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来源 :大家健康·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6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5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39例为完全闭塞,6例为大部分闭塞。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结论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DSA血管三维重建;路径图;GDC栓塞;颅内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19-(20xo)05-27-02
  
  脑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1/2的患者引起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首选方法是血管内栓塞治疗,尤其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 coil.GDC)的应用。GDC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是九十年代后期在我国临床应用于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为一种可脱离式微小弹簧圈,其栓塞治疗与传统的手术夹闭方法相比,具有不开颅、损伤小、患者恢复快的特点。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32~71岁,均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经CT和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1.2方法
  飞利浦Allura Xper FD20平板DSA;法国BahMagic3F/2F微导管;波士顿公司GDc弹簧圈,弹簧圈最长30cm,最短2cm,二级螺旋直径最大2cm,最小2ram。病人采用仰卧位,头部放置头托,并用专用带固定。在常规正侧位DSA造影的基础上。对感-兴趣血管做旋转三维采集,旋转角度、造影剂注射速度及总量依病变决定。一般造影剂速率3~5mL/s,总量15~20mL,压力250—300PSI,曝光延迟1-1.5s,零点控制自动曝光,c臂旋转方向依据病变部位及局部的解剖关系而定。旋转采样结束后设备自动将数据传送三维工作站,经后处理可显示容积重建、容积彩色重建、梯度重建、表面应用重建、平均密度重建、最大密度重建等多种三维血管图像。
  路径图创建方法一:Seldinger技术下,支撑导管送至兴趣颈内动脉。透视下手推造影剂,观察颈内动脉充盈最满意时停止透视。选路径模式,将该幅图像作为Mask。再行透视,则产生一幅仅显示颈内动脉血管和导管影像的路径图。
  特点:操作简便,成像迅速。由于手推造影剂,中远段血管充盈不佳,最满意的血管期相不易捕获。
  路径图创建方法二:Seldinger技术下,支撑导管送至兴趣颈内动脉。将支撑导管接到高压注射器,采用低压力150psi-250psi,低流速2mL/s-4mIJs,注入造影剂,脉冲序列采像2 4帧/秒,记录颈内动脉的血管影像。在回放的血管造影图像中选取一幅血管充盈最好的普通影像(即非减影图像),待软件处理后选为mask像。再行透视,则产生一幅血管境界锐利的颈内动脉路径图。
  特点:影像较清晰、血管充盈良好,中远段动脉瘤亦能清楚显示瘤体、瘤颈。
  路径图创建方法三:Seldinger技术下,支撑导管送至兴趣颈内动脉。将支撑导管接到高压注射器,采用低压力150psi-250psi,低流速2mL/s-4mL/s,注入造影剂,脉冲序列采像2-4 帧/s,记录颈内动脉的血管影像。在回放的血管造影图像中选取一幅血管充盈最好的减影图像作为mask像。再行透视。则产生一幅既有血管影像又有组织背景的路径图。
  特点:影像比较直观,可见骨性标志。
  颅内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采用常规方法,在支撑导管内送入微导管,由路径图指示正确进入瘤体腔内,电解释放栓塞弹簧圈,弹簧圈直径的大小为大于动脉瘤颈、等于瘤体的最大径。
  
  2结果
  
  本组45例患者,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动脉瘤单发41例,多发2例。介入栓塞治疗均成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组45例有39例为完全闭塞动脉瘤,有6例为大部分闭塞。术中无出血、死亡,无永久并发症。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年发病率占其5%左右,发病率较高,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急性脑血管病。DSA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血管内栓塞治疗即为终止动脉瘤行为,是防止其生长和破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常规单向或双向DSA技术可以显示80%的颅内动脉瘤,但是,随着颅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开展,常规DSA技术已不能满足手术的需要。采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通过c臂旋转连续摄影,可从多角度显示动脉瘤,进行多方位评价,提高颅内小型动脉瘤的检出率,并实现在三维空间做任意角度的观察,清楚显露动脉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与周围血管解剖关系,从不同角度造影观察寻找最佳工作体位。路径图的应用可动态实时指引微导管进入动脉瘤体,直观栓塞弹簧圈在动脉瘤内盘绕的形状,充填瘤腔的效果,保证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成功。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栓塞常见并发症有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脑缺血、弹簧圈断裂移位等。由于栓塞术基本不受颅内压和脑水肿等影响,故对栓塞治疗越早越好,治疗时间应尽量争取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d内,这一时期内不但较少发生脑血管痉挛,便于血管内操作,而且栓塞后及早处理蛛网膜下腔出血可防止随后可能发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4小结
  
  路径图的应用可动态实时指引微导管进入动脉瘤体,直观栓塞弹簧圈在动脉瘤内盘绕的形状,充填瘤腔的效果,保证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成功。因此DSA三维重建技术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观察窒息新生儿尿激活素A含量的变化,探讨尿激活素A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关系,为HIE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选择50例窒息足月新生儿为观察组,随机选择48例同期出生正常足月新生儿为正常对照组。生后7 d内根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和临床分度,将50例窒息新生儿分成轻度HIE组30例、中重