别对待。例如,笔者在复习课上讲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练习时,对于解放西藏、土地改革这些简单内容,只采用选择、填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而对于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波动规律这些重点内容,就通过材料题的方式,让学生对照相关的史料,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深入思考与巩固,以提升学生对于历史材料的研读与总结等能力。笔者“借题发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历史常常在曲折中寻找方向,经过失误开辟新的道路,善于总结经验的中国共产党把曲折当财富,不断开辟新的道路,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遭受了哪些挫折?又是怎样不断开辟新道路的?”然后通过以下表格,帮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
  总之,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实际出发,通过练习,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理解、掌握新知,强化针对性练习,优化学生解题的思维框架
  课堂练习长效效果的达成,关键在于学生能借助一定的练习,在头脑中形成关于特定历史空间的思维框架,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升自身的综合思考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在练习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练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练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练习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并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自我建构系统的思维结构、知识结构和情感结构,使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逐渐理解历史问题的多维场景,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新的情景。例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中,笔者以下面一首歌谣为情境,设计了有关红军长征大事记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填空练习。
  ()年10月临大敌,()次围剿战火起;
  ()年10月错指挥,反剿失败迫转移;
  离开中央根据地,渡过湘乌到();
  解决取消与肯定,正确领导才确立;
  救党救军救革命,生死攸关转折点;
  四渡()出奇兵,金沙大渡夺();
  翻雪山、过草地,()年会师在();
  ()年10月到甘肃,()三军大会师;
  长征二万五千里,跨越省区共();
  粉碎企图保力量,中国革命危转安。
  以上练习,以诗歌的叙述为线索进行了知识整合,有效解决了“长征历程”这一重点和长征细节易混淆这一难点,帮助学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思维框架。
  四、结学情、重实效,发展拓展性练习,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
  作为一种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练习训练可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借助典型的情境,形成对“类”问题的反思与判断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应遵循中学历史练习的编制原则和要求,讲究基本的练习编制技巧,从平时的作业和测验中,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某阶段的思维、能力、态度等多方面情况,及时对这些信息做出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促使学生及时自我调整,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节教学活动,使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达到最优化。例如,在“苏联改革与解体”这课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设计了一道练习——“联系当今形势,苏联解体给我们什么启示和教训?”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可谓见仁见智。笔者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了系统整理,给出了一个相对标准的答案,但与其他不同的是,笔者的讲解并未因此结束,而是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历史分析题的有关规律,注重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考虑问题,联系现实寻找解题的思路,为强化学生的练习分析能力奠定了基础。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终身发展的潜力获得开发,人性得以不断完善,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是这一教学价值的张扬。作为推进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步骤,练习方式对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予以重视。
其他文献
中央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已作出全面部署,这将有力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科研事业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率先推进改革的一个行业。认真学习贯彻中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所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实验题是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典型题型之一。它的命题素材“课内课外、相互融合”,知识覆盖“不同模块、灵活自如”,研究手段“定性定量、可分可合”,实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